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量子計算潘建偉:農村娃23年磨成箭!30年終成大器!

2017年5月3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基於光子和超導體系的量子電腦研究小組取得了系列突破性進展, 潘建偉教授現場宣佈,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單光子量子電腦正式研製成功。

潘建偉教授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資訊等方面的研究。 作為國際上量子資訊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 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 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

2003年, 潘建偉所在的實驗室實現了自由傳播光子的隱形傳態, 使得量子隱形傳態能應用在更加廣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中;

2004年, 在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的基礎上, 實現了一種更新穎的量子隱形傳態, 即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 為奠定分散式量子資訊處理的基礎作出了貢獻;

2006年, 首次實現了兩光子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

2008年, 首次實現了光子比特與原子比特間的量子隱形傳態。 潘建偉和其他量子物理學家一起, 為人類一點點開啟量子世界之窗。 利用冷原子系綜實現高品質的單光子和糾纏光子的量子存儲。 利用多光子糾纏實現重要的量子演算法和突破經典極限的高精度測量。 實現任意子分數統計的量子類比。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 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

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資訊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2011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物理學部)。

2012年, 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2年, 國際量子通信獎, 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

2013年,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6年, 潘建偉團隊榮獲2015年度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6年8月16日淩晨1時40分, 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這將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網路。

2017年5月,

中國量子電腦誕生。

潘建偉教授取得的系列成就, 世人矚目。 1970年3月, 潘建偉出生在浙江東陽, 從小他就是個愛玩的孩子, 小時候父母重視對他興趣的培養, 從不限制他做什麼, 他可以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到198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前, 他一直在農村生活和學習。 考入大學後, 才正式與專業科學接觸, 開啟科學學習和研究的人生旅程, 從進入大學門檻算起, 至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歷經23年算是個人發展方面磨成了箭, 正式進入中國科學家行列;但這些成就, 在科學研究領域是了不起的, 貢獻和創新也是重大成就, 但是還沒有終成大器, 沒有象象“電腦之父”比爾・蓋茨、創新精神代表約伯斯那樣, 為改變人類社會生活和工作方式創造出偉大的產品,

但磨礪30年之際, 潘建偉教授做到了, 世界上首台量子電腦, 在他的領銜下正式研製成功, 這才算是終成大器。 據潘建偉教授介紹, 研究團隊構建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玻色取樣”速度不僅比國際同行類似的之前所有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 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電腦(ENIAC)和第一台電晶體電腦(TRADIC)運行速度快10到100倍。

潘建偉教授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多光子糾纏操縱等量子資訊實驗領域中做出了傑出貢獻, 英國著名的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 對潘建偉科大團隊進行這樣的評價: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