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文化檔案】昌甯龍潭寺

新修的龍潭寺景區牌坊

龍潭寺位於昌寧縣城正東五公里的龍潭山西麓。 因有地下水從崖縫中湧出, 積水成潭, 故稱龍潭。

順寧府志載“龍潭寺在右甸東南25裡”,

古稱龍王廟(已毀), 始建於明代。 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 順甯貢生張玉亨遊歷至此, “見其居址占山川之良, 巍巍乎堪稱梵景也”, 認為龍潭寺是“右甸第一古刹”。

因見寺廟破舊年久失修, 施主張玉亨與住持僧人計議, 決定募集銀兩重修。 從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起至四十五年(1706)三月止, 4次向當地民眾和達丙紳士化緣集資逐年翻修。 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十二, 當地3戶頭人將龍潭山麓小窪中年產40籮的田產施捨入寺廟;四十一年(1702)五月初三, 龍潭附近5戶紳民又將一部分田產舍給寺院;四十二年(1703)七月二十一日, 7戶農人立文約, 將龍潭山下田產永久出賣給寺廟;四十五年(1706)三月初一, 達丙紳民及土官(清開國時被封為巴圖魯將軍)共24戶向寺院捐贈銀兩,

至四十八年(1709)四月龍潭寺全面重修竣工並向遊人開放。 住持僧人宗願, 與張玉亨共同刻石, 立碑於寺門外。 碑刻中說:龍潭寺“極其幽靜, 則牆圍之外, 田園之間, 松柏參差, 鳶魚炫景, 又有諸峰拱峙, 清流環遠”;“名宦來時登臨, 鴻儒時來游息”;“實可為滇南第一奇觀也”。

景區有龍潭古刹、龍潭(石龍)碧池、沙龍雲池、土龍瑤池、三龍亭和望山聽泉亭六個景點。 地方不大, 但卻玲瓏幽雅, 風光秀麗, 山水常青。

古刹位於龍潭寺山腰, 四下曲徑縱橫, 一坡九曲, 修篁引清風, 一鳥惹百鳴。 由玉佛殿、觀音閣、龍王廟組成建築群, 廟宇紅牆黃瓦、四簷飛翹, 在蒼松翠柏中時隱時現, 被譽為“滇西第一名刹”。

龍潭寺

現在龍潭寺實為民國年間所建的原稱龍王廟, 建於民國三十七(1948)年, 因原龍潭寺大殿及其宇閣皆焚於清末一場大火, 故以龍潭寺之名襲稱至今。

龍王廟

寺院建築坐東朝西, 為木結構穿鬥式品字型歇山頂式建築。 一殿兩相, 回廊相通。 造型翹簷斗拱, 簷柱懸空。 室內均施彩繪, 大殿的六葉木門精雕細鐫、刻有白象、麒麟、白鶴及八仙圖。

縣人民政府數次撥款修葺, 寺中重塑觀音、韋馱、達摩及十八羅漢。 經翻修, 由數名老尼住持, 並新設齋堂, 再塑金身, 由是香火不絕。 庭院小巧玲瓏、方磚鋪就。 廟宇背倚青山, 松林相掩,

面臨龍潭, 碧波照映。 寺外的山麓古木參差, 曲徑縱橫, 修篁清風、啼鳥合鳴。

山腳下的龍潭(石龍)碧池, 清光緒末期檀越楊修己首倡修建, 1938年檀越楊光明集資擴建。 碧池二畝見方, 水自東山麓一巨石下的洞罅中湧出, 觀之清洌見底, 宛若瓊露, 飲之沁人心脾。 潭中婀娜的魚、草、瑩潔的卵石清晰可數, 紅、白、黑、花各色遊魚穿梭嬉戲。 池邊松柏蒼翠, 楊柳青青, 盤根錯節, 龍鬚虯枝。

龍潭(石龍)碧池南側是沙龍雲池, 水清至極, 池面一丈見方, 池深二三尺, 池底幾個出水孔清泉汩汩, 潔白的細沙伴隨湧泉如朵朵白雲輕紗曼舞, 天上白雲與水中“白雲”渾然一體、上下翻飛, 主泉眼出水口則口吐蓮花, 大如銀盤。

沙龍雲池西側是土龍瑤池, 池面和水質與石龍相仿, 但是水色卻呈墨綠色,出水口發出吱吱聲響十分悅耳,池邊蒲草茂盛、水烏歡鳴。更為奇特的是石龍、沙龍和土龍的水面相連,形成了“三龍同潭”的奇觀,整個“三龍同潭”的水面又如中國古代官員腰間的“玉帶”環抱在龍潭山間。

沙龍雲池南側的一座幾百平方米的小山上,六株樹齡上千年的翠柏呈正六邊形環抱著三龍亭,如衛士般守衛著整個景區。三龍亭呈正六邊形,每面長約10米,分上下兩層,高近10米,六角飛簷俊秀,六個閣面水瓦形圓潤;翠柏高10余米,也分上下兩台,每台的樹冠如含苞待放的蓮花。

望山聽泉亭

龍潭(石龍)碧池上,“望山聽泉亭似芙蓉浮出水面,六角亭飛簷上翹欲飛”。亭閣內曾有三副木刻楹聯:“喜無樵子複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前人錄福建武夷山石門聯)、“濯纓可濯足,觀水必觀瀾”(20世紀30年代昌甯縣初級中學校長楊修政撰)、“葦蔭中千般翠色,松濤外一抹青天”(20世紀40年代昌甯縣縣長盛恩隆撰)。極盡龍潭之妙。亭岸有遊廊相連,似游龍臥波。置身水榭亭閣內,但見滿山松柏成蔭、翠竹掩映,池面碧波粼粼、游魚成群。漫步池堤,小橋流水、垂柳依依、芳草萋萋、鳥歌蟬鳴,令人心曠神怡。真是“寺出仙山靈水中,客遊入神對話處”。時逢節假閒暇,遊人如織。近幾年來,各級政府數次撥款修葺,開通了公路,新建了亭臺樓閣,使這一古刹煥然一新。1987年8月10日,昌寧縣人民政府正式公佈,將龍潭寺列為縣級重點文物自然風景名勝區保護單位。(責任編輯:楊永明 供稿 李紹榮)

注:檔案保存於保山市、昌寧縣檔案館,摘自劉文允主編《昌甯詞條》,館藏檔案。

但是水色卻呈墨綠色,出水口發出吱吱聲響十分悅耳,池邊蒲草茂盛、水烏歡鳴。更為奇特的是石龍、沙龍和土龍的水面相連,形成了“三龍同潭”的奇觀,整個“三龍同潭”的水面又如中國古代官員腰間的“玉帶”環抱在龍潭山間。

沙龍雲池南側的一座幾百平方米的小山上,六株樹齡上千年的翠柏呈正六邊形環抱著三龍亭,如衛士般守衛著整個景區。三龍亭呈正六邊形,每面長約10米,分上下兩層,高近10米,六角飛簷俊秀,六個閣面水瓦形圓潤;翠柏高10余米,也分上下兩台,每台的樹冠如含苞待放的蓮花。

望山聽泉亭

龍潭(石龍)碧池上,“望山聽泉亭似芙蓉浮出水面,六角亭飛簷上翹欲飛”。亭閣內曾有三副木刻楹聯:“喜無樵子複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前人錄福建武夷山石門聯)、“濯纓可濯足,觀水必觀瀾”(20世紀30年代昌甯縣初級中學校長楊修政撰)、“葦蔭中千般翠色,松濤外一抹青天”(20世紀40年代昌甯縣縣長盛恩隆撰)。極盡龍潭之妙。亭岸有遊廊相連,似游龍臥波。置身水榭亭閣內,但見滿山松柏成蔭、翠竹掩映,池面碧波粼粼、游魚成群。漫步池堤,小橋流水、垂柳依依、芳草萋萋、鳥歌蟬鳴,令人心曠神怡。真是“寺出仙山靈水中,客遊入神對話處”。時逢節假閒暇,遊人如織。近幾年來,各級政府數次撥款修葺,開通了公路,新建了亭臺樓閣,使這一古刹煥然一新。1987年8月10日,昌寧縣人民政府正式公佈,將龍潭寺列為縣級重點文物自然風景名勝區保護單位。(責任編輯:楊永明 供稿 李紹榮)

注:檔案保存於保山市、昌寧縣檔案館,摘自劉文允主編《昌甯詞條》,館藏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