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勃拉莫夫和《兄弟姐妹》

[摘要]以嘲諷面對體制, 以虔敬面對苦難, 用抒情觀照命運, 用象徵昇華悲憫, 《兄弟姐妹》從而成了一部20世紀中期俄羅斯北方人民苦難生活的藝術編年史。

蘇聯作家費奧多爾·阿勃拉莫夫(1920-1983)

8小時話劇及其文學母本和作者

2017年初春, 彼得堡小劇院著名導演列夫·多金(Лев Додин)將攜其成名作《兄弟姐妹》, 來華參加第四屆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暨第七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 該劇將作為揭幕大戲, 於3月4日在天津大劇院上演。 這部未演先熱的8小時長劇, 使我們將目光轉向該劇的文學母本——阿勃拉莫夫那部在蘇聯時期廣為人知的名著《兄弟姐妹》。

費奧多爾·阿勃拉莫夫(Фёдор Абрамов)1920年生於蘇聯北方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維爾柯拉村(Веркола)。 大學三年級時衛國戰爭爆發, 他志願走上前線, 在戰場多次負傷, 戰後繼續學業, 在列寧格勒大學獲得副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1983年, 他病逝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德堡), 葬於故鄉維爾柯拉。 如今, 在聖彼德堡和他的故鄉均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學校和圖書館, 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輪船和文學獎。

1958年, 阿勃拉莫夫寫了6年之久的長篇處女作《兄弟姐妹》(Братья и сёстры)在《涅瓦》雜誌發表, 引起巨大反響。 1968年和1973年, 《兄弟姐妹》的兩部續篇《兩冬三夏》(Две зимы и три лета)和《十字路口》(Пути-перепутья)相繼面世, 它們構成三部曲《普裡亞斯林一家》(Пряслины), 於1975年獲蘇聯國家文學獎。 1978年, 意猶未盡的阿勃拉莫夫又發表一部續篇《房子》(Дом),

從而將三部曲擴展為四部曲。 或許因為《普裡亞斯林一家》這個名稱多少有些繞口, 人們後常以其第一部小說的名稱即《兄弟姐妹》來指稱整個四部曲。

《兄弟姐妹》:集體農莊中的人與事

《兄弟姐妹》寫的是衛國戰爭時期以及戰後蘇聯北方一個名叫“新生活”的集體農莊中的人與事。 衛國戰爭爆發, 蘇聯北方佩卡希諾村(Пекашино)的男人全都上了前線, 婦女、老人和孩子們承擔下全部農活。 寡婦安娜·普裡亞斯林的6個孩子一個比一個小——米什卡、麗茲卡、雙胞胎別季卡和格雷什卡、費久什卡和塔吉揚卡。 大兒子米什卡14歲便幹起重活, 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一位名叫魯卡申的人被區委派來監督春播。 春播任務極重,

因為前線需要糧食。 農莊主席安菲薩·米妮娜卻情緒樂觀, 她帶領大家終日苦作, 並鼓勵大家:“再忍耐一下吧, 好日子會來到我們村裡的。 ”秋收之後, 上級又下達了幾乎無法完成的伐木任務。 魯卡申重上戰場, 安菲薩悄悄趕到河邊送行, 只見魯卡申的身影消失在對岸。 (《兄弟姐妹》)

米什卡成為伐木能手, 他作為村裡的“唯一男人”受到女人們追逐, 他後與瓦爾瓦拉·伊尼亞希娜同居, 母親安娜聽說後向農莊主席安菲薩告狀, 後者設法將瓦爾瓦拉趕出村子。 村裡的生活艱苦到極點, 安菲薩安慰大家:“婆娘們, 再忍一忍, 戰爭就要結束了。 ”戰爭果然結束了, 可村裡的生活卻毫無起色, 甚至每況愈下, 需要上交的不僅是糧食, 還有土豆、牛奶、肉蛋、皮毛,

甚至連留待來春播種的種子都被擄掠一空。 但生活仍然繼續, 村裡出現兩台拖拉機, 自前線返回的魯卡申成為農莊新主席, 米什卡被任命為隊長。 普裡亞斯林家的奶牛病死, 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絕境, 剛剛成人的大姐麗茲卡只得嫁給同村的葉果什卡。 (《兩冬三夏》)

葉果什卡婚後不久便去參軍, 麗茲卡生下一子, 獨自持家。 佩卡希諾村人毫無勞動熱情, 因為多勞並不多得, 絕大多數勞動成果會被無償掠奪。 為了讓餵養的牛能安全過冬, 魯卡申挨家挨戶勸大家把蓋了很久的牛棚建起來, 他因此私下分給每位木匠15公斤麥子。 此事暴露後, 魯卡申被逮捕法辦。 米什卡感到不公平, 便在全村徵集為魯卡申請願的簽名,

可除他之外, 只有他的妹妹麗茲卡願意簽名。 集體農莊變成國營農場, 但生產和生活狀況依然如故, 人們沒有勞動積極性, 一有機會便中飽私囊。 米哈伊爾等與弄虛作假的場長鮑爾斯基不懈鬥爭, 終於促成上級派來年富力強的新場長維克多。 (《十字路口》)

米哈伊爾(即米什卡)·普裡亞斯林來到莫斯科, 做客小妹塔吉亞娜(即塔吉揚卡)家, 眼見妹妹家的汽車別墅, 他感覺像是來到了共產主義。 回到故鄉, 他接待也成了城裡人的兩個弟弟彼得(即別季卡)和格裡高利(即格雷什卡), 向他倆展示他剛剛建起的新房子, 大家談到被關進監獄的小弟費奧多爾(即費久什卡)。 普裡亞斯林家的兄弟姐妹發現, 佩卡希諾村如今滿是男人, 卻再無從前的勞動熱情,村裡建起許多新房子,可生活反而變得死氣沉沉。聽說麗茲卡被木頭砸傷,原與大妹不和的米哈伊爾急忙趕往區醫院,他內疚不已,認為自己未能照看好幾位弟弟妹妹,他突然回憶起父親走上前線的那一天。(《房子》)

不粉飾,也不批判

《兄弟姐妹》被視為20世紀的俄語文學經典之一,原因首先在於它的文學史意義。阿勃拉莫夫是“奧維奇金派”的傳人,是“俄國鄉村散文”的最傑出代表之一。“鄉村散文”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標誌著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在20世紀蘇聯文學中的復興,也標誌著蘇聯主流文學部分地開始走向自覺和自省。《兄弟姐妹》關於尊重人、尊重人性的人道主義呼籲,對蘇聯社會官僚主義體制的抨擊,都是符合其所處時代的官方意識形態需求的。但四部曲作為“鄉村散文”中創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的一部代表作,既是“鄉村散文”的集大成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終結。

其次,這部小說有著獨特的敘述立場。作者當然是批判現實的,他對戰時和戰後蘇聯鄉村中停滯的物質生活和沉寂的精神生活予以觸目驚心的揭露,但與此同時,作者又往往以抒情的筆觸對勞動者及其勞動發出由衷讚美。這部作品沒有粉飾,也無激烈的批判;它有詳盡的敘述和展示,卻沒有結局,他更願意將蘇維埃式生活視為一個未完成體。《兄弟姐妹》既非烏托邦小說,亦非反烏托邦小說,而是介乎兩者之間。

最後,《兄弟姐妹》作為一部史詩,是多種調性的組合。僅從小說標題來看,這裡就蘊藏著多重含義。“兄弟姐妹”自然是指普裡亞斯林家三男三女6個子女,但這也是史達林在衛國戰爭時期給蘇聯人民打氣時常用的一種稱呼,用這個更親切的稱謂取代先前的“同志們”“公民們”等官氣十足的說法。可普裡亞斯林兄弟姐妹在戰時和戰後的生活卻表明,實際與稱謂之間似乎存在巨大反差。“兄弟姐妹”也是基督徒之間常用的稱呼,阿勃拉莫夫對於普裡亞斯林家兄弟姐妹的生活和命運所寄予的深切同情無疑是富有宗教情懷的。以嘲諷面對體制,以虔敬面對苦難,用抒情觀照命運,用象徵昇華悲憫,《兄弟姐妹》從而成了一部20世紀中期俄羅斯北方人民苦難生活的藝術編年史。

卻再無從前的勞動熱情,村裡建起許多新房子,可生活反而變得死氣沉沉。聽說麗茲卡被木頭砸傷,原與大妹不和的米哈伊爾急忙趕往區醫院,他內疚不已,認為自己未能照看好幾位弟弟妹妹,他突然回憶起父親走上前線的那一天。(《房子》)

不粉飾,也不批判

《兄弟姐妹》被視為20世紀的俄語文學經典之一,原因首先在於它的文學史意義。阿勃拉莫夫是“奧維奇金派”的傳人,是“俄國鄉村散文”的最傑出代表之一。“鄉村散文”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標誌著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在20世紀蘇聯文學中的復興,也標誌著蘇聯主流文學部分地開始走向自覺和自省。《兄弟姐妹》關於尊重人、尊重人性的人道主義呼籲,對蘇聯社會官僚主義體制的抨擊,都是符合其所處時代的官方意識形態需求的。但四部曲作為“鄉村散文”中創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的一部代表作,既是“鄉村散文”的集大成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終結。

其次,這部小說有著獨特的敘述立場。作者當然是批判現實的,他對戰時和戰後蘇聯鄉村中停滯的物質生活和沉寂的精神生活予以觸目驚心的揭露,但與此同時,作者又往往以抒情的筆觸對勞動者及其勞動發出由衷讚美。這部作品沒有粉飾,也無激烈的批判;它有詳盡的敘述和展示,卻沒有結局,他更願意將蘇維埃式生活視為一個未完成體。《兄弟姐妹》既非烏托邦小說,亦非反烏托邦小說,而是介乎兩者之間。

最後,《兄弟姐妹》作為一部史詩,是多種調性的組合。僅從小說標題來看,這裡就蘊藏著多重含義。“兄弟姐妹”自然是指普裡亞斯林家三男三女6個子女,但這也是史達林在衛國戰爭時期給蘇聯人民打氣時常用的一種稱呼,用這個更親切的稱謂取代先前的“同志們”“公民們”等官氣十足的說法。可普裡亞斯林兄弟姐妹在戰時和戰後的生活卻表明,實際與稱謂之間似乎存在巨大反差。“兄弟姐妹”也是基督徒之間常用的稱呼,阿勃拉莫夫對於普裡亞斯林家兄弟姐妹的生活和命運所寄予的深切同情無疑是富有宗教情懷的。以嘲諷面對體制,以虔敬面對苦難,用抒情觀照命運,用象徵昇華悲憫,《兄弟姐妹》從而成了一部20世紀中期俄羅斯北方人民苦難生活的藝術編年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