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江蘇發展大會|被遺忘的風景,穿越時空的城市精髓

說到民國時期的建築, 眼下許多城市都還留有許多。 而南京, 更是堪稱一枝獨秀的“民國建築大本營”!

江蘇諮議局大樓

民國時期,

在我國上海、天津、廣州、青島、武漢、大連、長春、瀋陽、哈爾濱、臺灣等城市, 其建築風格更多體現的是“西化”或“日式”, 或多或少帶有一種外來文化強加的色彩, 並非是這些城市歷史發展的必然, 也不是這些城市文脈的自然延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這些城市的民國建築是中國近代東西方、中日間關係史上的一個“怪胎”。

南京則不然!

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 是“中外觀瞻所系”, 它的建築物中, 有相當一部分是在《首都計畫》的指導下設計建造的, 並沒有任何外來勢力在政治上、軍事上和文化上施加的壓力, 它是主動吸納。 因此, 中國北方建築的粗獷渾厚、南方建築的靈巧細膩, 與西方古典建築的雍容典雅、現代建築的簡潔明快既互相共存,

又互相交融, 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都市繁會圖卷。 直到今天, 民國建築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築中的一大景觀, 令人駐足流連。

據有關部門統計, 南京現存民國建築有900處1500餘座,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國建築有200多處, 無論是從現存面積上來講, 還是從數量上來講, 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些建築流派紛呈, 造型獨特, 風格各異。

五種建築風格——西方折中主義建築

折中主義建築是19世紀20年代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這種風格的建築任意模仿歷史上各類建築, 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 不講究固定的法式, 只講求比例勻稱, 注重純形式的美。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樓

這類建築在清末南京開埠後比較流行, 如1870年建立的石鼓路天主教堂採用的是法國羅曼式教堂形制;1888年建立的匯文書院鐘樓採用的是美國殖民期建築風格;1908年建造的臨時大總統辦公樓(初為兩江總督所建的“西花廳”)以及1909—1910年前後建立的江蘇諮議局大樓採用的是法國文藝復興建築式樣。

和記洋行英國總監辦公樓

1912年民國建立後, 這類建築逐漸淡出。 位於下關的揚子江飯店建於1912—1914年, 就地取材, 用南京的明城牆磚砌造成法國的建築式樣, 是民國年間西方折中主義建築的實例之一。 和記洋行英國總監辦公樓建于1915年, 是此種風格的又一實例。


西方古典式建築

西方古典式建築(又稱西方古典主義建築)主要是指17世紀後期從法國興起的古典主義建築。 其特點是以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柱式為構圖的基礎, 突出軸線, 注重比例, 強調對稱, 講究主從關係。

這種風格的建築多被應用在宮廷建築、紀念性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中。 古典主義建築以法國為中心, 首先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 後來又影響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

大約在20世紀初,這種風格的建築出現在南京的校園裡。建於1922—1924年之間的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由外國人巴斯卡設計,採用的是標準的古羅馬愛奧尼亞柱式構圖,並採用仿石材構造的水刷石粉面,整個建築造型嚴謹,比例勻稱,細部裝飾精美,是南京地區最為地道的西方古典式建築。

建於1930—1931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採用的也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築式風格,正門門廳上部立有四根愛奧尼亞式列柱,在眾多的校園建築中獨具特色,成為該校標誌性建築之一。

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

此外,建於1922年的國立東南大學體育館、建於1924—1927年的國立東南大學科學館、建於1929年的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館、建於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均採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構圖,是西方古典建築的典型實例,顯得堅實雄偉、華貴典雅。

西方現代派建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歐洲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的變化,西方現代派建築(又稱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建築強調建築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建築風格。由於這一風格的建築實用、經濟而又美觀,便於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所以一經產生,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

20世紀30年代,這種思潮影響到中國的建築師。他們緊跟時代的潮流,在南京等地也設計建造了這一風格的建築。如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1932—1933年建造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飯店、1933—1934年建造的行政院建築群、1933—1935年建造的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新都大戲院、1935—1936年建造的國際聯歡社等。

地礦陳列館近影。金戈 攝

抗戰勝利後,這一風格成為新興建築中最常採用的建築風格。如1946年建造的美國大使館、1946—1947年建造的美軍顧問團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總局樓、1948年建造的馥記大廈等。

以首都飯店為例,整個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建築功能與所處地形的特點,建成不對稱的形式。平面佈局比較靈活,大樓平面呈“八”字形,周圍用名貴樹木點綴園景,正面為橢圓形廣場,中部設有花壇;建築物後面設有兩個標準的網球場。大樓的主體為對稱的兩翼,中部為廳樓,高4層,兩翼為3層。立面主要以窗和牆體組成線條,構思新穎,簡潔明快,在同期建築中獨領風騷。

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築

這種風格的建築,又叫中國古典復興式建築,它是中西方的建築師力圖將中國傳統的建築造型和西方現代工程技術結合起來而作出的一種嘗試,19世紀後期在南京開始出現。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計畫》中明確強調首都南京的建築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採用”。由於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築既符合現代建築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建築的外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南京,這種風格的建築成為一股時尚。

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

這種風格的建築較早出現在教會學校中。如1917—1926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大學禮拜堂、北大樓、西大樓、東大樓,以及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1922—1934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以及四幢學生宿舍,等等。

教會學校中之所以要採用這種建築造型,意在利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築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與同一時期由中國人獨辦的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改稱中央大學)的建築一律採用西方古典式風格形成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

金陵大學北大樓

此後,這種風格的建築擴大到大型紀念性建築、行政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如1926—1931年建造的中山陵、1928年建造的鐵道部大樓(1945年後改為行政院)、1929—1931年建造的勵志社、1929—1931年興建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校舍、1930—1949年建造的考試院建築群、1931—1933年建造的譚延闓墓、1931—1934年建造的小紅山主席官邸、1930—1934年建造的交通部大樓、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經樓、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建築群、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1947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1936—1948年建造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

新民族形式的建築

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些有見識的建築師通過大量實踐,發現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相結合存在著諸多矛盾,同時考慮到宮殿式建築造價昂貴,費時費工,以及建築格局呆板等因素,於是提出了創新的主張。

他們反對繁瑣的復古主義形式,反對大屋頂,探索將中西方建築有機地融合起來,創造出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築,又稱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築。

這類建築一般採用現代建築的平面組合體型構圖,大多採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採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造型簡潔對稱,在簷口、牆面、門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內,則施以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並輔以適當的傳統建築圖案。這類建築兼顧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帶有中國民族風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和諧統一。

中央體育場田徑場

20世紀30年代,南京在這類形式建築的探索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代表性的建築有1930—1933年建造的中央體育場建築群、1930—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臺、1931—1933年建造的中央醫院、1932—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樂台、1932—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樓、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大會堂和國立美術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中國國貨銀行等。

以外交部大樓為例,整座建築的平面設計與立面構圖基本採用西方現代建築手法,同時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和細部。從建築物的外觀上來看,立面上下分為勒腳、牆身和簷部三部分:底層半地下室部分的外牆用水泥粉刷,象徵基座;牆面用褐色面磚貼面;簷口部分用同色的琉璃磚做成簡化的斗拱裝飾。建築物內部大廳天花飾有清式彩畫,室內牆面做有傳統牆板細部。

南京有這麼多的民國建築

小編都想馬上出發去參觀了

你也快加入吧!

轉自:江蘇發展大會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

大約在20世紀初,這種風格的建築出現在南京的校園裡。建於1922—1924年之間的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由外國人巴斯卡設計,採用的是標準的古羅馬愛奧尼亞柱式構圖,並採用仿石材構造的水刷石粉面,整個建築造型嚴謹,比例勻稱,細部裝飾精美,是南京地區最為地道的西方古典式建築。

建於1930—1931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由英國公和洋行設計,採用的也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築式風格,正門門廳上部立有四根愛奧尼亞式列柱,在眾多的校園建築中獨具特色,成為該校標誌性建築之一。

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

此外,建於1922年的國立東南大學體育館、建於1924—1927年的國立東南大學科學館、建於1929年的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館、建於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均採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構圖,是西方古典建築的典型實例,顯得堅實雄偉、華貴典雅。

西方現代派建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歐洲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的變化,西方現代派建築(又稱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建築強調建築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築式樣的束縛,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建築風格。由於這一風格的建築實用、經濟而又美觀,便於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所以一經產生,迅速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

20世紀30年代,這種思潮影響到中國的建築師。他們緊跟時代的潮流,在南京等地也設計建造了這一風格的建築。如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1932—1933年建造的國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飯店、1933—1934年建造的行政院建築群、1933—1935年建造的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新都大戲院、1935—1936年建造的國際聯歡社等。

地礦陳列館近影。金戈 攝

抗戰勝利後,這一風格成為新興建築中最常採用的建築風格。如1946年建造的美國大使館、1946—1947年建造的美軍顧問團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總局樓、1948年建造的馥記大廈等。

以首都飯店為例,整個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建築功能與所處地形的特點,建成不對稱的形式。平面佈局比較靈活,大樓平面呈“八”字形,周圍用名貴樹木點綴園景,正面為橢圓形廣場,中部設有花壇;建築物後面設有兩個標準的網球場。大樓的主體為對稱的兩翼,中部為廳樓,高4層,兩翼為3層。立面主要以窗和牆體組成線條,構思新穎,簡潔明快,在同期建築中獨領風騷。

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築

這種風格的建築,又叫中國古典復興式建築,它是中西方的建築師力圖將中國傳統的建築造型和西方現代工程技術結合起來而作出的一種嘗試,19世紀後期在南京開始出現。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計畫》中明確強調首都南京的建築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採用”。由於這類“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築既符合現代建築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現中國傳統建築的外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順應了時代潮流的要求,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南京,這種風格的建築成為一股時尚。

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

這種風格的建築較早出現在教會學校中。如1917—1926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大學禮拜堂、北大樓、西大樓、東大樓,以及甲乙樓、丙丁樓、戊己庚樓、辛壬樓;1922—1934年之間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以及四幢學生宿舍,等等。

教會學校中之所以要採用這種建築造型,意在利用中國固有的建築形式,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築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與同一時期由中國人獨辦的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改稱中央大學)的建築一律採用西方古典式風格形成鮮明而又強烈的對比。

金陵大學北大樓

此後,這種風格的建築擴大到大型紀念性建築、行政性建築和公共建築中。如1926—1931年建造的中山陵、1928年建造的鐵道部大樓(1945年後改為行政院)、1929—1931年建造的勵志社、1929—1931年興建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校舍、1930—1949年建造的考試院建築群、1931—1933年建造的譚延闓墓、1931—1934年建造的小紅山主席官邸、1930—1934年建造的交通部大樓、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經樓、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建築群、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1947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1936—1948年建造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

新民族形式的建築

20世紀30年代,中國一些有見識的建築師通過大量實踐,發現中國傳統建築形式與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相結合存在著諸多矛盾,同時考慮到宮殿式建築造價昂貴,費時費工,以及建築格局呆板等因素,於是提出了創新的主張。

他們反對繁瑣的復古主義形式,反對大屋頂,探索將中西方建築有機地融合起來,創造出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築,又稱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築。

這類建築一般採用現代建築的平面組合體型構圖,大多採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採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造型簡潔對稱,在簷口、牆面、門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內,則施以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並輔以適當的傳統建築圖案。這類建築兼顧西方現代建築技術、現代建築功能的需要,同時又帶有中國民族風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和諧統一。

中央體育場田徑場

20世紀30年代,南京在這類形式建築的探索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代表性的建築有1930—1933年建造的中央體育場建築群、1930—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臺、1931—1933年建造的中央醫院、1932—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樂台、1932—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樓、1935—1936年建造的國民大會堂和國立美術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中國國貨銀行等。

以外交部大樓為例,整座建築的平面設計與立面構圖基本採用西方現代建築手法,同時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和細部。從建築物的外觀上來看,立面上下分為勒腳、牆身和簷部三部分:底層半地下室部分的外牆用水泥粉刷,象徵基座;牆面用褐色面磚貼面;簷口部分用同色的琉璃磚做成簡化的斗拱裝飾。建築物內部大廳天花飾有清式彩畫,室內牆面做有傳統牆板細部。

南京有這麼多的民國建築

小編都想馬上出發去參觀了

你也快加入吧!

轉自:江蘇發展大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