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送別吳文俊院士 西安交大師生追思“最受崇敬的學長”

他是中國數學家的一面旗幟, 他的科學精神和豁達人格影響著身邊的科研者和無數的年輕學子。 今天上午, 在八寶山殯儀館,

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工作者安靜送別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吳文俊。

數度推薦學生出國讀博

“我是吳老師1985年的碩士研究生, 初次見面就記憶猶新”, 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學機械化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子明回憶起恩施吳文俊, 說老師平和、豁達的人格是對他一生最大的影響。 “第一次見導師, 我到吳老師家拜訪, 由於辦公室弄錯了位址, 我整整遲到了一小時。 ”當時自覺有些羞赧的李子明沒想到, 這個在他眼裡極富盛名的科學家, 當時非常和藹地對他笑了笑, 安慰地問道, “這個地方難找吧?”喝著師母端出的茶水, 李子明的緊張一掃而空。

“老師的豁達表現在許多方面”, 李子明舉例, “當時,

我是他的碩士生, 但由想出國讀博的意願。 老師不僅沒有阻攔, 還主動把我推薦給國外的學校、科研單位。 後來我讀博的奧地利研究所, 就是慕吳老師大名接收了我。 ”

有相似經歷的, 還有吳文俊1983年的學生、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教授胡森。 胡森說, “當時我是吳老師的第一批學生, 跟著他做事情, 很快有了一些成績。 因此, 在我畢業前後, 一度十分猶豫。 想要出國讀博, 又舍不下國內跟著吳老師繼續科研的機會。 ”考慮良久的胡森把想法與老師交流, 沒想到吳老師爽快地同意他出國求學, 並親自將他推薦給普林斯頓大學。

“將名利看得很淡, 為人閑雲野鶴。 ”這是學生們對吳文俊一致的評價。 “回國後, 我經常在學術會議上碰到年事已高的吳老師,

通常他是做最後20分鐘總結的人。 有時候, 他講數學, 但也有時候他談歷史、談政治。 他的發言是輕鬆的, 每次都令大家非常開心。 ”

北晚新視覺供圖

晚年關心中國數學思想的考證

與學生之間關係平等、輕鬆, 也是極為學生對吳老師的共識。

“我對吳老師拜訪比較頻繁, 經常與他談論問題。 這兩年, 他比較關心的是中國古代數學微積分思想的問題。 ”胡森告訴記者, 吳文俊認為在中國數學史上, 微積分思想是佔有重要地位的, “他一直在‘考古’、查找文獻, 希望找到微積分中的一些思想從中國傳往西方的證據。 ”在前兩年, 吳文俊院士身體尚好的時候, 這樣的對談每次都長達近兩小時, “他還堅持下樓, 走到常去的飯館請我吃飯。 ”

在吳院士去世前兩周, 胡森曾到北京意願探望。 “雖然當時病榻之上已露疲態, 但老師對國際形式還是表現出關心, 跟我探討了中國與美、俄關係的話題。 ”

而李子明則作為系統科學研究所的代表, 曾在5月3日來到北京醫院守護老師。 “看著老師的身體一點點衰竭,

心情非常沉重。 吳老師是上世紀50年代最年輕的第一批‘學部委員’, 大師的離去令人惋惜。 ”但吳老師的學生們也同時表示, 近百高夀的老師雖然離世但並未遠去, “他獨立、認真, 注重創新的學術風格及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 無不影響著年輕的科研者。 ”

千里送別“最受崇敬的學長”

送別儀式現場不乏遠道而來的告別者。 四川大學的教授路加一1983年也曾是吳文俊的學生, 聞知老師仙逝, 昨日特從四川趕來。 “我雖不是吳老師的‘嫡系’, 但在於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讀碩士期間, 也曾參與吳老師的‘機器證明’工作組。 ”路加一說, 自己在四川大學讀本科階段就吳文俊院士曾來到學校做了“現代數學史”方面的講座, “那時起就對吳老師的風度十分仰慕。”後來,他來到中科院讀碩士,在學習和科研的過程中,更是對吳老的真誠、直言敢諫記憶猶新,“我必須過來,他是中國數學家的一面旗幟,他的人格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

西安交通大學數名師生舉起橫幅,來為吳老送行。“吳院士1940年畢業于交通大學數學系。在2009年,經過全校師生的票選,吳文俊院士當選‘西安交通大學最受崇敬校友’。他是我們最懷念的‘學長’。”一位元老師告訴記者,如今在西安交大的檔案館還珍藏著吳文俊當年求學時兩份1938年、1939年的成績單,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學校校園裡到處都有吳文俊學長的蹤跡,理科樓的長廊裡懸掛著吳文俊的肖像。這一切感染著年輕的學子,學習吳文俊的科學精神成了我們學校的傳統。”

北京晚報記者孫樂琪

“那時起就對吳老師的風度十分仰慕。”後來,他來到中科院讀碩士,在學習和科研的過程中,更是對吳老的真誠、直言敢諫記憶猶新,“我必須過來,他是中國數學家的一面旗幟,他的人格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

西安交通大學數名師生舉起橫幅,來為吳老送行。“吳院士1940年畢業于交通大學數學系。在2009年,經過全校師生的票選,吳文俊院士當選‘西安交通大學最受崇敬校友’。他是我們最懷念的‘學長’。”一位元老師告訴記者,如今在西安交大的檔案館還珍藏著吳文俊當年求學時兩份1938年、1939年的成績單,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學校校園裡到處都有吳文俊學長的蹤跡,理科樓的長廊裡懸掛著吳文俊的肖像。這一切感染著年輕的學子,學習吳文俊的科學精神成了我們學校的傳統。”

北京晚報記者孫樂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