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鄉土的8本書(看見鄉土的力量)

如果說人類有分別心的話, 也就是這一點點家鄉的泥土味兒帶來的鄉愁而已。

但是在心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 或許是時候回去, 在那裡找到到屬於每個人的幸福。

1.《不是所有的故鄉都在淪陷——走絳州》:在這裡, 看見鄉土的力量, 發現故鄉永續的可能性。

這是絳州的故事, 也是城鎮化浪潮中所有沒有淪陷的故鄉的故事。

按常理, 寫故鄉, 便會津津樂道, 敝帚自珍。 審視故鄉, 文化反思, 需要不遠不近的距離。 太遠, 無法真正深入其精神;太近, 不能超越無緣無故的狹隘偏愛, 也容易有不滿、哀怨與麻木。 在熟悉的鄉音鄉情中生活、浸染,

長大後離開, 在更開闊的眼界和視野中, 獲得客觀理性的審視標準。 對於不好之處, 有寬厚的體諒和理解, 又有敏銳、犀利的觀察, 為後代期許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現在正好處在這樣一個不近不遠的距離, 儘量從更宏觀的中國乃至世界的角度審視絳州, 又從微小的絳州更清楚地看中國。

“在絳州看中國”, 本書通過觀照一方鄉土, 對於有關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歷程、面臨的問題和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做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探討。 本書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時, 兼具歷史和文化情懷, 比如能通過展示手工業者家庭及個人的彷徨和探索, 豐富生動地展現時代和文化的變遷。

2.《發現鄉土景觀》:“找到屬於每個人的幸福”

當千篇一律的村鎮佈局和建築模式通過政治和行政的手段佈局于廣大城市與鄉村時,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適應自然而形成的充滿詩意的傳統鄉土景觀】正逐漸消逝, 化作歷史。

讓我們每個公民在傳統的鄉土景觀中, 在新鄉土景觀的孕育和體驗中,

找回對土地和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找到屬於每個人的幸福。

本書收錄的文章選自約翰•布林克霍夫•傑克遜過去十年間的演講, 本書揭示了有關人類生活環境相互作用而留下在大地上的印記:鄉土景觀。

鄉土景觀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無意識地、不自覺地、無休止地、耐心地適應環境和衝突的產物。 對鄉土景觀的認識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感的理解, 這種幸福來源於對其所處的自然和社會文化環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鄉愁的天際線》:200余幀攝影作品與人文哲思美文, 全方位展示古城之美。 落花時節過江南, 於紙上邂逅一座古城。

在這裡, 我們依舊能從屋脊城牆上, 看到遠山的鄉愁天際線;在一磚一瓦的頹垣上, 感受到綻放著古典的未來意識;在走馬樓裡的鄉紳餐桌上, 品嘗到古典與現代、鄉土與城裡的菜肴的“共和”滋味;在民國時代的小巷中, 輕輕推虛掩的普迪小學之門, 去憑弔柔石《早春二月》裡的雪裡桃花。

這是由鄭雷孫先生的《舊時故鄉圖》開啟的一趟紙上返鄉之旅……牽引出現代人的懷鄉情懷,

召喚逝去之美重現於當下情境, 令故鄉在審美目光當中一寸一寸復原。

4.《中國鄉約制度》:研究鄉村組織和自治習俗的代表性著作

鄉約制度是中國古來昔賢先覺建設鄉村的一種理想,一種試驗。他試驗過多少次,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然而理論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體,整個實現,整個成功的時機大約也快了。

——楊開道

作者從北宋呂氏鄉約開始,詳細分析了明清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組織的基本形式。楊開道先生撰寫此書之際,正值民國時期自治運動高潮,但作者並未沉溺于對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戀,而是立足鄉土社會,指出自治組織必須自動發起、自行組織,否則難免淪為舊時保甲等行政機構。農村自治將是國家構成的條件。

5.《鄉村與城市》:揭示出“鄉村”和“城市”對立的實質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大都市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危機

雷蒙·威廉斯是一個世紀來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之一,這是他最好的著作。對於英國文學和歷史方面的課程而言,這是一本理想讀物。

——布裡·湯普森,加州大學

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既不等同於落後和愚昧,也不是充滿歡樂的故園;同理,城市雖然是在新的生產方式確立後興盛起來的,但城市並不必然代表了進步,城市也面臨太多的問題。

本書回顧了十六至二十世紀多部英國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隨筆等)中對於“鄉村”和“城市”的描寫以及有關“鄉村”和“城市”觀點的發展變化,並將之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發展過程聯繫起來,揭示出“鄉村”和“城市”對立的實質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大都市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危機。

6.《鄉村建設理論》:一個現代國家建設的系統方案

“中國問題並不是什麼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極嚴重的文化失調,其表現出來的就是社會構造的崩潰,政治上的無辦法。”

我們的兩大難處:都一點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第二點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

——1935年10月25日在研究院演講

當時,中國的民國憲法中也規定了公民的一些權利,但不過是白紙寫黑字,廣大民眾不懂這個事。選舉時,讓他們走幾十裡地去投票,他們不去,沒有時間,把選舉權送給他們,他們還不要……一鄉一村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

——《回憶我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7.《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從解放前到改革開放,看四十年間江村經濟變化

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此書有一些傑出的優點,每一點都標誌著一個新的發展。

本書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作者並不是一個外來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獵奇而寫作的;本書的內容包含著一個公民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觀察的結果。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人在本鄉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成果。

如果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的話,那麼,一個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當然是最艱巨的,同樣,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

——布·馬林諾夫斯基(費孝通的博士論文導師)

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指導下完成題為《江村經濟》的博士論文,該書成為歐洲一些學院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費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人類學界的最高獎──赫胥黎獎。他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8.《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 :“中國鄉土社會採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

"傳統中國的鄉村經濟不必要依賴城市就可以維持一種匱乏的自足。"

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費孝通

4.《中國鄉約制度》:研究鄉村組織和自治習俗的代表性著作

鄉約制度是中國古來昔賢先覺建設鄉村的一種理想,一種試驗。他試驗過多少次,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然而理論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體,整個實現,整個成功的時機大約也快了。

——楊開道

作者從北宋呂氏鄉約開始,詳細分析了明清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組織的基本形式。楊開道先生撰寫此書之際,正值民國時期自治運動高潮,但作者並未沉溺于對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戀,而是立足鄉土社會,指出自治組織必須自動發起、自行組織,否則難免淪為舊時保甲等行政機構。農村自治將是國家構成的條件。

5.《鄉村與城市》:揭示出“鄉村”和“城市”對立的實質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大都市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危機

雷蒙·威廉斯是一個世紀來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之一,這是他最好的著作。對於英國文學和歷史方面的課程而言,這是一本理想讀物。

——布裡·湯普森,加州大學

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既不等同於落後和愚昧,也不是充滿歡樂的故園;同理,城市雖然是在新的生產方式確立後興盛起來的,但城市並不必然代表了進步,城市也面臨太多的問題。

本書回顧了十六至二十世紀多部英國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隨筆等)中對於“鄉村”和“城市”的描寫以及有關“鄉村”和“城市”觀點的發展變化,並將之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發展過程聯繫起來,揭示出“鄉村”和“城市”對立的實質及其所反映的現代大都市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危機。

6.《鄉村建設理論》:一個現代國家建設的系統方案

“中國問題並不是什麼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極嚴重的文化失調,其表現出來的就是社會構造的崩潰,政治上的無辦法。”

我們的兩大難處:都一點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第二點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

——1935年10月25日在研究院演講

當時,中國的民國憲法中也規定了公民的一些權利,但不過是白紙寫黑字,廣大民眾不懂這個事。選舉時,讓他們走幾十裡地去投票,他們不去,沒有時間,把選舉權送給他們,他們還不要……一鄉一村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

——《回憶我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7.《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從解放前到改革開放,看四十年間江村經濟變化

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此書有一些傑出的優點,每一點都標誌著一個新的發展。

本書讓我們注意的並不是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國家。作者並不是一個外來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獵奇而寫作的;本書的內容包含著一個公民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觀察的結果。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人在本鄉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成果。

如果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的話,那麼,一個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當然是最艱巨的,同樣,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

——布·馬林諾夫斯基(費孝通的博士論文導師)

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的指導下完成題為《江村經濟》的博士論文,該書成為歐洲一些學院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費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人類學界的最高獎──赫胥黎獎。他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8.《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 :“中國鄉土社會採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

"傳統中國的鄉村經濟不必要依賴城市就可以維持一種匱乏的自足。"

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費孝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