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永新:“精神饑餓感”促使我堅持閱讀

朱永新, 作為國家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特聘“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 從小便熱愛讀書, 他認為閱讀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基礎。

他是江蘇大豐人, 是著名教育家,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

“閱讀就像美食一樣。 吃了好吃的東西, 就不斷想吃, 讀了好的書, 也會讓你不斷地去找好書讀。 ”說起閱讀, 朱永新很形象地用美食打了個比方, 他說, 閱讀會帶給人喜悅感、新鮮感, 這些最後都會彙聚成精神上的饑餓感, 也正是有這種饑餓感作為動力, 他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兩個小時, 專心讀書。

閱讀是最好的教育

朱永新認為, 閱讀的作用很重要, 學校在其中應當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學校應成為書籍的世界。

學校裡可以缺少很多東西, 但不能沒有書籍。 ”朱永新說, “學校教育相當於母乳, 把人類的最重要的知識, 用比較科學的方式整合, 讓學生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掌握。 但學校教育、教科書、教輔書不可能替代兒童成長的精神食糧, 就像母乳不可能伴隨孩子終身。 ”

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 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裡雖然成績普普通通, 但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 他未來一定會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學校教育不僅是給孩子們提供最初的滋養, 而且要通過提倡自主閱讀讓孩子們學會自由飛翔。

讓閱讀成為日常的生活方式

要想有時間讀書, 學會利用零碎時間非常重要。 早晨早十分鐘起床, 可以擠這十分鐘讀書;晚上少看一會兒電視, 翻幾頁書應該可以做到。

不能小看這十分鐘、這幾頁書, 閱讀像爬山, 不怕慢, 只怕站。 只有多重視這短短幾分鐘, 才可能把時間積少成多地利用起來。 只有抓緊時間閱讀, 才可能積跬步至千里。

朱永新從幼年開始便每天早起, 多年下來養成了早晨5點半左右起床的習慣, 每天早晨“多出了”兩個小時讀書寫作、思考工作, 晚上睡前也會盡可能擠出時間閱讀。

“長期以往養成了習慣, 不讀書就會若有所失, 甚至會有‘罪惡感’。 如果一段時間讀書少了, 我就會盡可能安排相對多一些的時間集中閱讀, 求得平衡。 ”朱永新說。

總之, 閱讀貴在堅持, 貴在養成習慣。 當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成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時, 我們就會發現, 不必刻意為閱讀尋找時間, 閱讀就在身邊, 時時都有閱讀時間。

閱讀引導是永遠需要的

圖書大廈裡的茫茫書海,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怎麼選書, 只是聽說什麼書好就去買什麼書。

針對這個問題, 朱永新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很多書完全是炒作出來的, 中國非常缺少負責任的書評家。 美國有很多專職的以評論好書為業的職業評論家。 ”

他認為, 應該建立制度, 今後國家圖書館應該有專職的、獨立的書評員。 圖書推薦要有公益情懷, 而不能誤導公眾。 “現在一些部門、機構推薦圖書的時候還經常受到一些書報社利益關係的影響,

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應該專門有人負責每年給全社會推薦最好的圖書。 ”

要讓閱讀真正在社會上蔚然成風, 需要“立體式”的建構:國家層面的閱讀立法, 成立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培養民間力量, 多方面籌措經費、基金;從家庭開始的親子閱讀, 把讀書的種子種植在每一個人的童年中。

推薦書單

《我的閱讀觀》

這本書中, 朱永新從閱讀對個人、對國家、對學校、對城市以及對共同閱讀這五個方面, 系統地論述了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文化不是在經典中存在, 而是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存在。 —— 朱永新

轉自: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