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貞觀之治:權力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貢獻?

帝王掌握很多權力, 在使用過程中難免帶有個人好惡, 難免感情用事, 所以權力悲劇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時有發生。 然而在古代帝王中, 像唐太宗這樣理性地運用最高國家權力是獨一無二的, 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那他為什麼他會形成這樣的特點?

從個人角度講, 唐太宗求治心切, 因為他的奪權是逆取。

網路配圖

貞觀二十年修《晉書》的時候, 有一些唐太宗的議論, 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談論貞觀之治和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感慨, 真是不懂人心為什麼會這樣?對一件壞事記得這麼牢, 做了很多好事,

總是記不住。 唐太宗要改變歷史對自己的記錄, 唯一的道路就是治理好天下為自己樹碑立傳。

周圍大臣納諫的作用。

唐太宗的大臣們都是從隋末過來的, 對國家民眾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 對國家向何處去, 有深刻的思考。 他們一心一意考慮國家事情, 要把國家建設好。 讀貞觀故事, 讓人感慨的地方特別多, 換一個時代, 換一個主人, 事情肯定不是如此處理。 比如公主出嫁, 因為是皇后所生, 皇帝想讓女兒多帶嫁妝, 換個時代沒什麼, 誰能管這事?有什麼不對嗎?但魏征就能出來阻攔, 認為不符合禮法, 影響會不好。 皇帝能接受, 皇后也能接受。 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公私分明, 即使私事也從國家角度考慮。 如何維護皇帝形象, 維護國家政府形象,

他們都能認真對待, 知錯就改。 一個理性佔據上風的統治集團, 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貞觀之治。

網路配圖

我們今天強調法治, 貞觀之治是典型人治時代。

如果人治能夠把現有人員充分調動起來, 統治集團能夠理性地運用權力, 他們也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治理水準。 人治重要的是以德化民, 以德治國。 孔子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行。 統治者要率先垂範。 納諫, 接受大臣的批評, 承認自己的失誤, 這是唐太宗治理天下最為人稱道的地方。 帝王自覺接受監督, 意味著最高權力接受監督, 接受批評, 對於朝廷的決策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