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如果你不是比爾蓋茨,就千萬別看咪蒙的文章!

1

前幾天公號大咖咪蒙推送了文章《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一文, 引起熱議。

這篇文章讀完, 我的第一反應是非常生氣。

作為“宇宙第一網紅”的咪蒙,

公號粉絲有八九百萬,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不知道具體多少, 我們只看得到10萬+, 點贊1萬4千多。 想到不知有多少人被此文毒害過, 我無法不生氣。

咪蒙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一個意見領袖, 她拋出這樣的觀點, 實在是太不負責了。

因此我在生氣之餘的第二反應是:希望我家讀初中的孩子, 不, 希望所有莘莘學子, 都不要看到這篇文章。

咪蒙的文筆和觀點一向是很犀利的, 她極善於把握和煽動讀者的情緒, 並進行消費, 製造網路爆文。 讀完她的文章, 常讓人熱血沸騰, 仿佛隨時可以執矛執槍, 沖上去廝殺拼搏。

而如果經常閱讀經典, 你就會發現, 經典文和爆文最大的區別是:讀完經典, 你的內心平和而安寧, 你願意坐下來,

靜靜地思考、細細地品味, 最終有所悟、有所獲。

如果這是在一個小型座談會上, 或在家族聚會上, 或在朋友聯歡上, 在一個特定的小團體裡, 咪蒙鼓勵休學的觀點或者沒什麼問題。

因為在小團體裡, 你知道哪些人會聽到你的聲音, 他們的背景大致是什麼樣的。 你的談話對象是經過篩選的。

也許他們已經讀完了大學甚至已經人到中年, 也許他們在讀的大學很爛, 也許他們都在某一方面天賦異稟, 個頂個都是比爾蓋茨。

2

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生的事物, 可能它的硬性要求和限制還非常少, 你可以整天吐槽, 可以隨口罵“賤人”, 罵“low逼”, 但總有一些底線, 是應該遵守的。

比如我在公號上分享育兒心得, 並不是說我在育兒方面多麼優秀,

更不是說我沒有走過彎路, 沒有經歷過失敗, 在知識和能力上沒有不足。 而是我盡力從成功中總結經驗, 從失敗中總結教訓。 我分享的目的是傳播正能量, 幫助大家少走彎路。

當然, 我不是雷鋒, biang! Biang! Biang!全身充滿正能量。 公號狗的負面情緒, 通過寫文把它發洩出來無可厚非。 但是, 自媒體人, 應當自有底線!

前不久寫關於阮玲玉的文章, 看了很多她的資料, 特別震驚於這樣一件事:阮玲玉離世後, 僅上海一地就有5名少女因為偶像離世而自殺。

這件事, 說明了偶像的力量多麼強大, 同時也說明腦殘粉有多麼容易被煽動。

在咪蒙的粉絲中, 肯定有不少十幾二十歲的在讀大學生, 他們之中, 必定有些本來就迷茫猶豫, 對專業不太滿意的年輕人。

這些人讀了咪蒙的這篇文章, 熱血一沸騰, 沒准就休學去追求什麼東西去了。 我敢說, 他們十有八九將來是要後悔的, 到那時還能回來找咪蒙要後悔藥麼?

咪蒙在文中說:“另一個實習生受了她的鼓舞, 來找我, 說, 老闆, 我也想休學。 ”這個“受到鼓舞”的實習生快要大四了, 我如果是他的媽媽, 多半已經被氣得進醫院了。

3

咪蒙在文中描述大學生的狀態:

為了混學分, 為了混畢業, 去課堂上, 玩自拍, 玩王者榮耀, 追熱播劇, 補覺, 逛淘寶……中國很多大學生的日常, 用一部美劇就可以詮釋了, 那就是《行屍走肉》吧。

這樣的大學生肯定有, 但真的未必“很多”, 在許多大學裡, 學習刻苦的學生比比皆是。

咪蒙鼓勵休學的理由, 首先是:現在大學的很多課,

太沒營養了, 浪費時間, 也浪費生命。

很多老師上課, 是極不走心的。

實習生說, 有的老師忘了帶教案, 直接在講臺上百度一個課件, 現場照著念一節課, 也是real耿直, 都懶得掩飾自己的敷衍了。

有的老師, 教材還是三十年前的, 五十年前的——讓你瞬間穿越到過去呢。

我只想問:咪蒙, 你的實習生讀的是個很不入流的大學吧?

你說的這樣的老師, 肯定是有的, 但是你說“很多老師”這樣, 你統計過麼?有資料支援麼?

在任何一個行業裡, 肯定都有兢兢業業的工作者, 也會有渾水摸魚應付了事的從業者。

好的大學裡, 多的是講課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又趣味橫生的老師。

我有個關係很要好的同學, 研究生畢業後回了老家一個地級市里, 在一所當地大學當老師。有一次我們聊起她的工作和她的學生,她非常氣憤地說:

看到他們我真難過,太不上進了。期末考我怕抓人太多,不敢閉卷考,讓他們交一篇作業上來,結果好多人都是去網上直接複製粘貼的。

東拼西湊複製也就算了,你好歹銜接得通順一點呀。其中有幾個學生甚至連亂碼都不改,直接交給我。

我真想說:怪不得你們找不到工作,該的!

這就是不太好的大學,以及不上進的學生,怪老師有什麼用?

4

咪蒙鼓勵實習生休學的第二個理由是:

“人生最難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麼狗屁的世俗標準。”

這一點我特別、非常、極其不贊同!

我們常說小孩子對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這“三分鐘”不會在滿18歲的那天“咚”地一聲,就變成永恆。人的興趣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越年輕,這個變化就越快。

從孩子上興趣班起,我們就知道堅持的重要意義,任何事都不要輕言放棄。那只下山的猴子早就告訴我們:凡事只憑一時喜歡,很可能最終兩手空空。

那個為了去咪蒙公司而休學的實習生讀大二,專業是被調劑的,她不喜歡,她喜歡寫作。

我在想,要是她將來發現又不喜歡寫作了,或者找到比寫作更喜歡的事情了,怎麼辦呢?立即“休了咪蒙”,瀟灑走人嗎?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下一代平均每個人一生要從事5-6份不同的工作。一個連大學畢業證都沒有拿到的人,要憑什麼去獲得除了咪蒙以外其他4-5份工作呢?

沒有起碼的文憑,真正毫不影響的恐怕只有自己創業這一條路了。

你要去應聘一份工作,人家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看不清你滿肚子都是知識。你的能力看不見摸不著,總要有個證明吧?

用人單位把文憑作為篩選的第一道門檻,確實可能錯過個把優秀人才,但是他們的目的只是找到合適那個崗位的人,“有能力沒學歷”的人是不是被埋沒了,關他們什麼事?

5

咪蒙第三個理由是:互聯網時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發力的。

她說,30-40%的職業可能會在20年內會消失。

她的這個理由,簡直是在啪啪地打自己的臉:既然那麼多職業都可能會在未來消失,那現在休學所選擇的這個職業,就一定不在其中麼?

關於大學的專業是否對口,是否自己真心喜愛,我和咪蒙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大學裡學到的具體知識,將來能直接用上的不多很正常,比如你學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有多少工作需要用到?就算用到,也只是裡面的極小一部分吧。

即便是專業課程,即使是畢業後找了最對口的工作,也有很多知識是用不到的。

那麼大學的學習就沒有意義了嗎?

在我看來,大學的學習,更多是學習“學習的方法”,或者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學教會你如何去學習,去解決將來遇到的新問題。而不是非得用到你現有的知識才算有意義。

一紙文憑,好比把你送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甚至米字路口,並把那裡作為你的起點。從此你的人生有了多種可能,你選擇了某一個方向,即使發現不對,調過頭來還能回到這個路口重新出發。

而休學的大學生,好比在到達這個路口之前,就選擇了路旁的一條小岔道,不排除它也有直通羅馬的可能,但是,萬一它到不了羅馬呢?你再回頭還能選擇什麼呢?

歸根到底,讀大學期間休學有什麼好處呢?

那個實習生說:“我應該大一就休學的,現在大二才來,還是浪費了一年。”

提早一年又如何?早一點賺錢?早一年在咪蒙的公司裡學到更多知識,爬得更高?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它更像是一場馬拉松。

孩子,如果你不是比爾蓋茨,最好別看咪蒙的文章!

在一所當地大學當老師。有一次我們聊起她的工作和她的學生,她非常氣憤地說:

看到他們我真難過,太不上進了。期末考我怕抓人太多,不敢閉卷考,讓他們交一篇作業上來,結果好多人都是去網上直接複製粘貼的。

東拼西湊複製也就算了,你好歹銜接得通順一點呀。其中有幾個學生甚至連亂碼都不改,直接交給我。

我真想說:怪不得你們找不到工作,該的!

這就是不太好的大學,以及不上進的學生,怪老師有什麼用?

4

咪蒙鼓勵實習生休學的第二個理由是:

“人生最難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麼狗屁的世俗標準。”

這一點我特別、非常、極其不贊同!

我們常說小孩子對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這“三分鐘”不會在滿18歲的那天“咚”地一聲,就變成永恆。人的興趣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越年輕,這個變化就越快。

從孩子上興趣班起,我們就知道堅持的重要意義,任何事都不要輕言放棄。那只下山的猴子早就告訴我們:凡事只憑一時喜歡,很可能最終兩手空空。

那個為了去咪蒙公司而休學的實習生讀大二,專業是被調劑的,她不喜歡,她喜歡寫作。

我在想,要是她將來發現又不喜歡寫作了,或者找到比寫作更喜歡的事情了,怎麼辦呢?立即“休了咪蒙”,瀟灑走人嗎?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下一代平均每個人一生要從事5-6份不同的工作。一個連大學畢業證都沒有拿到的人,要憑什麼去獲得除了咪蒙以外其他4-5份工作呢?

沒有起碼的文憑,真正毫不影響的恐怕只有自己創業這一條路了。

你要去應聘一份工作,人家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看不清你滿肚子都是知識。你的能力看不見摸不著,總要有個證明吧?

用人單位把文憑作為篩選的第一道門檻,確實可能錯過個把優秀人才,但是他們的目的只是找到合適那個崗位的人,“有能力沒學歷”的人是不是被埋沒了,關他們什麼事?

5

咪蒙第三個理由是:互聯網時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發力的。

她說,30-40%的職業可能會在20年內會消失。

她的這個理由,簡直是在啪啪地打自己的臉:既然那麼多職業都可能會在未來消失,那現在休學所選擇的這個職業,就一定不在其中麼?

關於大學的專業是否對口,是否自己真心喜愛,我和咪蒙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大學裡學到的具體知識,將來能直接用上的不多很正常,比如你學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有多少工作需要用到?就算用到,也只是裡面的極小一部分吧。

即便是專業課程,即使是畢業後找了最對口的工作,也有很多知識是用不到的。

那麼大學的學習就沒有意義了嗎?

在我看來,大學的學習,更多是學習“學習的方法”,或者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學教會你如何去學習,去解決將來遇到的新問題。而不是非得用到你現有的知識才算有意義。

一紙文憑,好比把你送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甚至米字路口,並把那裡作為你的起點。從此你的人生有了多種可能,你選擇了某一個方向,即使發現不對,調過頭來還能回到這個路口重新出發。

而休學的大學生,好比在到達這個路口之前,就選擇了路旁的一條小岔道,不排除它也有直通羅馬的可能,但是,萬一它到不了羅馬呢?你再回頭還能選擇什麼呢?

歸根到底,讀大學期間休學有什麼好處呢?

那個實習生說:“我應該大一就休學的,現在大二才來,還是浪費了一年。”

提早一年又如何?早一點賺錢?早一年在咪蒙的公司裡學到更多知識,爬得更高?

人生不是百米衝刺,它更像是一場馬拉松。

孩子,如果你不是比爾蓋茨,最好別看咪蒙的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