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藥食同源說甘草

經常去看中醫的朋友會場聽醫生說起一味中草藥---甘草。 甘草具有一定的甜味, 這也是名字的由來。 甘草對於身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在我國千年之前就已經入藥治病。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同時也是較為常用的藥食同源的中藥。

甘草, 又名甜菜、蜜草、美草、國老草等。 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主要生在我國的西北部乾旱地及烏拉爾山區。

中醫認為:甘草性甘, 平。 入心、肺、脾、胃經。 具有補脾益氣, 清熱解毒, 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 調和諸藥之功效。 於脾胃虛弱, 倦怠乏力, 心悸氣短, 咳嗽痰多, 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癰腫瘡毒, 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始載於《本經》。 入藥已有悠久歷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 《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 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 經方少有不用者。

”“國老”, 即帝師之稱。 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 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 治七十二種乳石毒, 解一千二百草木毒, 調和眾藥有功, 故有‘國老’之號。

中醫理論下的甘草可以分為:1、甘草:具有補脾益氣, 清熱解毒, 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 調和諸藥之功效。 常用於脾胃虛弱, 倦怠乏力, 心悸氣短, 咳嗽痰多, 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癰腫瘡毒, 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 益氣複脈之功效。 常用於脾胃虛弱, 倦乏力, 心動悸, 脈結代。

甘草有類似糖皮質激素的作用, 會導致水鈉瀦留、排鉀、升高血糖, 因此和下列藥物合用時要注意。 首先是強心甙(如地高辛), 甘草可引起低鉀血症, 增加機體對強心甙的敏感性, 易誘發強心甙中毒。 其次, 不宜與利尿劑合用, 因為水鈉瀦留可減弱利尿劑的效果。 同時速尿及噻嗪類利尿劑也有促進鉀排泄的作用, 合用可引起或加重低鉀血症。 另外, 甘草和其他損害胃黏膜的藥物, 如阿司匹林、水楊酸合用還可能增加潰瘍發生的危險。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 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三萜皂苷和甘草素等黃酮類。 甘草酸、甘草甜素能調節免疫。 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均有鹽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 能鎮靜、保肝、解毒、解熱、抗炎、抗心率失常、降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 甘草素、甘草苷和異甘草苷元有解痙、抑制胃液分泌、抗潰瘍作用。 甘草次酸鈉有止咳、消痰及降低呼吸道阻力作用。 甘草多糖、甘草酸、甘草次酸合用可共同發揮抗單純皰疹病毒、抗腺病毒、抗菌、抗病原蟲、抗腫瘤等作用。

在藥膳中甘草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甘豆湯:炙甘草6克, 黑大豆50克, 生薑7片。 製作時, 將甘草、大豆、生薑同放入鈔鍋內, 加清水適量, 煎煮至大豆熟爛, 揀去甘草、生薑即得。 有益氣養陰, 降逆和胃之功, 可奏脾腎雙補, 安中健胃之效。 用於中、老年人日常保健為佳, 其中若常見神疲乏力, 腰膝酸軟, 惡食生冷, 食欲不振, 時有噁心者用之尤宜。 建議每日1劑, 連服1-2周。

甘麥大棗湯:生甘草6克, 大棗(去核)6-10枚, 浮小麥30-60克。 將甘草、大棗、小麥一同放入沙鍋內, 加清水適量,煨煮至小麥開花,揀去甘草即得,飲時可調味。此湯有益氣養血,清心安神之功,可奏安寧神志,除煩抑躁之效。尤宜用於更年期婦女中常見心煩難眼,夜寐多夢,躁動不寧等現象者,亦可用于心陰不足,虛熱擾神所致的夜寐不安,頻頻驚啼等現象的嬰幼兒。建議每日1劑,分次食麥棗飲湯,可連續服食2周。(根據資料整理,有不妥之處連寫更正或刪除。具體使用請與中醫師諮詢。)

為了更好的發展中藥材種植,為廣大的種植戶、種植合作社提供中藥材從種子選育、種植規劃、田間管理、採收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的系統培訓,中小微聯盟擬定於2017年6月在貴州開展針對中藥材的產業培訓。

加清水適量,煨煮至小麥開花,揀去甘草即得,飲時可調味。此湯有益氣養血,清心安神之功,可奏安寧神志,除煩抑躁之效。尤宜用於更年期婦女中常見心煩難眼,夜寐多夢,躁動不寧等現象者,亦可用于心陰不足,虛熱擾神所致的夜寐不安,頻頻驚啼等現象的嬰幼兒。建議每日1劑,分次食麥棗飲湯,可連續服食2周。(根據資料整理,有不妥之處連寫更正或刪除。具體使用請與中醫師諮詢。)

為了更好的發展中藥材種植,為廣大的種植戶、種植合作社提供中藥材從種子選育、種植規劃、田間管理、採收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的系統培訓,中小微聯盟擬定於2017年6月在貴州開展針對中藥材的產業培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