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個論]唐映紅專欄:“手下留情”不是解決高校人才東流的辦法

教育話題

唐映紅專欄

全國兩會期間,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記者會上, 再次回答了記者關於重點高校到處挖人形成惡性競爭的問題。 陳部長回答:“挖人才是在挖人家的命根, 希望東部高校手下留情。 下一步我們會引導各高校形成聯盟, 制定公約, 對薪酬條件大體做出規範, 制止惡性競爭。 ”

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陳寶生第二次做這樣的表態。 在2月底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工作推進會上, 陳寶生已經向上百名來自全國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代表公開呼籲過, “東部各高校, 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教育部在2017年1月印發的《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 “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

由此不難看出, 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外流現象已經引起教育部長的高度重視, 無論是在上個月前的教育部會議上, 還是在上周的人大記者會上, 陳部長都堅定地呼籲東部高校“手下留情”。

從現象上看, 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的精英人才往東部、沿海高校流動由來已久, 這客觀上造成了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引不進、留不住精英人才;相對地, 東部以及沿海地區高校不僅能吸引頂尖人才加盟,

而且還能從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挖來學術帶頭人等高精尖成熟人才。 這就造成不同地區高校人才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 進而帶來不同地區高等教育水準差距越拉越大的現實困境。

高精尖的精英人才流動遵循客觀規律, 一方面往報酬、待遇高的地方流動, 這是所有人才流動的普遍規律;但另一方面, 高校的高精尖科研人才所看重的還不僅僅是報酬、待遇, 而是學術環境、學術資源以及學術交流。 即便是拋開薪酬的差距, 東部及沿海地區高校所能提供的學術環境、學術資源以及學術交流機會, 是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事實上, 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在引進高精尖人才上面是捨得花血本的,

開出的條件甚至要優厚於東部及沿海地區高校。 道理其實很簡單, 一個“院士”, 中西部的高校可以畢其校的資源來引進、留住;而在東部沿海地區, 一間高校有好幾個“院士”, 引進的條件反而就沒那麼優厚了。 所以, 試圖依靠限制薪酬的辦法, 更可能的效果是進一步削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高校引進、留住高精尖人才的能力。

高校人才的流動不僅不能加以限制, 反而應該給予鼓勵。 一個具備高精尖水準的人才, 他一定要在最適合他的地方才能發揮出最好的能力, 彰顯出最大人才價值。 強行將一個高精尖人才約束在並不具備資源、條件的中西部高校, 反而是人才的浪費。

不能限制人才自主流動,

問題的根源應該聚焦在高校挖掘人才的動機上。 說實話, 恰好是各種評級、評優設置了對教研隊伍的學歷、職稱、級別的硬指標, 才會導致各個高校, 不僅是東部及沿海地區的高校, 而且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高校都會拼命引進符合評優評級條件的“人才”, 而罔顧是否具備真才實學, 或能否在本校做出成績。

例如, 某高校要申報某一流學科, 根據要求申報團隊必須符合學歷、職稱、級別的硬指標, 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該申報材料再優秀都不能被認可。 為了達成申報的要求, 該高校只能挖空心思高薪引進符合硬指標的人 才 , 哪 怕 他 什 麼 事 都 不做, 但能助申報成功也功莫大焉。

顯然, 這才是各高校非理性搶挖人才的根源。

一個人才, 只要他學歷、職稱、級別, 以及那拿下的課題級別, 以及發表論文數量、級別和引用因數滿足學校評級、評優的要求, 都會成為高校人事部門搶挖的對象。 至於人才是否能在本校發揮作用, 在教學、科研上面做出成績, 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正常的秩序應該是, 人才自主自由流動, 而高校並不會對搶挖人才興致勃勃, 而應該致力於築巢引鳳。

任何時候, 梧桐樹搶挖鳳凰, 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作者系高校心理學教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