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座橋上的一分鐘改變了抗日戰爭的歷史:比電影更震撼的大橋故事

作家蕭乾曾說, 中國有千百條公路、數不清的橋樑, 然而沒有哪一條像滇緬公路, 也沒有一座像惠通橋那樣足以載入史冊。 蕭乾講的是惠通橋修建之難。

惠通橋還有另一足以載入史冊的事件:它用一分鐘改變了抗戰歷史。 1942年5月在這裡發生的由炸橋拉開序幕的阻擊戰, 擋住了日軍進攻昆明, 保住了重慶安全。

馬幫修就現代橋

惠通橋位於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的怒江峽谷。 它曾是西南絲路古道的要津, 民國時怒江唯一的橋。 橋東是施甸縣陡峭的等子大山頭, 橋西是巍峨的龍陵縣松山。 素有“怒江天塹”之稱。 1889年在這裡首次建成鐵鍊橋。 1935年初由愛國華僑梁金山捐資建起現代鋼纜懸索橋。 鋼纜在緬甸由英國人監造, 從臘戍運到怒江邊。 當時滇緬公路還沒有修建。 滇西八大馬幫把50匹馬連成長隊, 將鋼纜栓在馬背兩邊。 每匹馬由兩三個趕馬人駕馭,

在統一的號令下一起行走。 從松山下到怒江邊, 是坡度為幾十度的羊腸路, 有一匹馬稍快稍慢都要出大事。 1938年10月, 為了與滇緬公路配套, 又把原來只能走馱馬的惠通橋加固改建成可過10噸卡車的公路鋼纜懸索橋。 橋面用的1000根栗木, 是徒步七八天到深山老林裡尋覓, 再用人工運到工地。 築橋時在怒江邊險峻的惠通崖上炸出一條路, 修路期間有不少人失足墜入怒江或被炸藥、疾病奪去生命。

昆明的生命橋

當德軍橫掃歐洲時, 日軍卻陷在中國戰場脫不了身, 無法推進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政策”。 日本政府認為只有切斷國際對華援助, 才能迫使中國屈服。 因此, 1940年6月19日, 日本要求法國“關閉中越交通。 ”1940年3月, 日本參謀本部秘密指示部副鈴木敬司研究切斷滇緬路線。 1940年7月27日, 日本制定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 提出:“應盡一切手段斷絕第三國的援蔣行為, 迅速迫使重慶政權屈服。 ”“對於法屬印度支那, 力求徹底斷絕其援蔣行為。 根據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武力”據此,

日軍1940年9月入侵越南。 封鎖了滇越鐵路和海防到廣西的通道。 10月組建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 調遣了100架飛機轟炸滇緬公路。 其重點是轟炸其咽喉惠通橋和功果橋。 為了徹底切斷滇緬公路, 1942年元月日軍發動緬甸戰役, 3月8日佔領仰光, 隨後進攻曼德勒。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暢通,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4月底形勢大變, 日軍連續攻佔緬甸棠吉、八莫、臘戍、密支那等地, 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後路。 滇緬公路中國段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 後撤的遠征軍官兵, 逃亡的難民, 疏散的政府機關, 會合成浩蕩人流向東轉移。 5月初, 日軍56師團以裝甲車為先導, 百餘輛汽車載兵組成快速縱隊, 沿滇緬公路挺進滇西, 3日攻佔畹町、芒市, 4日佔領龍陵,
5日到達惠通橋西岸。

日軍給各師團都授予一個代號, 它代表了軍部對師團的評價。 大部分士兵為礦工的56師團的代號是“龍兵團”, 其威武勇猛可見一斑。 有該師團野炮連高村武人文字可證:“自仰光登陸以來, 隨時隨地擊破數倍于我之頑敵, 五月五日佔領拉孟(注:松山), 我龍兵團如此怒濤般的進擊, 令後人腦中深深銘刻優秀勇猛的我大和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56師團最大的夢想是渡過怒江, 佔領昆明, 奪取重慶。

56師團的閃電行動, 使重慶國民政府十分驚慌。 如日軍從惠通橋渡過怒江, 不超過10天可到達昆明, 威脅重慶。 惠通橋成為昆明乃至重慶的“生命橋”。 因此, 必須不惜代價阻敵于惠通橋西岸。 而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 炸毀惠通橋成為阻敵於怒江西岸的最佳選擇。 但惠通橋不僅是日軍進攻昆明的唯一通道,也是我眾多軍民撤退的生命通道。這使國民政府處於兩難境地。不到日軍攻橋時決不炸橋,成為高層共識。

國民政府難,日軍亦難。強攻惠通橋必然會引發中國守軍炸橋。因此日軍採取化妝隱蔽暗渡佔領橋東以控制全橋的方案。這又給中國守軍啟動炸橋帶來巨大困難。

張祖武炸橋

1942年5月5日中午,惠通橋突然被炸毀。56師團快速進軍昆明的夢想破滅。這使日軍目瞪口呆,也使國民政府許多官員迷茫。為何突然炸橋?是誰下的命令炸橋?又是誰啟動炸藥?至今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可是,由於它“一分鐘改寫了抗戰歷史”(戰後史學家語),抗戰勝利後,五個國軍將領因事先有過謀劃炸橋而獲得國民政府雲麾勳章和嘉獎,他們是林蔚、蕭毅肅、馬崇六、李志鵬、俞飛鵬。而粉粹56師團夢想的直接炸橋者、工兵24營營長張祖武卻長期被人遺忘。

張祖武,長沙人,黃埔6期工兵科學生。有三次爆破使他載於史冊:1941年春炸毀迫降在屏邊縣紅河中的日機;1942年5月炸毀惠通橋;1946年1月21日執行蔣介石密令炸掉南京汪精衛墳。炸毀惠通橋後張祖武制做了“五五紀念章”頒發給士兵。正面有惠通橋圖型和“陸軍獨立工兵第二十四營”字樣。背面有陽文“31年”,陰文“張祖武贈”的款識。張祖武炸毀惠通橋的過程,當時任給養軍需長緊隨張祖武的李國屏在《張營長炸橋阻敵》一文中如此回憶:

5月5日10時左右,遠征軍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和參謀團團長林蔚、參謀團處長蕭毅肅來到橋東橋頭,馬詢問張祖武攜帶爆破器材情況,其中一位元寫下一紙手令交給張祖武,三人便匆匆驅車離去。手令命令張祖武在敵人強佔惠通橋時立即爆破該橋。張祖武馬上召開連排長會議討論炸橋方案。為確保炸橋成功,決定同時採用導火索引爆和電引爆。這時,已佔領橋西山頭制高點的敵機械化部隊,以猛烈炮火朝東岸射擊。中午時分,張祖武突然發現西岸敵人奔撲橋頭,向橋上沖來。他高喊:點火!立即猛力壓下發電器手柄。頓時煙塵彌漫,橋沉江底。事後得知,炸橋前已有三四百敵人化妝攜械過橋到達橋東,恰與到達的106團發生遭遇戰。西岸敵軍便搶橋策應而撲向橋頭。

蕭毅肅參謀團的電臺台長徐新容後來也說:“當時我就在橋旁,爆炸聲音不大。”因為炸惠通橋的橋板,無需多少炸藥。但炸毀惠通橋還有其它版本說法:如由時任滇緬公路運輸工程監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俞飛鵬下令炸橋;106團在與日軍爭奪惠通橋的戰鬥中由團長熊正詩下令,營長易浚華炸橋;等等。至於突然炸橋原因,最多的說法是難民渡橋時極度混亂,引發維持秩序的中國憲兵開槍,化妝欲渡橋的便衣日軍誤認為被中國守軍發現,立即發起攻擊,於是中國守軍炸橋。

36師阻擊

2013年8月,臺灣媒體發佈一則消息:“(軍聞社記者陳建興臺北廿七日電)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今天舉行八十周年隊慶,由陸軍六軍團指揮官陳中將主持慶祝活動,並恭讀國防部長嚴明、參謀總長高廣圻上將等長官賀詞,期許官兵傳承‘虎嘯部隊’光榮傳統,感念參與‘龍陵戰役’先烈們無私的大愛與犧牲……”電文中的“虎嘯部隊”是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代號,其前身即1933年8月組建的國軍36師,第一任師長宋希濂。因為該師在1944年的龍陵戰役中的戰績,1945年6月國民政府授予它文虎旗。它因此而得名“虎嘯部隊”。

在龍陵戰役前兩年,36師就已在惠通橋“虎嘯”了。1942年5月3日上午,駐昆明的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接蔣介石急電:“火速調部,疾進滇西,堵截日軍”。當日下午蔣又催宋:“迅即行動,務必堅守怒江防線。”宋即令剛從西昌抵達祥雲的36師李志鵬師長率該師106團日夜兼程搶防惠通橋,阻擊日軍。宋給滇緬公路運輸總局下達命令:“連夜組織運兵車輛,不管軍車民車,全部拉上來運兵,凡不出車的一律按軍法從事!”4日晚上,106團易浚華先頭營出發,5日早上9點左右經過保山被日機發現,遭到五十四架日機分兩批次的狂轟亂炸。5日上午10點50分,先頭營趕到惠通橋東岸。隨後106團其它營和該師107和108團也迅速趕到。三個團在東岸孩婆山高地,與利用皮筏艇搶渡登岸的日軍激戰三晝夜,把數百過江日軍幾乎全部殲滅,僅剩二三十人逃回怒江西岸。

飛虎隊空襲

粉粹56師團夢想的不僅是張祖武和36師,還離不開飛虎隊。5月5日得知日軍已挺進到惠通橋西岸後,陳納德在5月6日急電宋美齡,請求蔣介石批准對怒江峽谷惠通橋西岸附近公路上的日軍實施空襲。陳納德認為炸橋只能暫時推遲日軍進攻,如果不儘快擊潰那裡的日軍,他們有可能在幾天內搭好浮橋渡過怒江,沿著滇緬公路長驅直入到昆明。但那裡也有很多中國難民,空襲難免會有傷亡。必須由中國領導人來做這個艱難決定。蔣介石立即批准陳納德請求。5月7日,陳納德命令飛虎隊第二中隊隊長大衛·裡·希爾(D avidLeeH ill)率P-40C和P-40E各4架執行空襲任務。怒江空襲是飛虎隊在華的三大經典戰役之一。希爾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詳述了那次空襲情況:

從怒江邊到峽谷上部的盤山公路,排滿了日軍56師團的卡車和武裝車輛,在等待著他們的工程人員將浮橋搭設起來。希爾與僚機以60度角加速俯衝,準確地對準公路往下蜿蜒到江邊的位置,扔下了俄制巨型炸彈。大塊的岩石從山崖劈開,掉到下面的公路上,日本兵嚎叫著被埋在砸扁的車輛之間。翻滾著的卡車爆炸後掉下幾百英尺下的山崖。希爾和戰友們往東岸轉了一圈,又朝著日本人來了。希爾對準峽谷底部的最後一個拐彎,對著正在搭浮橋的日本工程兵發射機槍子彈,然後沿著公路邊低空飛行,扔下殺傷彈。日本兵和他們的裝備被炸得血肉橫飛,彈藥車開始第二次爆炸,油罐車炸出的油把車輛燒得只剩空架子,到處是一片尖叫聲。飛虎隊一次又一次地沿著蜿蜒的公路來回衝擊,朝著還在掙扎的敵人發射一排排機槍子彈。當把子彈打完後,他們又把高空護航的4架飛機調動過來,再次對日軍轟炸。當天返航後,4名飛虎隊員重返峽谷攻擊倒楣的敵人,他們順路往西而下,那裡日軍56師團的殘餘正在蠕動。這一次,P-40攜帶的是燃燒彈,把排得長長的敵人車輛變成了一片火海。接下來的3天裡,陳納德派人駕機去察看,越過怒江和公路,直到芒市,看到日軍就打。日軍再也無力試圖越過怒江。

1944年9月松山戰役時,排長萬雲鵬發現一個日軍煙嘴,上面刻有一首中文詩:“長驅一路怒江邊,沿道三軍戮五千。遺恨惠通橋爆破,移長蛇怒發沖天。”反映了日軍56師團被堵在惠通橋西岸的沮喪心情。

戰後,歷史學家才真正懂得惠通橋戰役的歷史意義。因為如日軍渡過怒江後進軍昆明,中國難有有力的抵抗。日軍佔領昆明後,可經下關取西昌,成都指日可下,重慶難保。中國外援剩下的唯一通道駝峰航線就會停運。中國就會因完全失去外援而失守。日軍的下一步行動可能是推進“南進政策”,移軍印度。佔領印度後再向西推進,與德軍會師中東。因為佔領仰光後日軍就聲言過將與德軍在中東會師,而這時德軍隆美爾軍團已從利比亞攻入埃及。這樣,整個二戰的形勢極有可能就不是現有史書所記載的情況了。

但惠通橋不僅是日軍進攻昆明的唯一通道,也是我眾多軍民撤退的生命通道。這使國民政府處於兩難境地。不到日軍攻橋時決不炸橋,成為高層共識。

國民政府難,日軍亦難。強攻惠通橋必然會引發中國守軍炸橋。因此日軍採取化妝隱蔽暗渡佔領橋東以控制全橋的方案。這又給中國守軍啟動炸橋帶來巨大困難。

張祖武炸橋

1942年5月5日中午,惠通橋突然被炸毀。56師團快速進軍昆明的夢想破滅。這使日軍目瞪口呆,也使國民政府許多官員迷茫。為何突然炸橋?是誰下的命令炸橋?又是誰啟動炸藥?至今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可是,由於它“一分鐘改寫了抗戰歷史”(戰後史學家語),抗戰勝利後,五個國軍將領因事先有過謀劃炸橋而獲得國民政府雲麾勳章和嘉獎,他們是林蔚、蕭毅肅、馬崇六、李志鵬、俞飛鵬。而粉粹56師團夢想的直接炸橋者、工兵24營營長張祖武卻長期被人遺忘。

張祖武,長沙人,黃埔6期工兵科學生。有三次爆破使他載於史冊:1941年春炸毀迫降在屏邊縣紅河中的日機;1942年5月炸毀惠通橋;1946年1月21日執行蔣介石密令炸掉南京汪精衛墳。炸毀惠通橋後張祖武制做了“五五紀念章”頒發給士兵。正面有惠通橋圖型和“陸軍獨立工兵第二十四營”字樣。背面有陽文“31年”,陰文“張祖武贈”的款識。張祖武炸毀惠通橋的過程,當時任給養軍需長緊隨張祖武的李國屏在《張營長炸橋阻敵》一文中如此回憶:

5月5日10時左右,遠征軍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和參謀團團長林蔚、參謀團處長蕭毅肅來到橋東橋頭,馬詢問張祖武攜帶爆破器材情況,其中一位元寫下一紙手令交給張祖武,三人便匆匆驅車離去。手令命令張祖武在敵人強佔惠通橋時立即爆破該橋。張祖武馬上召開連排長會議討論炸橋方案。為確保炸橋成功,決定同時採用導火索引爆和電引爆。這時,已佔領橋西山頭制高點的敵機械化部隊,以猛烈炮火朝東岸射擊。中午時分,張祖武突然發現西岸敵人奔撲橋頭,向橋上沖來。他高喊:點火!立即猛力壓下發電器手柄。頓時煙塵彌漫,橋沉江底。事後得知,炸橋前已有三四百敵人化妝攜械過橋到達橋東,恰與到達的106團發生遭遇戰。西岸敵軍便搶橋策應而撲向橋頭。

蕭毅肅參謀團的電臺台長徐新容後來也說:“當時我就在橋旁,爆炸聲音不大。”因為炸惠通橋的橋板,無需多少炸藥。但炸毀惠通橋還有其它版本說法:如由時任滇緬公路運輸工程監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俞飛鵬下令炸橋;106團在與日軍爭奪惠通橋的戰鬥中由團長熊正詩下令,營長易浚華炸橋;等等。至於突然炸橋原因,最多的說法是難民渡橋時極度混亂,引發維持秩序的中國憲兵開槍,化妝欲渡橋的便衣日軍誤認為被中國守軍發現,立即發起攻擊,於是中國守軍炸橋。

36師阻擊

2013年8月,臺灣媒體發佈一則消息:“(軍聞社記者陳建興臺北廿七日電)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今天舉行八十周年隊慶,由陸軍六軍團指揮官陳中將主持慶祝活動,並恭讀國防部長嚴明、參謀總長高廣圻上將等長官賀詞,期許官兵傳承‘虎嘯部隊’光榮傳統,感念參與‘龍陵戰役’先烈們無私的大愛與犧牲……”電文中的“虎嘯部隊”是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代號,其前身即1933年8月組建的國軍36師,第一任師長宋希濂。因為該師在1944年的龍陵戰役中的戰績,1945年6月國民政府授予它文虎旗。它因此而得名“虎嘯部隊”。

在龍陵戰役前兩年,36師就已在惠通橋“虎嘯”了。1942年5月3日上午,駐昆明的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接蔣介石急電:“火速調部,疾進滇西,堵截日軍”。當日下午蔣又催宋:“迅即行動,務必堅守怒江防線。”宋即令剛從西昌抵達祥雲的36師李志鵬師長率該師106團日夜兼程搶防惠通橋,阻擊日軍。宋給滇緬公路運輸總局下達命令:“連夜組織運兵車輛,不管軍車民車,全部拉上來運兵,凡不出車的一律按軍法從事!”4日晚上,106團易浚華先頭營出發,5日早上9點左右經過保山被日機發現,遭到五十四架日機分兩批次的狂轟亂炸。5日上午10點50分,先頭營趕到惠通橋東岸。隨後106團其它營和該師107和108團也迅速趕到。三個團在東岸孩婆山高地,與利用皮筏艇搶渡登岸的日軍激戰三晝夜,把數百過江日軍幾乎全部殲滅,僅剩二三十人逃回怒江西岸。

飛虎隊空襲

粉粹56師團夢想的不僅是張祖武和36師,還離不開飛虎隊。5月5日得知日軍已挺進到惠通橋西岸後,陳納德在5月6日急電宋美齡,請求蔣介石批准對怒江峽谷惠通橋西岸附近公路上的日軍實施空襲。陳納德認為炸橋只能暫時推遲日軍進攻,如果不儘快擊潰那裡的日軍,他們有可能在幾天內搭好浮橋渡過怒江,沿著滇緬公路長驅直入到昆明。但那裡也有很多中國難民,空襲難免會有傷亡。必須由中國領導人來做這個艱難決定。蔣介石立即批准陳納德請求。5月7日,陳納德命令飛虎隊第二中隊隊長大衛·裡·希爾(D avidLeeH ill)率P-40C和P-40E各4架執行空襲任務。怒江空襲是飛虎隊在華的三大經典戰役之一。希爾在2003年出版的自傳中,詳述了那次空襲情況:

從怒江邊到峽谷上部的盤山公路,排滿了日軍56師團的卡車和武裝車輛,在等待著他們的工程人員將浮橋搭設起來。希爾與僚機以60度角加速俯衝,準確地對準公路往下蜿蜒到江邊的位置,扔下了俄制巨型炸彈。大塊的岩石從山崖劈開,掉到下面的公路上,日本兵嚎叫著被埋在砸扁的車輛之間。翻滾著的卡車爆炸後掉下幾百英尺下的山崖。希爾和戰友們往東岸轉了一圈,又朝著日本人來了。希爾對準峽谷底部的最後一個拐彎,對著正在搭浮橋的日本工程兵發射機槍子彈,然後沿著公路邊低空飛行,扔下殺傷彈。日本兵和他們的裝備被炸得血肉橫飛,彈藥車開始第二次爆炸,油罐車炸出的油把車輛燒得只剩空架子,到處是一片尖叫聲。飛虎隊一次又一次地沿著蜿蜒的公路來回衝擊,朝著還在掙扎的敵人發射一排排機槍子彈。當把子彈打完後,他們又把高空護航的4架飛機調動過來,再次對日軍轟炸。當天返航後,4名飛虎隊員重返峽谷攻擊倒楣的敵人,他們順路往西而下,那裡日軍56師團的殘餘正在蠕動。這一次,P-40攜帶的是燃燒彈,把排得長長的敵人車輛變成了一片火海。接下來的3天裡,陳納德派人駕機去察看,越過怒江和公路,直到芒市,看到日軍就打。日軍再也無力試圖越過怒江。

1944年9月松山戰役時,排長萬雲鵬發現一個日軍煙嘴,上面刻有一首中文詩:“長驅一路怒江邊,沿道三軍戮五千。遺恨惠通橋爆破,移長蛇怒發沖天。”反映了日軍56師團被堵在惠通橋西岸的沮喪心情。

戰後,歷史學家才真正懂得惠通橋戰役的歷史意義。因為如日軍渡過怒江後進軍昆明,中國難有有力的抵抗。日軍佔領昆明後,可經下關取西昌,成都指日可下,重慶難保。中國外援剩下的唯一通道駝峰航線就會停運。中國就會因完全失去外援而失守。日軍的下一步行動可能是推進“南進政策”,移軍印度。佔領印度後再向西推進,與德軍會師中東。因為佔領仰光後日軍就聲言過將與德軍在中東會師,而這時德軍隆美爾軍團已從利比亞攻入埃及。這樣,整個二戰的形勢極有可能就不是現有史書所記載的情況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