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為何這麼多的互聯網品牌 越來越愛用“大字報”一樣的廣告?

先來看看這幾家的廣告

是不是覺得風格都謎之相似?最近這種“大字報廣告”似乎成為了不少品牌的心頭好。 最近, 美團也緊跟潮流, 推出了一波“與天懟其樂無窮”為主題的戶外廣告。

和去年百度外賣的魔性H5相似, 這組戶外廣告也用了天氣梗, 無論是大雨瓢潑還是烈日炎炎, 夏天就別出門找不愉快了, 上美團點個外賣。 配合這組廣告, 美團還請來《人民的名義》的演員馮雷, 拍了一支搞笑視頻。

這種文案唱主角的大字報廣告進入人們的視野, 可能是從去年今日頭條的戶外廣告開始的。 稍微總結一下,

不難發現這一類型廣告的忠實擁躉, 往往都是互聯網公司。 最近知乎、陌陌的“撞臉”廣告就是類似的套路。 如果把範疇擴大一點, 網易雲音樂的樂評廣告及其跟風者們, 也屬於同一類型。

那為什麼互聯網品牌會如此中意這樣的戶外廣告形式呢?是因為“這很互聯網”。

除了簡潔的設計和短平快的文案, “量產”是這一類型的廣告最主要的特徵, 只要定下了設計風格和文案格式(或者內容來源), 稍稍改動內容, 就可以生產出大量不同的海報用於投放。 “決定模式+快速大量複製”本身就是許多互聯網企業的戰略思路, 自然會對廣告創意的產生有所影響。

其次,這樣的大字報廣告還是一種非常適合UGC與自傳播的模式。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的莫過於二戰時用於鼓舞英國人民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這張經典海報被不斷地再創作,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而當年紅極一時的“凡客體”、“陳歐體”也同樣是早期大字報廣告實現自傳播的成功案例。

現代人的“資訊成癮”心理,使得人們對大量的、充斥感官的資訊有一種近乎病態的偏好。與之相近的,還有2013年牛津詞典收錄的新詞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指人們在社交媒體的情境下會非常畏懼錯過資訊)。量產的“大字報”廣告則正好滿足了人們對資訊的心理渴求。

所以當2012年線上音樂平臺Soliton在香港街頭巷尾投放一輪歌詞海報廣告的時候,引起了全城找歌詞的熱潮。去年今日頭條廣告鋪滿北京地鐵時,人們同樣熱衷於在朋友圈曬自己找到的文案。誰說這裡面沒有FOMO的心態在作祟呢?

大字報類型的廣告雖然簡單粗暴,但相比傳達品牌調性的廣告來說,這一類型的廣告需要承載更多的實際轉化。無論是陌陌的短視頻,還是知乎的問答,或者是網易主推的樂評,都是希望通過廣告為使用者製造使用場景和動機,希望使用者回到產品當中。畢竟中國互聯網中空白領域越來越少,用戶爭奪戰之中很難再用更有創意的,更隱晦有趣的方式與受眾對話了。

自然會對廣告創意的產生有所影響。

其次,這樣的大字報廣告還是一種非常適合UGC與自傳播的模式。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的莫過於二戰時用於鼓舞英國人民的Keep Calm and Carry On,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這張經典海報被不斷地再創作,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而當年紅極一時的“凡客體”、“陳歐體”也同樣是早期大字報廣告實現自傳播的成功案例。

現代人的“資訊成癮”心理,使得人們對大量的、充斥感官的資訊有一種近乎病態的偏好。與之相近的,還有2013年牛津詞典收錄的新詞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指人們在社交媒體的情境下會非常畏懼錯過資訊)。量產的“大字報”廣告則正好滿足了人們對資訊的心理渴求。

所以當2012年線上音樂平臺Soliton在香港街頭巷尾投放一輪歌詞海報廣告的時候,引起了全城找歌詞的熱潮。去年今日頭條廣告鋪滿北京地鐵時,人們同樣熱衷於在朋友圈曬自己找到的文案。誰說這裡面沒有FOMO的心態在作祟呢?

大字報類型的廣告雖然簡單粗暴,但相比傳達品牌調性的廣告來說,這一類型的廣告需要承載更多的實際轉化。無論是陌陌的短視頻,還是知乎的問答,或者是網易主推的樂評,都是希望通過廣告為使用者製造使用場景和動機,希望使用者回到產品當中。畢竟中國互聯網中空白領域越來越少,用戶爭奪戰之中很難再用更有創意的,更隱晦有趣的方式與受眾對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