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博士畢業後紮根基層做了10年實驗,他究竟圖什麼

何衛鋒始終信奉導師的一句話:“幹科研要解決實際問題, 少一些沽名釣譽, 更不能有虛架子, 每一個資料都要有用, 每一件事都要做扎實。 ”每天干著學徒般的工作, 何衛鋒卻心如止水。 何衛鋒確信, 這枯燥的實驗室就是他人生的舞臺。 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帶來的報導。

紮根基層, 甘當普普通通的機械師;紮進實驗室, 甘當籍籍無名的實驗員, 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何衛鋒——

在默默跋涉中抵達夢想

■解放軍報記者 李國文 李建文 特約記者 陳卓

上圖由陳卓攝

【專家小傳】何衛鋒, 1996年入伍, 空軍工程大學航空航太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航空發動機部件表面工程技術專家, 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重點項目研究, 多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2014年入選軍隊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物件, 2016年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

初夏的白鹿原, 宛若花的海洋。

鹿原腳下, 捷報接連送到空軍工程大學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裡——

39歲的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何衛鋒剛剛入選“青年長江學者計畫”, 又喜獲“陝西十大青年科技標兵”的榮譽。

這個重點實驗室, 不僅見證了何衛鋒的榮譽, 更見證了他深夜伏案疾書、殫精竭慮的身影。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10年前, 何衛鋒博士畢業, 分到了某航空兵團。 他一頭紮進基層, 從機械師幹起, 從每天最為日常的工作中找到了日後努力的方向。 一年後, 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 解決裝備問題, 何衛鋒回到母校繼續攻讀博士後。

就像魚兒瞭解大海、鳥兒熟悉天空, 這位紮根基層部隊的博士後, 更加清楚部隊需要什麼。 航空發動機疲勞斷裂問題, 嚴重影響飛行安全和戰鬥力, 為解決這一難題, 圍繞鐳射衝擊強化技術, 何衛鋒跟著導師李應紅院士做了10年實驗。

沒有擔綱過重大科研任務, 鮮有論文發表、成果申報……每天干著學徒般的工作,

何衛鋒卻心如止水。 就像當年一頭紮進基層一樣, 他一頭紮進實驗室, 在艱難跋涉中甘守著這份籍籍無名。

何衛鋒確信, 這枯燥的實驗室就是他人生的舞臺。 他在日復一日的實驗、一組接一組的資料中, 守衛著心中創新的光芒。 有時候, 為了獲取一組資料, 他要反復出差橫跨兩省三地完成。 有時候, 為了完成一個實驗, 他要在軍工廠的高溫環境下一待就是一周。

無數次實驗, 何衛鋒終於發現了參數與工藝方法對試驗結果的影響規律。 憑著這項重大研究成果, 何衛鋒獲得了航空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研究過程中獲授權發明專利11項。 兩位院士給出鑒定:這一成果, 突破了制約我國鐳射衝擊強化高溫部件應用的難題。

從領獎臺上下來, 何衛鋒再次一頭紮進實驗室。 他信奉導師的一句話:“幹科研要解決實際問題, 少一些沽名釣譽, 更不能有虛架子, 每一個資料都要有用, 每一件事都要做扎實。 ”

戰機發動機容易吸進沙子, 為了提高發動機對戰場環境的適應性, 何衛鋒反復實驗, 最終創造性地採用了納米多元塗層, 就像給發動機葉片穿上“金鐘罩”。 實驗室裡, 沙子濺射, 何衛鋒眯著眼睛, 盯著電腦上的資料。 誰能想到, 僅憑眼前這個可以真實模擬沙子對發動機葉片沖蝕損傷的設備, 何衛鋒就突破了10余項科研“攔路虎”。

橋山陵前, 沮水河畔。 清明節那天, 在一次公祭典禮上, 作為敬獻花籃的軍隊代表, 何衛鋒的一身“空軍藍”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身邊,一位是“大國工匠”徐立平,一位是“航太英雄”楊利偉。

看著近在咫尺的兩位偶像,何衛鋒肅然起敬。那一刻,他再次想到了實驗室,他相信,那裡有抵達夢想的路徑。

他的身邊,一位是“大國工匠”徐立平,一位是“航太英雄”楊利偉。

看著近在咫尺的兩位偶像,何衛鋒肅然起敬。那一刻,他再次想到了實驗室,他相信,那裡有抵達夢想的路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