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哈爾濱松花江中蝲蛄蝦 中國最早被食用的小龍蝦

文、圖=張澍

蝲蛄蝦, 是哈爾濱松花江中形如小龍蝦的一種蝦的地方稱謂。

這種蝦, 是松花江的土著居民。 據哈爾濱江邊老漁民介紹, 這種蝦喜歡在石頭縫中生活, 江中的網幾乎打不著, 只有江邊的網, 能掛著它們。 早些年, 江中這種蝦多些, 近些年, 少了, 偶爾還能在網上掛著幾隻。

江邊漁民出售的蝲蛄蝦

形如兩蟹相連, 後尾如蝦頭

上半身似蟹, 下截似蝦, 長二三寸, 亦鮮美可食

這種蝦 吃起來麻煩 一直以來 少有人吃

東北小龍蝦

蝲蛄, 史書稱為螻蛄、剌姑。

關於蝲蛄的記載, 早可見于成書約於1660年間的《甯古塔山水記》。

這部黑龍江、吉林地區的第一部山水志裡說:螻蛄, 形如兩蟹相連, 後尾如蝦頭, 亦相類, 味美可食。 這是關於蝲蛄被食用的最早記錄。

作為流民的作者張縉彥, 所寫的甯古塔山水即今牡丹江流域, 牡丹江, 松花江的支流。

在成書年代與《甯古塔山水記》相仿的另一部流民寫甯古塔著作——《絕域記略》裡,

則說:有剌姑焉, 身如蝦, 兩螯如蟹, 大可盈寸, 搗之成膏, 至今宗廟必需之, 屆期馳驛而進禦。 (作者 方拱乾)

說的是發源於長白山的牡丹江水系裡, 有蝲蛄出產, 大小過寸, 吃的時候, 搗成膏。 重點強調, 此地此物是宗廟必用之物, 要通過驛站, 送到京城皇家。

在黑龍江最早的地方史著作《甯古塔記略》裡(成書約1690年前後)說: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今上祭太廟,必用此物。

作者吳桭臣所記,為蝲蛄。出產的地點是牡丹江水系。他也說,清朝皇家,用牡丹江出產的蝲蛄做貢品,祭祀太廟。

此物原來為祭祀太廟的貢品

喜清水的蝲蛄

在黑龍江最早的地方史著作《甯古塔記略》裡(成書約1690年前後)說: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今上祭太廟,必用此物。

作者吳桭臣所記,為蝲蛄。出產的地點是牡丹江水系。他也說,清朝皇家,用牡丹江出產的蝲蛄做貢品,祭祀太廟。

此物原來為祭祀太廟的貢品

喜清水的蝲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