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社評:西媒懟中非合作,既小心眼又不道德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於北京舉行之際, 《紐約時報》從上周開始陸續發表4篇長文, 以“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為總標題, 用質疑的視角講述中國國有及民營企業、包括個體商販在非洲的創業和經營活動, 給他們集體扣帽子。

這組文章歪曲描繪了中國公司和商人在非洲賺得缽滿盆盈, 掠走資源, 卻沒給當地發展及就業帶來什麼實際好處的總圖像, 表達了西方中心主義者不滿中國與非洲發展經濟合作的典型情緒。

殖民主義是西方在非洲真實有過的歷史, 新殖民主義則是舊西方列強在很長時間裡留給非洲的確鑿後遺症。

中國是以合作者的身份進入非洲的, 這時的非洲大陸上全是主權國家, 中國人來時沒帶槍炮, 因而毫無強制力, 他們的每一個合作倡議都必須經受非洲國家從自身利益角度權衡的選擇。 這裡沒有“新殖民主義”發生的基礎, 也不存在推廣它的時代環境。

一些西方人就是不願意看到中國進入他們的“傳統地盤”開展經濟合作, 對出現在非洲的中國公司和中國人, 他們怎麼看怎麼彆扭。 他們寧肯非洲繼續窮著, 認為那裡再窮也是他們的後院, 中國與非洲國家繞開西方搞合作, 就是“大逆不道”。

中國不向貸款設前提條件不對, 中國公司沒有虧損而是盈利了更不對, 有的中國創業者在非洲實現了個人夢想,

《紐約時報》一點也不為那些人高興, 喘出的氣都是酸的。 不知道對中國得有多大意見, 才能像《紐約時報》那樣在洋溢著樂觀、充滿互利雙贏的中非合作中挑出那麼多毛病, 正常中國商販去非洲小本經營, 都能被它看成中國對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縮影。

最近10年中國公司在非洲修的公路, 比過去80年西方在非洲修的公路總和還要多。 中資修建的基礎設施服務於非洲社會, 廣大非洲民眾都是受益者, 怎麼能說中非合作帶給非洲國家的實際好處不明顯呢?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的共同發展倡議完全以和平、互商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推進, 它正在帶動起21世紀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跨國建設潮。 一些人拿放大鏡對著“一帶一路”照,

極力要找出看似地緣政治的東西。 《紐約時報》是這方面非常典型的活躍力量。

最可悲的是, 《紐約時報》等把西方搞出的新殖民主義當模特, 來給中國的對非合作畫像。 由於西方曾在非洲幹下大量齷齪的事情, 某些西媒認定中國同樣會“不懷好意”。 由於西方不曾有過大國與小國“合作共贏”的經歷, 它們一口咬定中國所稱的“平等合作”都是騙局。

不過, 假新聞是絕對鬥不過事實的。 中非合作的整體表現正在產生越來越強的說服力, 《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出來攪局, 所能產生的影響力逐漸式微, 這樣的事態發展已難改變。 西方輿論已經塑造不了非洲社會對同中國合作的態度, 中非合作逆著這類反對聲不斷擴大,

西媒說什麼實際上已被當成耳旁風。

非洲展現的並非中國作為一個西媒所指“帝國”的粗野, 而是中國作為新興力量的上進與勤奮, 以及在發展自我的同時願與外部世界分享利益的善意。 《紐約時報》等西媒帶著老眼光和老思維看今天的中國, 對不准焦距、把直的看成彎的都註定避免不了。 中國人大概只能用一個俗語給自己交代:聽蝲蝲蛄叫還不種莊稼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