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賈平凹《願人生從容》: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賈平凹:《願人生從容》

作者:榮振環

真正的從容, 不是躲避紛爭與喧囂, 而是平靜地面對困惑與煩惱。 人生的旅途, 苦與樂總是相隨, 禁得住多少曲折, 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之前聊過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見書評:

賈平凹的《自在獨行》: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今天聊聊他的《願人生從容》。

去年遇到兩個很典型的書友, 一位是死亡焦慮, 年紀輕輕, 卻經常和別人探討死亡的話題。 煩惱的問題是人為什麼要死, 死了就無法感知這個世界了, 那怎麼辦?言談中非常的焦慮。

另一位是學習焦慮。 想力爭上游的活著, 但在資訊時代, 撲面而來的太多資訊, 啥都想學, 又深感自己未知的領域太多, 永遠羡慕別人, 求知若渴, 但又不得要領, 言談中也是焦慮異常。

當我看到賈平凹的這本書, 我覺得可以送給他們當書方解藥。

人生在世, 沒有必要把生與死看得過分嚴重。

有兩類人對死亡頗為淡定。 一類是哲學家、高人或真人, 他們對死從容不迫。 另外一些是糊裡糊塗的人, 他們對死也沒有恐懼。

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他們最恐懼死, 又最關心死, 你說人來世上是旅遊一趟的, 旅遊那麼一遭就回去了,

他就要問人是從哪兒來的又要回到哪兒去。

儒家孔子有句話, “朝聞道, 夕死可矣”, 早上得了道, 晚上就應該死了, 想明白, 人生就夠了。

道教來說死是乘雲駕鶴去做仙了;

佛教來說靈魂不生不死不來不往, 死的只是軀體;

唯物論講師來說人來自泥土, 最後又歸於泥土。

芸芸眾生還是想不通, 詛咒死而歌頌生, 並且把孕育生命生子的地方叫做“子宮”, 好像他來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

這也預示著, 我們都有一個皇帝命, 本來可以享受生活, 掌控生活, 最後多數人卻無法擺脫被生活奴役的命運。

只有真正少數人能夠發現自己、發展自己最後自我實現, 獲取活著的自由自在和存在的終極意義。

不管怎樣地美好來到人世的情景, 又怎樣的不願去死, 最後人都是一個結局, 都得死。 死亡面前, 人人平等。

所以, 活著就好好活著, 沒有必要惦記著會死,

這人生的一趟旅遊是旅遊好了還是旅遊不好, 自己還是可以掌握心境的旅程的。

既然死是人的最後歸宿, 對於死應該坦然。

恐懼的人, 不能正確地面對死去, 也絕不會正確地面對活著。

至於資訊時代或者互聯網時代, 覺得自己啥都不會, 無知地一塌糊塗也是一種病, 這種病是對自己認識不清晰。

他的問題是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 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堅定目標,好讀書,讀好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

所以,人,關鍵還在於自己。應該鎖定自己的目標,學習該學習的,掌握該掌握的,而不是面面俱到,啥都想要。

有所為有所不為,牛逼的人都是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

在這孤獨的世間,你我都是生命的的朝聖者,也是生命的跋涉者,在我們追尋人生的真意的路上,難免失望和迷茫。

我們要記住,作為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盡心盡力,需要的就是一種成就感,但各有各的煩惱。人生就是享受這種歡樂與煩惱的。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從容不是隨波逐流,不要過早地順從強悍的命運,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

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淡定從容地過這一生。

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堅定目標,好讀書,讀好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

所以,人,關鍵還在於自己。應該鎖定自己的目標,學習該學習的,掌握該掌握的,而不是面面俱到,啥都想要。

有所為有所不為,牛逼的人都是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

在這孤獨的世間,你我都是生命的的朝聖者,也是生命的跋涉者,在我們追尋人生的真意的路上,難免失望和迷茫。

我們要記住,作為一個人,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盡心盡力,需要的就是一種成就感,但各有各的煩惱。人生就是享受這種歡樂與煩惱的。

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從容不是隨波逐流,不要過早地順從強悍的命運,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

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淡定從容地過這一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