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獲兩次普利策獎的歷史學家,在這裡談了中學生都該瞭解的寫作“金律”

看點 本期少年書房推薦的書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歷史的技藝》。 在外灘君看來, 這本書是談論非虛構寫作最好的書之一。 寫作這門“手藝”展示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學識積累以及價值觀念。 塔奇曼作為一個獲過兩次普利策獎的歷史學家, 通過講述自己的歷史心得, 清晰、簡明地講出了非虛構寫作的基本原則。 寫作的目標是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想當然”, 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

文丨吳微 編輯丨李臻

《歷史的技藝》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巴巴拉·塔奇曼(Babara W. Tuchman)談論其歷史觀的一本書,

但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 就忍不住把她推薦給我認識的那些在美國讀高中的小朋友, 理由是:

這實在是我讀過談論非虛構寫作最好的書之一。

對於國內的中學生而言, 很可能多數沒有接觸過類似“虛構類寫作”和“非虛構類寫作”這樣的區分,

大家通常都在為命題作文, 或“給材料”作文奮戰著, 積累可以萬變不離其宗的套路, 最終可以用在高考的實戰中。 但事實上, 學生能從這種“刷題”式的作文訓練中收穫甚少。

歸根結底, 寫作是一種表達, 是通過最後這一道輸出的“手藝”來展示寫作者這個人, TA的思維方式、學識積累以及價值觀念。 如果寫作可以完成以上三者的成長, 那麼這種寫作訓練還是好的——這也是英美教育中如此看重寫作的實質原因。

說回《歷史的技藝》這本書。

巴巴拉·塔奇曼作為一個獲過兩次普利策獎的歷史學家, 她很多著作將視角投注在二戰、美國建國、中美關係這樣嚴肅、宏大的政治話題, 儘管作為非虛構寫作的高手, 塔奇曼能把這些歷史時刻寫得如同維克多·雨果的小說一樣精彩,

但可能並不能引起一般中學生的興趣。

然而這本講述她歷史寫作心得的書, 在第一部分就十分清晰、簡明地講出了非虛構寫作的基本原則, 所以真的建議中學生能夠讀讀。

所謂非虛構寫作, 簡單的說,

就是以事實為依據, 不接受編造的一種寫作方式。 你可以表達你的主觀感受, 但每一步論證都要依據事實, 依據確定無疑的證據。

在英美課堂裡, 儘管也會鼓勵小孩子把腦海裡天馬行空的創意故事寫出來, 但同時絕不會偏廢這種非虛構寫作的學習, 因為批判性思維從此處而來, 關注事實、嚴謹地安排結構與論證, 最終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而不是“想當然”。

塔奇曼舉了很多例子, 來說明非虛構寫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進, 這些例子非常有趣, 高中生簡直可以對照自己的作文來審視自己的思維漏洞:

比如“這是昏暗的一天”,

我相信這樣的形容, 如果出現在我們學生的作文裡, 很少會有人會對它有一秒鐘的反思, 但是塔奇曼說:

“如果一個歷史學家寫, 宣戰那天下了很大的雨, 那麼這是一個由細節佐證的敘述, 我們就可以說, 這是昏暗的一天。 但如果他僅僅寫到那是昏暗的一天, 而沒有提到下雨, 我就想知道他的證據何在, 式什麼讓那天變得昏暗。 ”

緊接著這個例子, 塔奇曼又說:

再比如, 他(前面的“一個歷史學家”)寫道, “全體人都有一種好戰情緒”, 或者, “那是一段非常緊張的時間”, 那麼, 如果他之後沒有補充什麼證據的話, 我就會認為他在毫無節制地做一些無憑無據的敘述。 ”

毫無節制、無憑無據, 這正是我們今天很多文章的“特點”, 這些特點不僅出很多中學生未經思維過程的作文中, 也出現在很多網路、媒體端, 背後的癥結, 都是缺乏“經由證據達至理論”的訓練, 最終缺失的是批判性思維。

在《歷史的技藝》中,類似於上面這樣、實際上能讓包括中學生收益的基本寫作原則有很多。

這本書分三篇,上篇的“歷史技藝”實際上全然在說寫作,並且是通過其自身在寫作中經驗和反思總結的,所以十分可感、易讀;

中篇是她一些發表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上的特寫文章的集合,讓人可以用第一章得來的原則來對照體會;

下篇則是她的一些歷史觀念,從事實而來,有意思的是對照今天的世界亦不過時——它向你展示,為何由證據達至的結論是有力量的,而空口白說的結論會隨風湮沒。後者你只要打開自己的朋友圈,就能看到無數例證。

所以,我想推薦給中學生的,著重是上篇的內容。上篇總共8篇文章,關於如何用事實說話的寫作“金律”閃現其中:

關於寫作中的準確性

“敘述,被稱為歷史的命脈。扔給讀者一大堆未經消化的內容、未敢確認的人名和未可定位的地名,對他們來說毫無用處,這是作者的懶惰,或是炫耀所學龐雜的虛榮。”

——摘自《尋找歷史》

關於如何中立地運用材料

“原始文獻中的偏見是可以預見的,你應該允許它存在,並通過閱讀其他版本來修正它。……如果事件恰好還有爭議,那麼你就有責任檢視雙方的言論。”

——摘自《尋找歷史》

如何得出結論

“如果歷史學家屈服於自己的材料,而不是把自己強加於材料,那麼,那些材料最終會對他說出歷史謎團的答案。”

——摘自《尋找歷史》

關於“確鑿的細節”

“確鑿的細節具有巨大的修正作用……它是一條嚴格的標準……它可以防止人們因為偏愛自己的理論發明而遠遠偏離事實基礎。……我相信,最為明智的方式是經由證據達至理論,而不是抄其他捷徑。

當我遇見一個沒有例子佐證的普遍性結論和結論性的敘述時,我就會突然警覺,並想:“給我證據。”

——摘自《計以盎司的歷史》

關於排布結構和取捨

“敘述歷史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和直接。它需要編排、組合和計畫。……排布結構最主要的問題時取捨,這是個煩人的事,因為材料總是比你需要放進敘述裡的更多……你需要沿著敘述的主線,既不能從關鍵事件上遊弋得過遠,又不得遺漏它們,還不能行自己的方便而扭曲材料。這三種情況非常具有誘惑性。”

——摘自《作為藝術家的歷史作家》

這樣的經驗之談書中比比皆是,我無法一一摘錄。但凡對寫作有些心得的人,很難不對著這些闡述在內心頻頻點頭。以上的文字看起來都是在講“如何寫歷史”,但把歷史替換掉,用寫作本身來比對,完全沒有出入。

而如果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上述要求訓練自己的寫作,或者說部分寫作按照這些原則來練習,那麼其思維方式就會受到非常有益的鍛練,尤其對那些進入國外大學的孩子來說,等到ESSAY要求放在面前,你就能立刻發現這些原則能起到的幫助。

在哪裡找到這本書?

點擊下圖,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最終缺失的是批判性思維。

在《歷史的技藝》中,類似於上面這樣、實際上能讓包括中學生收益的基本寫作原則有很多。

這本書分三篇,上篇的“歷史技藝”實際上全然在說寫作,並且是通過其自身在寫作中經驗和反思總結的,所以十分可感、易讀;

中篇是她一些發表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上的特寫文章的集合,讓人可以用第一章得來的原則來對照體會;

下篇則是她的一些歷史觀念,從事實而來,有意思的是對照今天的世界亦不過時——它向你展示,為何由證據達至的結論是有力量的,而空口白說的結論會隨風湮沒。後者你只要打開自己的朋友圈,就能看到無數例證。

所以,我想推薦給中學生的,著重是上篇的內容。上篇總共8篇文章,關於如何用事實說話的寫作“金律”閃現其中:

關於寫作中的準確性

“敘述,被稱為歷史的命脈。扔給讀者一大堆未經消化的內容、未敢確認的人名和未可定位的地名,對他們來說毫無用處,這是作者的懶惰,或是炫耀所學龐雜的虛榮。”

——摘自《尋找歷史》

關於如何中立地運用材料

“原始文獻中的偏見是可以預見的,你應該允許它存在,並通過閱讀其他版本來修正它。……如果事件恰好還有爭議,那麼你就有責任檢視雙方的言論。”

——摘自《尋找歷史》

如何得出結論

“如果歷史學家屈服於自己的材料,而不是把自己強加於材料,那麼,那些材料最終會對他說出歷史謎團的答案。”

——摘自《尋找歷史》

關於“確鑿的細節”

“確鑿的細節具有巨大的修正作用……它是一條嚴格的標準……它可以防止人們因為偏愛自己的理論發明而遠遠偏離事實基礎。……我相信,最為明智的方式是經由證據達至理論,而不是抄其他捷徑。

當我遇見一個沒有例子佐證的普遍性結論和結論性的敘述時,我就會突然警覺,並想:“給我證據。”

——摘自《計以盎司的歷史》

關於排布結構和取捨

“敘述歷史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和直接。它需要編排、組合和計畫。……排布結構最主要的問題時取捨,這是個煩人的事,因為材料總是比你需要放進敘述裡的更多……你需要沿著敘述的主線,既不能從關鍵事件上遊弋得過遠,又不得遺漏它們,還不能行自己的方便而扭曲材料。這三種情況非常具有誘惑性。”

——摘自《作為藝術家的歷史作家》

這樣的經驗之談書中比比皆是,我無法一一摘錄。但凡對寫作有些心得的人,很難不對著這些闡述在內心頻頻點頭。以上的文字看起來都是在講“如何寫歷史”,但把歷史替換掉,用寫作本身來比對,完全沒有出入。

而如果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上述要求訓練自己的寫作,或者說部分寫作按照這些原則來練習,那麼其思維方式就會受到非常有益的鍛練,尤其對那些進入國外大學的孩子來說,等到ESSAY要求放在面前,你就能立刻發現這些原則能起到的幫助。

在哪裡找到這本書?

點擊下圖,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