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貴州畢節留守兒童又出事 降低母親外出比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楊正輝

據媒體報導, 5月9日早上7時許, 貴州畢節市青場鎮青壩村兩名留守兒童喪生火災, 一名男孩3歲, 另一名男孩僅56天。 具體造成事故原因有待證實, 據小孩的親屬推測, “可能是電線老化了”才觸電引燃而死。

不知道網友看到這條令人心酸的新聞後, 是否會和小編一樣, 頭腦馬上浮現一個問題——“怎麼畢節的留守兒童又出事了?”因為近年來, 關於貴州畢節留守兒童發生事故的新聞較多。 2012年的5名兒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一處拆遷工地旁邊的垃圾箱內死亡;2015年的4名留守兒童在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家中疑似農藥中毒, 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些資訊都是在催促全社會探索解決這個群體的方案和出路。

小編自己也曾是山區留守兒童群體的一員, 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有切身的體會, 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一點, 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 他們是在社會發展大潮中的弱勢群體。 這個群體除了需要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之外, 他們的心理狀況也急需得到撫慰和關愛。

記得小時候, 小編和兒時夥伴們都希望父母陪伴在我們身邊, 但是每每過了農忙季節之後, 我們的父母都會外出掙生活費, 有一段時間, 我跟著家裡的老人一起生活, 心裡總是空空的, 總是感覺找不到支柱, 內心空虛恐懼。 當年, 只有幾歲的我是多麼希望父母, 尤其是母親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啊!

根據小編查詢的資料, 范先佐教授2008年的文章《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 他在調查中問及留守兒童“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 你希望誰在身邊時”, 有80%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 由此可見, 留守兒童的心裡是多麼依賴母親的陪伴。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 父母沒有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 對父母打工不理解, 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 產生情感隔閡。 這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的這段過程中, 留守兒童感到了內心的孤單與憂慮, 並且由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長時間缺少交流與溝通, 很多留守兒童常常感覺到父母的陌生和疏遠, 最終導致孩子心裡出現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中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需要全社會一起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今天,小編呼籲大家一道努力,希望整個社會在發展中給予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全方位的保護,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途徑。

最終導致孩子心裡出現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轉型中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需要全社會一起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保護。今天,小編呼籲大家一道努力,希望整個社會在發展中給予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全方位的保護,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途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