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郭廣昌特意登上武當山 難道是因為之前和馬雲的一場約定?

最近, 一場現代格鬥手和一位業餘太極拳師的對決, 引發了公眾關於現代博擊和太極甚至武術孰優孰劣的討論。 眾所周知的是, 郭廣昌和馬雲一樣, 是資深的太極愛好者。 他最初練太極, 師傅就是馬雲推薦的。 隨著研習太極日久, 二人便有了一場約定——找一個黑屋子, 切磋一番“太極神功”。 最近, 郭廣昌湊巧去了一趟武當山。

由於此行頗為神秘, 坊間議論紛紛:他到底是去幹什麼?他與馬雲的約定是否有關係?這趟武當山之行會不會讓郭同學的太極“功力”大漲?

隨後郭廣昌發表了一篇隨筆《 登武當隨感 》,

講述他“太極功力沒有大漲, 也沒有去嘗試無謂的踢館”, 而是去身體感悟太極的哲理, 他認為太極有偏重於悟的練法, 不注重“鬥”與“打”, 而是把太極的哲學和要求融到每天的生活裡。

附郭廣昌《 登武當隨感 》全文:

練了八年的太極, 終於借工作的名義上了一趟武當。 到了金頂、拜訪了紫宵宮, 滿懷希望能沾沾這裡的“仙氣”, 太極功力大漲十年八載。

因為熟悉我和馬雲的朋友都知道, 我們一直有一場“比武”的約定。 就是找一間黑屋子, 我和他進去切磋一番“太極神功”, 反正最後只能有一個人走出來。 而且這場比武, 不能比武俠小說裡的“華山論劍”場面小, 一定得約上眾多好友前來作個見證。 當然門票錢更不能省, 而且也應能值幾個錢。

不過前幾天, 馬雲非常認真的寫了一篇隨筆, 說“練太極的最大樂趣不是來自爭鬥, 而是從爭鬥中感悟太極”。 我看到這句就放心了, 一是估計這場“比武”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進行;另則哪怕真要打了, 馬雲也是用拳來闡述太極哲學思想的。

其實, 我開始練太極也的確與他有直接的關係。 那時候看馬雲練得非常起勁, 就請他給我推薦位老師, 也就是現在我練習的“易太極”。 “易太極”講究一招一式的準確性, 要“節節貫穿”, 以準確性更快地打通經絡。 我練了一段時間, 的確受益不少, 但也越來越覺得和馬雲練的不一樣。

後來我才知道, 原來當時他給我推薦的並不是他認為最好的老師, 估計是覺得以我的悟性也不見得要請最好的老師,

這樣就夠了;反而馬雲一直覺得他的老師是最好的、是非常正宗的門派傳人, 而且那時的他還是很崇尚用太極去“打”的。

就這樣, 我一練就是八年, 馬雲也換了好幾個老師。 有一次我拿他開玩笑, 說我是用身體在練太極, 而他是用嘴巴練;後來想想不對, 他其實是在用思想練習太極。 想想這也符合馬雲的身份, 風清揚要的是無招勝有招, 瀟灑自然。 哪能讓人看到他還規規矩矩的練拳呢?

其實太極的確有兩種練法, 一種是偏重練身體, 另一種是偏重於悟。 馬雲是很有悟性的, 雖然他練的比我少, 但悟的肯定很多, 這就是他的靈性所在。 所以後來, 我也有了“頓悟”和“漸悟”的提法。 馬雲肯定前幾輩子修行很多, 所以不需要去練,

就能頓悟了。 但是包括我在內的更多人, 沒有這種“慧根”, 只能不斷的修行, 每天進步一點點, 用漸悟的方法。 也就是這輩子證不了道, 可能下輩子也行, 哪怕剛開始顯得很僵硬。

不過最近我練習太極, 感覺在經絡打通之後, 也不需要那麼太注重動作的“準確性”。 就像說我們知道的很多知識, 其實身體是沒有踐行過的。 用拳架為載體, 讓身體感悟太極的哲理, 實證、實修, 行知合一, 將太極內外兼修的整體性體現出來。 從精神到身體, 形成了一個包含太極哲學的統一, 自然而合規矩, 也是一個正向的迴圈。 所以現在“易太極”本身, 也具有了更多的開放性, 重視太極的內外結合。

但這其中最最重要的, 還是看你能不能堅持。 對大多數人來說,

其實大家都知道鍛煉是好的。 但是你能不能每天花精力, 比如說20分鐘打一遍太極?能把太極的哲學和要求融到每天的生活裡?

所以儘管這次登武當山, 我的太極功力沒有大漲, 也沒有去嘗試無謂的“踢館”, 但至少爬山比一般人更加輕鬆、快些。 我想, 這也就是張三豐在精通家拳後又創立太極時立下的願望, “願天下豪傑延年益壽, 不徒做技擊之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