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形意拳大師追憶武林舊事

練武先要神閒氣定, 能夠心安, 智慧自然升起, 練拳貴在一個“靈”字, 拳要越來越靈, 心也要越來越靈。 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 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 造作殺心去練拳, 人容易陷於愚昧。

整理|闕 政

編者按:李仲軒是一代形意拳大師, 出身于書香門第, 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師唐維碌、尚雲祥和薛顛門下, 深得形意拳大義;後隱於市井幾十年, 不為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擾, 甘願在西單商店做一個普通看門人;及至晚年, 機緣巧合之際, 他向武俠小說作家、導演徐皓峰如實追憶了中國武術界70餘年來的“武林舊事”——在他口述、徐皓峰整理的《逝去的武林》一書中,

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武林風俗、練武秘辛、大師軼事, 乃至真正的國術精神。 本文節選自《逝去的武林》, 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收徒弟, 有規矩

嚴格說來, 形意拳古規矩是不准帶藝投師的, 而且還有個理想說法, 師傅和徒弟的年齡最好相差十五歲。 因為體操可以從小練, 練拳必須等待十五歲時骨骼基本長成後才可以練, 當然把武術當體操練的除外, 那是沒得真正傳授, 光比劃胳膊腿的。

但徒弟十五歲, 師傅三十歲, 正是他要建功立業的時候, 實在忙不過來教徒弟, 而且師傅在三十歲時不見得功夫就能成就。 就算成就了, 畢竟是尚且年輕, 心態不見得成熟,

難以對徒弟有體貼的指導。

而老了以後, 對武功的體驗更深, 說一句話便有准, 但又有一弊, 就是人老心也老, 江湖閱歷深了, 凡事都有防人之心, 教徒不見得會盡心, 十句話藏三句, 許多當徒弟的就是在這種拖延的考驗中堅持不住, 終於沒有學成。

另外, 練武體會深, 知道的歪路多了, 不敢亂說話, 以免徒弟誤會, 練歪了, 所以肯定缺乏三十歲的熱情, 講得不會特別生動, 跟老人學拳要有耐心。

之所以不准帶藝投師, 一是怕別人教過, 有別的居心, 因為師徒關係的感情很深, 好似父子、君臣, 以帶藝投師為名, 來為以前的師傅報仇,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二是一旦學過拳, 身上的那股勁就很難改了, 再學新拳往往練不純粹, 就算教了,

也難教出來, 所以收徒弟都要收什麼都沒練過的白丁, 有俗話講“不怕多能就怕白丁”, 意思是白丁學拳, 功夫純, 往往厲害。

由於許多拳師都是老了以後才考慮收徒弟, 這一段時間便錯過了許多人才, 練武之人都是十幾歲就練, 因為再大就不好練功夫了, 遇上一個資質好的人很難, 更何況是在他十五歲的時候遇見, 所以也往往不太嚴格, 只要是這個資質, 帶藝投師也是可以的。

但畢竟是破規矩, 所以前一個師傅與後一個師傅之間要交接得很清楚, 中間有禮法的, 如果只是當徒弟的自作主張要投另一個老師, 就是欺師滅祖, 會遭唾棄, 沒人會收他。

要保家衛國, 不是招搖生事

我們的形意拳是李存義傳下的, 宗旨是要保家衛國,

不是招搖生事。 唐師(唐維碌)說:“你凶, 我悚(害怕, 窩囊), 你悚, 我比你還悚——這才是我的徒弟。 ”

勇氣和本領要報效國家, 對於私人恩怨, 擺出一副窩窩囊囊的樣子, 最好了。 練劈拳的時候, 不准在人多的地方練, 不准占別人的地方。 遇到有人生事, 不准動手比武, 要學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要留著時間習武, 不要捲入是非中, 虛耗了光陰。

因為劈拳練息, 這個功夫得一年才能成就, 先去病再強身。 通過練息, 身上的氣養育起來, 大腦時常會有靈感, 此時學拳就真是趣味無窮了。

水處卑下, 往下流, 所以練成鑽拳後, 人的性格會變得沉穩謙和, 皮膚質地都會改善, 聲音非常悅耳, 心思也會變得很縝密。 以前老輩拳師不識字, 可氣質高雅, 很有涵養,

因為形意拳是內家拳, 不但改造人體還改造心志。

拳法裡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 要吃苦。 作人最基本的是“誠信, 謙和”, 要忍耐。 “老要顛狂, 少要穩”, 老年人死盯著規矩, 小輩人就很難做了, 所以老人要豁達點、隨便點, 小輩人可一定要守禮儀, 如此才能和睦, 傳承才能延續。

偷學者, 不堪教

唐師一次給徒弟講拳, 心中思索著什麼, 處於失神的狀態。 而這徒弟想試唐師的功夫, 突然一拳打來。 唐師胡亂一撥弄便將他按趴下了, 自己還是恍恍惚惚的。 這徒弟從地上爬起來, 非常高興, 覺得試出了唐師的真功夫。

唐師卻從此不教他了, 對外說:“某某已經超過我啦。 ”其實, 便是將他逐出師門了。 師徒間要坦誠相見, 當傾心相授時, 卻還抱著“偷學點什麼”的心態, 這種人是不堪傳授的,否則有了武功將做下不可收拾的事,反而是害了他。

腳底板是練形意人的臉面

年輕時,我一度住在丁志濤家。在那時,唐師給我們表演過追火車。就是讓我們坐一站的火車,唐師說了:“我抄近道追你們啊。”

等我們到了,見唐師在火車站等我們呢,搖著扇子,身上沒汗。能抄的近道,我們都想了,抄上也不會那麼快。我和丁志濤都不敢說話了。

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唐傳形意的獨到處。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要擦地而行,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練拳和比武時,感到憋悶,就錯了,兩腳一跳,好像痛快,跳多了會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悶了。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傳說練形意的人能踏著荷葉過池塘,這是神話,但也把練功的方法比喻在裡面了。荷葉稈輕脆,只有一點韌勁,腳下要很細膩,去找這一絲僅有的韌勁,在一根絲上借勁。

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

由於人們比武求勝的心理,許多人學形意拳都是在學格鬥法,對於深一層的道理不求甚解。

當時武林有“練形意拳招邪”的說法,因為許多練形意拳的拳師,一上年紀,腿腳就不好,甚至短壽,還有年輕小夥子練了幾個月形意拳,身體虧損得很厲害,神經衰弱、腎虛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有人便認為是招邪了,但念經符咒都沒用,身體仍一天天壞下去。

李仲軒當年曾問是何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的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

尚雲祥還說過,俗活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學形意拳的都在學打死人,最終把自己打死了。然後告訴李仲軒,打太極要帶點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帶點太極的含蓄。

李仲軒老人講,形意拳的練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訣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弄混亂了,用打法去練功,用演法去比武,這是當年形意拳公開傳授後留下的弊病,但按照舊的武林規矩,許多東西又是不能公開的,所以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有待後人去解決。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

並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老人對尚雲祥的記憶是:尚雲祥沒有一般練武人身上逼人的氣勢,但雙眼清亮,一舉一動都顯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這種特殊的氣質,是因為他的拳法能涵養身心。

是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開武館,這是民國出現的形式。在這之前,中國民間要麼是禁武,要麼是拳團,就是操練一點實戰格鬥,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付土匪,離武術的精深處較遠。凡是武師真傳的,人數一定不會很多,三五個人,才能忙得過來,教得透。

廣收門徒,往往就會出現“教拳的多,傳功的少;講招的多,傳理的少”的情況。其實,這不是武師們不實在,而是因為功、理是很“身體化”的東西,得身教方能體會得出,講則講不明白,靠著在練武場上喊幾句口訣,即便是古代秘傳真實不虛,做學生的也很難體會。

禪宗宣揚“以心傳心”,就是這個道理。要打到學生心裡去,一下子激發他,“以口傳口”是不行的。我們年輕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術書,你們看了後,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總用口令來標示動作,或是標榜“可用於軍營練兵”。

那時民族危機,國外侵略,武術界的口號叫“強國強種”,希望能為國出力,訓練部隊上陣殺敵,所以許多拳種在教授時一切趨於簡化,嚮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我的老師尚雲祥,是個外柔內剛的人,處世精明,不受人騙,可同時又很理想主義。我認識他時,他已年近七十,仍時常像青年一樣暴發很大熱情。他很愛國,盼望國家打勝仗,教形意拳時,企圖一說,聽的人轉身上戰場,就能用上。

形意拳傳說起源于嶽飛,本就是南宋時代用來訓練士兵的。一定要讓形意拳在現代發揮軍事作用——當時老一輩拳師都在動這份腦筋。練武術的都愛國,當時管武術叫國術。李存義說:“形意拳叫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李存義本身就親自上戰場,當國術館館長時一直琢磨形意拳的軍體化和速成法。尚雲祥延續李存義的道路,接著向這方面嘗試,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簡化的傾向。他這個“簡”不是簡化拳招,而是想,說一句話,片刻間便令人功夫上身。

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智商悟性良莠不齊,內家拳的要點不在拳招,在於“神氣”——這種非常靈性的東西,不是動作,無法按照口令操習。而且簡化之後發現對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學起來更難。訓練戰士,還不如按部就班,繁一點好。

窮文富武,練的是精氣神

形意拳是“煉拳”,修煉,要與精氣神發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變化人的氣質,將威武變文雅,將文雅變威武。拜老師,就是找個人能幫助自己由“練拳”過渡到“煉拳”,就不會盛極而衰了,永遠的生機勃勃。學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為什麼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鬥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

這種人,老師也不會教的,說一句:“腦子什麼也別想啊。”就什麼也不管了,你也沒法責問,因為有“內家拳的要領是放鬆與自然”作幌子——這都是老師不願教的回避法,說些貌似有理的話,哄得你樂呵呵地走了。

武術的傳承是不講情面的,不是關係越好教得越多,許多拳師連自己兒子都不傳的,你的人品,連老師都贊成你,當然會教你了。練武是“孝”字為先,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沒有人會教他,每日要以“忠義禮智信”來衡量自己,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師選徒弟,主要看他的氣質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說明他心理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身體患上了隱疾。眼光沒有一點慈悲,只會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現在打架厲害,但看他將來,無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師傅也是這個標準。

這種人是不堪傳授的,否則有了武功將做下不可收拾的事,反而是害了他。

腳底板是練形意人的臉面

年輕時,我一度住在丁志濤家。在那時,唐師給我們表演過追火車。就是讓我們坐一站的火車,唐師說了:“我抄近道追你們啊。”

等我們到了,見唐師在火車站等我們呢,搖著扇子,身上沒汗。能抄的近道,我們都想了,抄上也不會那麼快。我和丁志濤都不敢說話了。

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唐傳形意的獨到處。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要擦地而行,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練拳和比武時,感到憋悶,就錯了,兩腳一跳,好像痛快,跳多了會感到非常不痛快,就是憋悶了。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傳說練形意的人能踏著荷葉過池塘,這是神話,但也把練功的方法比喻在裡面了。荷葉稈輕脆,只有一點韌勁,腳下要很細膩,去找這一絲僅有的韌勁,在一根絲上借勁。

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

由於人們比武求勝的心理,許多人學形意拳都是在學格鬥法,對於深一層的道理不求甚解。

當時武林有“練形意拳招邪”的說法,因為許多練形意拳的拳師,一上年紀,腿腳就不好,甚至短壽,還有年輕小夥子練了幾個月形意拳,身體虧損得很厲害,神經衰弱、腎虛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有人便認為是招邪了,但念經符咒都沒用,身體仍一天天壞下去。

李仲軒當年曾問是何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的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

尚雲祥還說過,俗活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學形意拳的都在學打死人,最終把自己打死了。然後告訴李仲軒,打太極要帶點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帶點太極的含蓄。

李仲軒老人講,形意拳的練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訣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弄混亂了,用打法去練功,用演法去比武,這是當年形意拳公開傳授後留下的弊病,但按照舊的武林規矩,許多東西又是不能公開的,所以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有待後人去解決。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

並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老人對尚雲祥的記憶是:尚雲祥沒有一般練武人身上逼人的氣勢,但雙眼清亮,一舉一動都顯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這種特殊的氣質,是因為他的拳法能涵養身心。

是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開武館,這是民國出現的形式。在這之前,中國民間要麼是禁武,要麼是拳團,就是操練一點實戰格鬥,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付土匪,離武術的精深處較遠。凡是武師真傳的,人數一定不會很多,三五個人,才能忙得過來,教得透。

廣收門徒,往往就會出現“教拳的多,傳功的少;講招的多,傳理的少”的情況。其實,這不是武師們不實在,而是因為功、理是很“身體化”的東西,得身教方能體會得出,講則講不明白,靠著在練武場上喊幾句口訣,即便是古代秘傳真實不虛,做學生的也很難體會。

禪宗宣揚“以心傳心”,就是這個道理。要打到學生心裡去,一下子激發他,“以口傳口”是不行的。我們年輕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術書,你們看了後,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總用口令來標示動作,或是標榜“可用於軍營練兵”。

那時民族危機,國外侵略,武術界的口號叫“強國強種”,希望能為國出力,訓練部隊上陣殺敵,所以許多拳種在教授時一切趨於簡化,嚮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我的老師尚雲祥,是個外柔內剛的人,處世精明,不受人騙,可同時又很理想主義。我認識他時,他已年近七十,仍時常像青年一樣暴發很大熱情。他很愛國,盼望國家打勝仗,教形意拳時,企圖一說,聽的人轉身上戰場,就能用上。

形意拳傳說起源于嶽飛,本就是南宋時代用來訓練士兵的。一定要讓形意拳在現代發揮軍事作用——當時老一輩拳師都在動這份腦筋。練武術的都愛國,當時管武術叫國術。李存義說:“形意拳叫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李存義本身就親自上戰場,當國術館館長時一直琢磨形意拳的軍體化和速成法。尚雲祥延續李存義的道路,接著向這方面嘗試,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簡化的傾向。他這個“簡”不是簡化拳招,而是想,說一句話,片刻間便令人功夫上身。

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智商悟性良莠不齊,內家拳的要點不在拳招,在於“神氣”——這種非常靈性的東西,不是動作,無法按照口令操習。而且簡化之後發現對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學起來更難。訓練戰士,還不如按部就班,繁一點好。

窮文富武,練的是精氣神

形意拳是“煉拳”,修煉,要與精氣神發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變化人的氣質,將威武變文雅,將文雅變威武。拜老師,就是找個人能幫助自己由“練拳”過渡到“煉拳”,就不會盛極而衰了,永遠的生機勃勃。學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為什麼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鬥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

這種人,老師也不會教的,說一句:“腦子什麼也別想啊。”就什麼也不管了,你也沒法責問,因為有“內家拳的要領是放鬆與自然”作幌子——這都是老師不願教的回避法,說些貌似有理的話,哄得你樂呵呵地走了。

武術的傳承是不講情面的,不是關係越好教得越多,許多拳師連自己兒子都不傳的,你的人品,連老師都贊成你,當然會教你了。練武是“孝”字為先,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沒有人會教他,每日要以“忠義禮智信”來衡量自己,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師選徒弟,主要看他的氣質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說明他心理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身體患上了隱疾。眼光沒有一點慈悲,只會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現在打架厲害,但看他將來,無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師傅也是這個標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