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秀五味”讓貧困戶“苦盡甘來”

秀山發展壯大中藥材產業

“秀五味”讓貧困戶“苦盡甘來”

農戶正在種植中藥材。 記者 王翔 攝

“我們在種中藥材黃精的地裡栽種油茶,就是為了滿足黃精喜歡蔭蔽的生長習性。

”近日,在秀山縣平凱街道馬西社區,不少農戶正在為油茶樹修枝剪葉,每修剪一棵油茶,他們都會小心翼翼地繞過旁邊栽種的黃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中藥入口非常苦,然而在秀山,有“秀五味”之稱的金銀花、白術、黃精、南蒼術、白及,卻實實在在地讓貧困戶嘗到了“甜”。

秀山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 近年來,秀山縣加快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步伐,中藥材產業逐漸由過去的金銀花“一枝獨秀”,轉變為以“秀五味”即金銀花、白術、黃精、南蒼術、白及為主,百合、羅漢果、天冬、青蒿等十餘種為輔的結構。

截至2016年,秀山縣中藥材基地面積達到25萬畝,其中金銀花有15萬餘畝,幹花產量近5000噸,使秀山成為全國三個最大的金銀花基地縣之一;白術常年種植面積在2萬畝左右,產量2000餘噸;黃精在地面積6000餘畝、天門冬在地面積1500余畝、百合種植面積8000餘畝;南蒼術、金蕎麥、前胡、紫菀等其他中藥材1萬餘畝;另有皂莢、黃柏、銀杏等木本藥材5萬餘畝。

除了加快中藥材基地發展外,秀山縣還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目前,該縣中藥材產業龍頭企業達35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6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80餘家。

“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惠及了眾多中藥材種植戶和貧困戶。 ”秀山縣中藥材產業辦公室主任劉朝敏說,在基地發展過程中,秀山建立了眾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中藥材產業成為了一個帶動農戶、尤其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

平凱街道馬西社區的178戶農戶感受頗深。 2015年前,由於傳統農業種植效益低,當地農戶大多外出打工,導致土地閒置。 後來,源耀農業流轉了當地400畝閒置土地和坡地,開始種植黃精、百合、白及等中藥材,其中,黃精種植面積最大,有100多畝。

同時,企業正著手與農戶建立更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除了現在支付土地租金外,黃精五年後成熟上市,擬將20%的利潤用於農戶分成,並將20%利潤中的兩成用於村集體發展再生產、四成用於142戶普通農戶分成、四成用於36戶貧困戶分成,真正讓農戶、尤其是貧困戶,能依託中藥材產業的發展脫貧致富。

貧困戶胡秀珍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他雖然每年的土地租金較低,為200元/年,每兩年漲40元,但關鍵的是,地裡的黃精成熟後,按現在的市場價,100畝黃精能賣400萬左右,利潤可達250萬,其中50萬的四成,即20萬將用於貧困戶分成。

他家的幾畝地,起碼可分得近萬元,加上平時的務工收入,輕輕鬆松就能脫貧。

如今,以“秀五味”為代表的中藥材基地已遍佈秀山16個鄉鎮街道,其中貧困村40個,帶動了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 王翔 實習生 常蘭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