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一帶一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華芹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主動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 力求以自身的發展惠及更多國家, 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這本身就改變了此前全球治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格局, 是對全球治理的發展與貢獻。

本報記者 王晶晶

5月14日至15日,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北京舉行。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 贏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積極回應。 作為完善全球治理的一個突破性方式, “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的又一座里程碑。

日前,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起點採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華芹。

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共商、共建、共用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 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 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 在此種背景下,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有何意義?

劉華芹:2010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首度超過發達國家, 跨國公司助推的經濟全球化已悄然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 近年來,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上升, 目前已達80%以上。 發展中國家希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分享更多紅利。

前一輪經濟全球化雖然拉動了全球經濟快速發展, 但也積累了諸多矛盾, 包括增長與分配、資本與勞動、效率與公平等, 由此加大了貧富差距、南北差距, 並引發了地區政治動盪, 使發展中國家參與的經濟全球化陷入困境, 逆全球化呼聲越來越高, 全球治理已走到十字路口。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高漲, 美英等發達國家自掃門前雪, 國際社會期待中國更多地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古人大禹治水的經歷啟示我們, 宜疏不宜堵, 應順勢而為, 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在全球化發展中解決其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 繼續擴大開放符合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 我們應以新的理念、新的合作模式化解經濟全球化中的矛盾,

使更多國家從中受益。

2013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東方的智慧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 在思接千載中賡續古絲綢之路精神, 宣導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 以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加強各國的經貿往來, 吸引更多國家參與經濟合作、共用合作成果, 為帶動各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創造新契機, 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事實上, 形成全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已刻不容緩。 “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的最大亮點, 是將中華文化中關於“合作”與“和諧”的理念與“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相結合,

將絲綢之路精神提升為“共商、共建、共用”的新理念, 引領國際合作。

全球治理的新模式:開放包容共同發展的國際經濟合作

中國經濟時報:你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建設中各國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模式?

劉華芹: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都在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 在以TPP為代表的新一輪高水準自由貿易協定被擱置後, 發達經濟體採取了使全球化進程向有利於本國利益或重商主義方向傾斜的政策, 發展中國家希望借助於外力拉動自身發展的意願遭到阻滯。 而“一帶一路”恰恰為各國發展以及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新契機和新出路。

“一帶一路”是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主的泛區域經濟合作, 涵蓋區域甚為廣泛,

為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搭建了新平臺。 這種泛區域合作不設標準, 也沒有門檻, 各國可以根據本國的意願和自身的經濟發展水準找到相適應的國際經濟合作形式。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 可以有高水準的自由貿易協定, 如中韓、中澳自由貿易協定, 也可以有低水準自由貿易協定, 包括中國—格魯吉亞、中國—馬爾地夫自由貿易協定等。 既可以是多國參與的經濟走廊建設, 包括中蒙俄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 還可以是雙邊合作。

總而言之, “一帶一路”打造了一個由雙邊、多邊和次區域相結合的包容性極強的新型國際經濟合作模式。

全球治理的新起點:改善各國發展環境

中國經濟時報:全球經濟持續低迷, 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這種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在改善各國經濟發展環境上將發揮何種作用?

劉華芹: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現狀看,基礎設施落後已嚴重制約未來經濟發展。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基礎設施的不足已經成為了亞洲經濟增長的瓶頸,到2030年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總計將超過22.6萬億美元,在2010—2020年,升級改造並擴建基礎設施網路成為亞洲發展的主要任務。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總結自身發展經驗提出的 “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以改善各國發展環境為出發點、以基礎設施及產能合作等大專案為載體,在合作方之間建立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通過此種共建的方式,將更多國家和更多資源吸引到公共產品建設中來,以便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逐漸形成區域性或區域間公共產品供應的新格局,為各國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奠定新基礎、創造新條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必將為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空間,從而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創造新動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方倡議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以便為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融資支援。無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絲路基金,都不是挑戰現有國際金融秩序,而是對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補充與完善,成為推動全球治理的新載體。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動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力求以自身的發展惠及更多國家,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本身就改變了此前全球治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格局,就是對全球治理的發展與貢獻。與此同時,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以包容、相互借力、聯動發展模式為經濟全球化另闢蹊徑,是破解困局的因應之策,也是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有益嘗試,並為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樹立了典範。

在這種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在改善各國經濟發展環境上將發揮何種作用?

劉華芹: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現狀看,基礎設施落後已嚴重制約未來經濟發展。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基礎設施的不足已經成為了亞洲經濟增長的瓶頸,到2030年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總計將超過22.6萬億美元,在2010—2020年,升級改造並擴建基礎設施網路成為亞洲發展的主要任務。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總結自身發展經驗提出的 “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以改善各國發展環境為出發點、以基礎設施及產能合作等大專案為載體,在合作方之間建立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通過此種共建的方式,將更多國家和更多資源吸引到公共產品建設中來,以便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逐漸形成區域性或區域間公共產品供應的新格局,為各國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奠定新基礎、創造新條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必將為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空間,從而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創造新動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方倡議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以便為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融資支援。無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絲路基金,都不是挑戰現有國際金融秩序,而是對現有國際金融秩序的補充與完善,成為推動全球治理的新載體。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動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力求以自身的發展惠及更多國家,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本身就改變了此前全球治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格局,就是對全球治理的發展與貢獻。與此同時,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以包容、相互借力、聯動發展模式為經濟全球化另闢蹊徑,是破解困局的因應之策,也是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有益嘗試,並為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樹立了典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