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場大火,一夜之間毀掉一個東北縣城,破壞力世界史上最強

文/赫拉克

4月30日, 位於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林區起火, 大興安嶺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

此次森林大火發生在俄羅斯境內的原始森林, 由於管護站司爐工傾倒燃燒殘渣剩餘物, 導致了山火拼燒進了中國境內的林區。 伴隨著五月立夏節氣的到來, 全國的氣溫節節升高, 在大興安嶺地區, 卻氣溫驟降, 一場大雪來幫助撲滅火災。

許多人都模模糊糊記得, 大興安嶺曾有過一場震驚中外的火災。 那是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大興安嶺山火, 發生在30年前, 1987年5月。

大雪為今年林區的撲救工作貢獻甚大

·森林裡的“一把火”

在198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 費翔的一曲《冬天裡的一把火》紅遍了全中國, 這首歌雖是愛情歌曲, 但是歡快的旋律, 再加上老百姓希望日子紅紅火火的心理, 這首歌迅速傳遍了街頭巷尾。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 就在全國人民唱著這首“一把火”的時候, 一場真實的大火在那一年降臨到了黑龍江省臨近國境線的大興安嶺林場。

費翔的“一把火”火遍了全國

1987年的春天, 是一個溫度奇高的春天。 蘇聯、法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均發生了大規模的森林火災。 和這些森林火災爆發地相同緯度的大興安嶺林場,

也出現了高溫乾燥的天氣。 往年的四五月份, 大興安嶺地區還會有積雪, 呈現林海雪原的白茫茫景象。 但是這一年的“五一”並沒有下雪, 氣溫異常偏高。 灌木叢生的興安嶺林區, 看起來一丁點火星都會引起沖天大火。

1987年溫度奇高的大興安嶺地區

1987年5月6日,

大興安嶺古蓮林場林場剛剛工作了13天的一個河北農民汪玉峰, 在啟動割灌機時不慎引燃了地上的汽油, 連帶著割灌機一起著起來了, 汪玉峰此時違規操作, 拖著機器跑了七八米遠, 在無計可施後叫人來時, 一場世紀大火就此燃起。

·狂風忽至, 大火包圍縣城

在山火突然出現的時候, 並沒有引起當地足夠的重視, 一是因為火勢不大, 在林區消防人員的控制範圍之內, 二是因為當時的風力較小, 且風向與相鄰的漠河縣城的方向相反。 漠河縣本地的居民對於每年的山火都已司空見慣, 遠方的火光也成為了這天傍晚居民的飯後談資。

這天晚21時, 一股始料不及的強冷鋒自西北向東南掃過了這片中國最北端的地區,

七八級的大風一下子把山火吹向了人煙密集的東南方向。 火借風勢, 風助火威, 轉眼間漠河縣城就被山火所包圍。 根據事後的統計的氣象資料, 僅僅一個小時的時間, 大火竄了上百里, 冷風過境時的最大風速達到了每秒17米。

4萬人居住的漠河縣城瞬間一片火海

據當時的目擊者們回憶,在當時七八級大風的呼嘯聲中,一團又一團的火焰裹挾著可燃物被高高拋向天空,再狠狠砸向城區,簡直就像是遭到了空襲一般。原本出現在居民言談中的山火,就這樣點燃了全城。頃刻間,擁有4萬多人口的漠河縣城變成了一片火海。

在那個移動通訊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漠河的有線電話通訊很快就被燒斷了,不得已,外界的消息只有通過電臺來進行聯絡。

·艱難的撲救過程

從西北風起到全城一片廢墟,只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吞噬了漠河縣城之後,火勢並沒有停下腳步,一路又燒毀了兩個林區裡的鎮子,向著塔河縣城飛速撲去。一時間,寬20公里,長60公里的林區在熊熊燃燒,整個大興安嶺地區被滾滾濃煙遮蔽,大火猛竄上了高達十余米的樹冠,火頭高達幾十米,人的力量在這時變得無比渺小。五萬八千多解放軍官兵、森林員警和群眾被連夜緊急動員起來撲火。在塔河縣城附近,距離火源地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成功打出了數十公里長的隔離帶,這才把塔河縣城保住。

解放軍戰士利用簡易工具滅火

當時大興安嶺地區的救火力量難以控制住如此大的火情,即使是從後方緊急調來物資人員,也只能勉強保證讓火區面積不再進一步擴大。這場世紀大火最終燃燒了28天,直到6月2日才被徹底撲滅。而大火被撲滅的原因也要很大程度上感謝天公作美。五月下旬這一區域連降多場大雨,加上人工的降雨,使得火勢大為減弱。

·慘痛的經驗教訓

1987年的這場森林大火,洗劫了西林吉、圖強、阿木爾三個林業局局址和9個林場。大火讓5萬人痛失家園,266人被燒傷,211人葬身火海。整個林區過火面積104.3萬公頃,其中78%為林地。漠河縣城更是被燒成了一片廢墟。

火災後成為一片廢墟的漠河縣城

企業管理混亂,規章制度廢弛,職工紀律鬆懈,違反操作規程違章作業。

這是當時的國務院秘書長陳俊生,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成關於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事故和處理情況的報一中,分析火災產生的一條重要原因。

當時的林區管理不嚴是人所共知的事情,80年代很多人從幾千公里之外來到這片地區,從事著采藥、捕獵、盜砍盜伐林區樹木的活動,這些人鑽進無邊無垠的興安嶺林場,就再也難覓蹤跡。很多盜伐者在裡面搭上窩棚就住下,生火做飯。不說這一活動對林業資源的破壞,單是這種生活方式,就給林區帶來了巨大的火災隱患。

當年的大興安嶺地區的基礎設施遠沒有今天的完善,林區的路網密度很低,道路長平均每公頃僅1.68米,很多地方甚至是只通鐵路不通公路。林區裡的道路人跡罕至,年久失修,到了著火的時候很多大型車輛救援設備運不進去,對救援工作產生了很大的阻礙。機場少,也讓滅火飛機難以施展。

火災過後,漠河立刻開展了複建工作。漠河地區九月份就會飄雪,冬季最低溫可達零下五十多度,如果數萬災民沒有足夠的過冬場所,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在中央的調撥下,全國各大建築隊前往漠河,到了10月,五萬多的城鄉災民就住上了新房,得以安全過冬。大興安嶺林區也自此投入了9億多元資金,裝備了新型運兵車、森林消防車、風力滅火機等,增加GPS、衛星電話、鐐望塔等設施,形成了太空有衛星、高空有飛機、地面有巡邏的立體交叉式防火網路。一大批幹部被免職,被追究了刑事責任,也讓高效的防火預案得以出現並實施。

“五六火災紀念館”裡的紀念雕塑

今天的漠河,已經難以尋覓到當年的災後慘像了,經過重建,這裡成為了全國著名的旅遊區,漠河縣的北極村,也成為知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漠河縣以及周邊的林區鄉鎮,至今仍極少有在室外公共場所抽煙的人,防火于未然,成為了當地百姓信奉的鐵律。

參考文獻

1.儀清菊:《1987年5月大興安嶺特大火災氣象成因探討》,《氣象》 , 1988年第4期

2.王緒高:《1987年特大火災後不同樹種種植比例對大興安嶺森林景觀的長期影響》,《應用生態學報》 , 2006 年第5期

3.崔峰:《反思大興安嶺火災》,《瞭望》 , 2007 第20期

4.張豔平:《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氣候變化對森林火災影響的研究》,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2008年

5.王鴻良:《漠河城浴火重生 大興安嶺火災20年》,《新安全東方消防》 , 2007年第11期

據當時的目擊者們回憶,在當時七八級大風的呼嘯聲中,一團又一團的火焰裹挾著可燃物被高高拋向天空,再狠狠砸向城區,簡直就像是遭到了空襲一般。原本出現在居民言談中的山火,就這樣點燃了全城。頃刻間,擁有4萬多人口的漠河縣城變成了一片火海。

在那個移動通訊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裡,漠河的有線電話通訊很快就被燒斷了,不得已,外界的消息只有通過電臺來進行聯絡。

·艱難的撲救過程

從西北風起到全城一片廢墟,只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吞噬了漠河縣城之後,火勢並沒有停下腳步,一路又燒毀了兩個林區裡的鎮子,向著塔河縣城飛速撲去。一時間,寬20公里,長60公里的林區在熊熊燃燒,整個大興安嶺地區被滾滾濃煙遮蔽,大火猛竄上了高達十余米的樹冠,火頭高達幾十米,人的力量在這時變得無比渺小。五萬八千多解放軍官兵、森林員警和群眾被連夜緊急動員起來撲火。在塔河縣城附近,距離火源地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成功打出了數十公里長的隔離帶,這才把塔河縣城保住。

解放軍戰士利用簡易工具滅火

當時大興安嶺地區的救火力量難以控制住如此大的火情,即使是從後方緊急調來物資人員,也只能勉強保證讓火區面積不再進一步擴大。這場世紀大火最終燃燒了28天,直到6月2日才被徹底撲滅。而大火被撲滅的原因也要很大程度上感謝天公作美。五月下旬這一區域連降多場大雨,加上人工的降雨,使得火勢大為減弱。

·慘痛的經驗教訓

1987年的這場森林大火,洗劫了西林吉、圖強、阿木爾三個林業局局址和9個林場。大火讓5萬人痛失家園,266人被燒傷,211人葬身火海。整個林區過火面積104.3萬公頃,其中78%為林地。漠河縣城更是被燒成了一片廢墟。

火災後成為一片廢墟的漠河縣城

企業管理混亂,規章制度廢弛,職工紀律鬆懈,違反操作規程違章作業。

這是當時的國務院秘書長陳俊生,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成關於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事故和處理情況的報一中,分析火災產生的一條重要原因。

當時的林區管理不嚴是人所共知的事情,80年代很多人從幾千公里之外來到這片地區,從事著采藥、捕獵、盜砍盜伐林區樹木的活動,這些人鑽進無邊無垠的興安嶺林場,就再也難覓蹤跡。很多盜伐者在裡面搭上窩棚就住下,生火做飯。不說這一活動對林業資源的破壞,單是這種生活方式,就給林區帶來了巨大的火災隱患。

當年的大興安嶺地區的基礎設施遠沒有今天的完善,林區的路網密度很低,道路長平均每公頃僅1.68米,很多地方甚至是只通鐵路不通公路。林區裡的道路人跡罕至,年久失修,到了著火的時候很多大型車輛救援設備運不進去,對救援工作產生了很大的阻礙。機場少,也讓滅火飛機難以施展。

火災過後,漠河立刻開展了複建工作。漠河地區九月份就會飄雪,冬季最低溫可達零下五十多度,如果數萬災民沒有足夠的過冬場所,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在中央的調撥下,全國各大建築隊前往漠河,到了10月,五萬多的城鄉災民就住上了新房,得以安全過冬。大興安嶺林區也自此投入了9億多元資金,裝備了新型運兵車、森林消防車、風力滅火機等,增加GPS、衛星電話、鐐望塔等設施,形成了太空有衛星、高空有飛機、地面有巡邏的立體交叉式防火網路。一大批幹部被免職,被追究了刑事責任,也讓高效的防火預案得以出現並實施。

“五六火災紀念館”裡的紀念雕塑

今天的漠河,已經難以尋覓到當年的災後慘像了,經過重建,這裡成為了全國著名的旅遊區,漠河縣的北極村,也成為知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漠河縣以及周邊的林區鄉鎮,至今仍極少有在室外公共場所抽煙的人,防火于未然,成為了當地百姓信奉的鐵律。

參考文獻

1.儀清菊:《1987年5月大興安嶺特大火災氣象成因探討》,《氣象》 , 1988年第4期

2.王緒高:《1987年特大火災後不同樹種種植比例對大興安嶺森林景觀的長期影響》,《應用生態學報》 , 2006 年第5期

3.崔峰:《反思大興安嶺火災》,《瞭望》 , 2007 第20期

4.張豔平:《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氣候變化對森林火災影響的研究》,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2008年

5.王鴻良:《漠河城浴火重生 大興安嶺火災20年》,《新安全東方消防》 , 2007年第11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