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朋友圈瘋傳的塑膠造大米視頻,真相在這裡!

“假大米???我們每天吃的大米不會是塑膠袋做的吧?”視頻震驚不少網友, 並引起廣泛轉發。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

其實

“塑膠大米”是一個

傳了很久的謠言

……

2011年

國內外社交媒體出現類似塑膠大米在中國被製造的謠言。 隨後, 不少線民和專家指出這種所謂的“塑膠大米”並非被當做食物。

2015年

網上出現“塑膠大米”的另一個版本“棉花大米”, 該謠言稱有人用爛棉花做大米。 隨後被媒體闢謠稱那些所謂的棉花其實是某種塑膠或化纖, 不會是真棉花, 因為棉花熔化後會像泥巴一樣毫無柔韌性, 無法拉絲切粒。

2016年

10月, “塑膠大米”的謠言死灰復燃, 國內外媒體相繼闢謠。 11月, 塑膠加工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傳, 多家媒體相繼就此視頻進行闢謠。

2016年, 奈及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公斤裝的“塑膠大米”, 引發全球關注。 12月30日, 奈及利亞官方公佈了沸沸揚揚的“塑膠大米”事件的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 這些大米並非塑膠所制, 但因為黴變不能食用。

2017年

近日, “塑膠大米”的謠言再度出現, 過往的一些謠言文章、圖片和視頻在互聯網上不斷傳播。 對此, 不少線民、媒體紛紛指出, 這種“塑膠大米”不僅很容易識破, 成本還高於正常大米, 商家沒有必要用塑膠去替代假大米。

闢謠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調查稱, 去年10月, 環球網就報導過一則新聞:當時, 美國一些媒體和社交網路上流傳一段類似的虛假視頻, 視頻還表示“為縮減成本, 中國用塑膠生產大米, 而非種植, 並將這些塑膠米出口到西方國家。 ”

隨即, 美國闢謠網站“謠言粉碎機”發表文章稱, “美國消費者們首先應該明白, 如果買回家的大米用裝東西的塑膠袋做的,

要吃不出來是很難的。 ”這家美國闢謠網站調查發現, “塑膠大米”的謠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 但一直到現在, 在所有傳謠的國家, 沒有證實發生過一例消費者分不清真實大米和塑膠大米的情況。

此外, 央視也有過類似的闢謠報導, 請看:

CCTV4闢謠視頻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 2016年, 奈及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公斤裝的“塑膠大米”, 引發全球關注。 該事件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說法大相徑庭。 最初有消息稱, 這些大米是“來自中國的塑膠大米”, 用以冒充大米出售給當地民眾食用。 不過, 有媒體很快提出質疑:如果是塑膠大米, 那其單價是真大米的兩倍, 這些大米可能是為了繞來奈及利亞的進口限制而以大米面目示人的塑膠原料。 2016年12月30日, 奈及利亞官方公佈了沸沸揚揚的“塑膠大米”事件的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 這些大米並非塑膠所制, 但因為黴變不能食用。

真相

揭秘真相前

讓我們看一下此前兩段

在網上熱傳的謠言視頻

您能看出貓膩嗎?

謠言視頻(注:假!假!假!)

謠言視頻(注:假!假!假!)

看完視頻的您或許要問了:視頻中的男子操作的是什麼機器?它生產出的狀似米粒的白色顆粒物又是什麼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聯繫到一位塑膠行業人士。 當他觀看了網傳視頻後表示, 這根本不是在製造什麼塑膠大米, 而是一個最基本的塑膠造粒過程。

他說, 視頻中所用的設備在塑膠行業很常見, 應該就是一台塑膠造粒機。 他說, 工廠把回收來的塑膠放入塑膠造粒機, 生產出再生塑膠顆粒。

這些顆粒是再次製作塑膠製品的半成品原料。 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 是為了便於進行儲存、運輸。

這位業內人士還提供一張類似塑膠造粒機的圖片, 這台機器與視頻中的機器幾乎一模一樣, 有一個放置廢舊塑膠的入口, 經過加工也會有個“出絲”的過程。

是不是和視頻中的機器一模一樣?

他還告訴記者, 這類再生塑膠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 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元。 塑膠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 怎麼會用塑膠去替代假大米呢?

騰訊較真平臺也指出, 網上流傳的“塑膠大米”加工的視頻, 但其實視頻展示的不過只是再生塑膠顆粒的加工過程, 和大米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不過, 識破這則謠言, 也無需知道視頻裡到底在做什麼。

因為拿塑膠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泡,塑膠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麼大一個破綻,這麼幹純粹是惹火上身。

那麼,

類似“塑膠大米”的謠言

該如何識破呢?

識謠

1.兇猛的“塑膠神話”,僅出自短短幾分鐘的手機視頻,視頻內容避重就輕,而且鏡頭前的人刻意誤導觀者,視頻“偽打假真造謠”。

2.根據常識識破“塑膠神話”並非難事。塑膠薄膜和正常紫菜也非常容易區分,比如浸泡時,幹紫菜能夠吸收大量水分,被成功泡發,相比之下,塑膠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絲亦是如此。造假容易識破且成本高,商家絕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3.大多數謠言的傳播機制大同小異,避免踏入認知雷區而輕信謠言,要常對接收到的熱門資訊保持懷疑態度。

也無需知道視頻裡到底在做什麼。

因為拿塑膠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泡,塑膠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麼大一個破綻,這麼幹純粹是惹火上身。

那麼,

類似“塑膠大米”的謠言

該如何識破呢?

識謠

1.兇猛的“塑膠神話”,僅出自短短幾分鐘的手機視頻,視頻內容避重就輕,而且鏡頭前的人刻意誤導觀者,視頻“偽打假真造謠”。

2.根據常識識破“塑膠神話”並非難事。塑膠薄膜和正常紫菜也非常容易區分,比如浸泡時,幹紫菜能夠吸收大量水分,被成功泡發,相比之下,塑膠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絲亦是如此。造假容易識破且成本高,商家絕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3.大多數謠言的傳播機制大同小異,避免踏入認知雷區而輕信謠言,要常對接收到的熱門資訊保持懷疑態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