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座頭鯨此裡農布:做托起200萬平方公里藏區文化的橋樑

走進座頭鯨的會客小屋, 仿佛走進了另一個世界。

彩緞裝裱的唐卡和寫滿行程規劃的白板懸掛在白牆兩旁, 藏族風情的腰帶和棕色的香盒放置在桌子上,

金色的轉經輪和其他佛教用品擺放在窗臺。

關上門, 周遭頓時安靜起來, 漸漸地, 屋裡充溢起淡淡的熏香氣味。 據座頭鯨創始人此裡農布介紹, 這香是他親自從布達拉宮帶來, 在其他地方都買不到的。

此裡農布是康巴藏族人, 在香格里拉的梅裡雪山腳下長大。 對於家鄉的傳統文化, 他有著虔誠的尊重。 即使是在創業的繁忙階段, 依然每天都會堅持燒香供佛。 這是他“融入血液裡的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香格里拉的未來, 留學瑞士

此裡農布年輕的時候, 也有過對家鄉傳統迷茫的時候。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 和其他年輕人一樣, 也不願意穿藏服上學, 穿藏袍去廣場上跳藏族舞。 覺得這樣很沒面子, 很土, 不時尚。 ”但當他長大,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視野的開闊, 才開始對藏區和藏區文化有了更層次的理解。

他開始思考為什麼家鄉的發展緩慢、藏區的年輕人紛紛逃離這樣的問題。 此裡農布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歐洲的屋脊”瑞士。

百年前的瑞士一片荒涼落後。

阿爾卑斯雪山山脈將這個冰冷的國家緊緊纏繞住, 被人視為是束縛了經濟發展的枷鎖。 當地人開始對文化產生懷疑, 稍有作為的年輕人心所向往的是西部的法國、南部的義大利, 甚至是更遙遠的美國。 這一切和此裡農布記憶裡的香格里拉何曾相似。

“十幾二十年前, 我身邊的年輕人都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是窮山惡水, 被雪山環繞。 家鄉的傳統文化也被視為是落後的文化。 很多人就萌生了周邊的大城市生活的念頭。 慢慢地, 對自己的文化有了動搖, 失去了信心。 ”

但經過百年的發展, 特別是旅遊業的突飛猛進, 如今的瑞士已經被譽為世界公園, 成為了高度發達的旅遊城市。 此裡農布在這裡看到了藏區的希望。 “旅遊是非常好的載體, 通過這個方式可以給人完整地展示一個民族。 我願意去做這樣的橋樑。 ”

在大學畢業後, 喝著酥油茶、聽著藏歌長大的此裡農布離開家鄉, 前往少有人去的瑞士學習生態旅遊管理專業。 在瑞士留學兩年, 他深入地走進了那些偏僻的村落,

和當地人交流溝通, 去瞭解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狀態, 探索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變遷。

他講到一個細節:瑞士最著名的火鍋叫做Fondue de chinois, 是到瑞士旅遊最有名的菜品。 它它將乳酪和酒融化攪和, 再放入碎麵包屑搭配品嘗。 然而, 這道名菜卻是百年前瑞士大眾甚至生活貧困人的食物。

“過去的窮人捨不得把剩下的乳酪和麵包屑扔掉,就把這些東西儲存起來,留作火鍋吃的配料。如今這道窮人菜已經變成非常昂貴的菜品了。你能感受到一個道理:傳統的文化才是最有價值的。”

在瑞士人的臉上,此裡農布看到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榮耀,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這種驕傲是堅不可摧的。因為它通過老百姓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任何外來的文化都無法摧毀這種民族自信心。”

展示、突出藏區文化的自信心,成為了此裡農布此後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藏區的發展還是要靠旅遊行業。通過它豐富的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拿出給世人展示。只有用這種方法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才能增強藏區人民對自己文化和家鄉的自信心。”

好萊塢明星父親幫助開啟生態旅遊之路

畢業回國後,此裡農布回到了雲南,從事著和旅遊相關的工作。機緣巧合下,做了梅裡雪山開放保護國際研討會的翻譯,接待了一對來自美國的老夫婦,也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成員,其中的丈夫名字叫艾德·諾頓,正是好萊塢影星、同時是此裡農布的偶像——愛德華·諾頓的父親。老諾頓非常欣賞此裡農布,邀請他加入自己所在的自然環保組織。

就這樣,此裡農布成為了TNC在中國的第一批員工之一。

TNC是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致力於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環境保護。此裡農布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這三年裡,他和同事深入到村落中,從事文化保護、生態旅遊開發的工作。

在此裡農布的設想中,單純地宣導生態保護是片面的,環保要和環境區的居民結合起來,讓他們看到家鄉本身能夠帶給他們的東西。而這一切,又和旅遊息息相關。

“我們在當地給老百姓做旅遊規劃,梳理資源,幫助他們如何介紹本地的自然、文化環境。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引導,能夠一方面讓當地經濟、老百姓的生計得到改善,同時也能讓文化和自然資源不會得到破壞。”

在此裡農布經手的項目中,位於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內的雨崩村的規劃讓他印象深刻。雨崩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需要騎行馬匹騾子,翻越3000米埡口方可進出村落。此裡農布考察時,全村28戶都是貧困戶,因為貧窮沒人願意嫁到這個村子。

但也正因為與世隔絕,雨崩村保持著原始的大自然生態環境,村民也遵循著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此裡農布看來,具有極高的生態旅遊價值。“我們到來後,採用西方參議式的管理方式,和當地村民一起坐下探討。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修一條從縣城到村裡的公路,方便遊客進山。我們便勸解說,通過馬匹進入村子,村民可以收取這方面的費用;遊客進入村莊,也會有住宿和嚮導的需求,又是一方面的費用;同時村民也可以售賣當地用品增加另一筆收入。這樣一說明,老百姓就懂得利弊取捨了。”

此裡農布沒有更詳細告訴村民的,是修路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動物遷移。但通過經濟的變化,村民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外界對地方文化傳統的喜愛,“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對自然的認知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要保護山、保護水,不能讓老百姓勒緊褲腰帶環保。這樣,生態旅遊就變成了一個出路。”

現在,雨崩村成為了雲南有名的旅遊村,家家有馬匹,一家人的年收入也能達到5、6萬。這種生態旅遊模式的成功,讓此裡農布再次感受到旅遊和文化傳承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成為藏區文化對外的橋樑

此裡農布常常會回到藏區。在拉薩八角街行走。在那裡,你向人們點頭示意、報以微笑,會得到他們真誠的回應。在此裡農布眼中,這種人與人之間樸實真摯的情感是現代都市所稀缺,或者被遺忘的。

“直到現在很多人會誤解藏區是個野蠻的地域。但當你走進藏區後,會感受到這裡是夜不閉戶,老百姓非常慈祥友善。即使你身無分文,也可以敲門走進一個藏民家中,喝上酥油茶,吃一頓飯,因為這是藏族人的一種傳統。”

藏民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環境裡,宗教變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每年,無數藏民都會千里迢迢前往去拉薩朝聖。在路上人們沒有辦法背著這麼多行李,更多的是依靠藏區沿途路人的施捨。這種慈悲為懷的心不僅體現在對身邊的人,也體現對一草一花,一水一樹上。

“年輕人前往西藏真正受到觸動的,不僅僅是自然和人文,更多是在和藏民交流接觸中,被這種虔誠真摯的力量所感染。很多人觸碰到藏族這些文化,然後把這種正能量帶回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感染更多的人。這才是入藏最大的收穫。”

在此裡農布看來,我們常感慨人與人所缺失的信任和關懷並沒有消失,而是深藏在內心深處,需要正向地去引導。而藏區的文化、藏民的善良,更是引導人們擁有這種力量的鑰匙。因此,在兜兜轉轉這麼多地方後,此裡農布將目光焦點再次回歸到家鄉,成立了座頭鯨旅遊平臺,通過當地人帶領遊客旅遊的方式,打造“有一個西藏,只有我們知道”。

“藏區坐擁西藏、青海、雲南等地,加起來有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它不僅是我國的旅遊名片,更是一張世界的文化旅遊名片。但這樣一張名片卻沒有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遺憾的事。”

2016年年底資料,進藏人數已經達到了8500萬,旅遊市值大概是1200億人民幣,而滇藏、川藏鐵路又在修建規劃中,未來藏區一定會迎來繼青藏鐵路開通後旅遊的另一個爆發期。而作為土生土長的藏族人,此裡農布看到的不止是旅遊本身能夠帶來的價值。

“座頭鯨項目做到現在,我是越來越有信心,它是個值得去一生付出的事業。這件事承擔太多的價值和夢想,包括我個人,包括團隊的,包括整個藏區的。我不希望5年以後,別人提起藏區旅遊,還是想不起任何一個品牌,還要去網路上找西藏旅遊,然後看到一堆雜亂、無效的資訊。

旅遊是個載體,我們將來要做的是通過旅遊,打造出一個完整的藏區傳統文化的品牌。座頭鯨未來還要做文化的生產、輸出。它一定不是一個市值幾十億的企業,一定是個百億公司!我相信文化旅遊是具有這種承載能力的。”

在此裡農布心中,他在做的是一種連接,一種信仰,能夠將藏區和整個世界連接,這是更有價值和底蘊的事情。

“有時我在想,能有多少藏族人有機會去上大學、去國外讀書,能有多少藏族人能夠有機會到全國各地深入到城鎮村鎮、自然保護區裡接觸文化古跡。既然我有這樣一個開放的思想、開闊的視野,走到這一步,有這樣一個機會,我應該去做這個橋樑。”

“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說肩負社會責任感這類話會讓人覺得很‘裝’。但到了這個年齡,有時真的覺得除了自己體面的活著之外,還是要為這個民族、家鄉做點事,這個是我更大的一個驅動力。”

“過去的窮人捨不得把剩下的乳酪和麵包屑扔掉,就把這些東西儲存起來,留作火鍋吃的配料。如今這道窮人菜已經變成非常昂貴的菜品了。你能感受到一個道理:傳統的文化才是最有價值的。”

在瑞士人的臉上,此裡農布看到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榮耀,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這種驕傲是堅不可摧的。因為它通過老百姓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任何外來的文化都無法摧毀這種民族自信心。”

展示、突出藏區文化的自信心,成為了此裡農布此後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藏區的發展還是要靠旅遊行業。通過它豐富的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拿出給世人展示。只有用這種方法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才能增強藏區人民對自己文化和家鄉的自信心。”

好萊塢明星父親幫助開啟生態旅遊之路

畢業回國後,此裡農布回到了雲南,從事著和旅遊相關的工作。機緣巧合下,做了梅裡雪山開放保護國際研討會的翻譯,接待了一對來自美國的老夫婦,也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成員,其中的丈夫名字叫艾德·諾頓,正是好萊塢影星、同時是此裡農布的偶像——愛德華·諾頓的父親。老諾頓非常欣賞此裡農布,邀請他加入自己所在的自然環保組織。

就這樣,此裡農布成為了TNC在中國的第一批員工之一。

TNC是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自然環境保護組織之一,致力於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環境保護。此裡農布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左右的時間。這三年裡,他和同事深入到村落中,從事文化保護、生態旅遊開發的工作。

在此裡農布的設想中,單純地宣導生態保護是片面的,環保要和環境區的居民結合起來,讓他們看到家鄉本身能夠帶給他們的東西。而這一切,又和旅遊息息相關。

“我們在當地給老百姓做旅遊規劃,梳理資源,幫助他們如何介紹本地的自然、文化環境。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引導,能夠一方面讓當地經濟、老百姓的生計得到改善,同時也能讓文化和自然資源不會得到破壞。”

在此裡農布經手的項目中,位於梅裡雪山東麓德欽縣內的雨崩村的規劃讓他印象深刻。雨崩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需要騎行馬匹騾子,翻越3000米埡口方可進出村落。此裡農布考察時,全村28戶都是貧困戶,因為貧窮沒人願意嫁到這個村子。

但也正因為與世隔絕,雨崩村保持著原始的大自然生態環境,村民也遵循著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此裡農布看來,具有極高的生態旅遊價值。“我們到來後,採用西方參議式的管理方式,和當地村民一起坐下探討。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修一條從縣城到村裡的公路,方便遊客進山。我們便勸解說,通過馬匹進入村子,村民可以收取這方面的費用;遊客進入村莊,也會有住宿和嚮導的需求,又是一方面的費用;同時村民也可以售賣當地用品增加另一筆收入。這樣一說明,老百姓就懂得利弊取捨了。”

此裡農布沒有更詳細告訴村民的,是修路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動物遷移。但通過經濟的變化,村民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外界對地方文化傳統的喜愛,“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對自然的認知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要保護山、保護水,不能讓老百姓勒緊褲腰帶環保。這樣,生態旅遊就變成了一個出路。”

現在,雨崩村成為了雲南有名的旅遊村,家家有馬匹,一家人的年收入也能達到5、6萬。這種生態旅遊模式的成功,讓此裡農布再次感受到旅遊和文化傳承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

成為藏區文化對外的橋樑

此裡農布常常會回到藏區。在拉薩八角街行走。在那裡,你向人們點頭示意、報以微笑,會得到他們真誠的回應。在此裡農布眼中,這種人與人之間樸實真摯的情感是現代都市所稀缺,或者被遺忘的。

“直到現在很多人會誤解藏區是個野蠻的地域。但當你走進藏區後,會感受到這裡是夜不閉戶,老百姓非常慈祥友善。即使你身無分文,也可以敲門走進一個藏民家中,喝上酥油茶,吃一頓飯,因為這是藏族人的一種傳統。”

藏民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環境裡,宗教變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每年,無數藏民都會千里迢迢前往去拉薩朝聖。在路上人們沒有辦法背著這麼多行李,更多的是依靠藏區沿途路人的施捨。這種慈悲為懷的心不僅體現在對身邊的人,也體現對一草一花,一水一樹上。

“年輕人前往西藏真正受到觸動的,不僅僅是自然和人文,更多是在和藏民交流接觸中,被這種虔誠真摯的力量所感染。很多人觸碰到藏族這些文化,然後把這種正能量帶回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感染更多的人。這才是入藏最大的收穫。”

在此裡農布看來,我們常感慨人與人所缺失的信任和關懷並沒有消失,而是深藏在內心深處,需要正向地去引導。而藏區的文化、藏民的善良,更是引導人們擁有這種力量的鑰匙。因此,在兜兜轉轉這麼多地方後,此裡農布將目光焦點再次回歸到家鄉,成立了座頭鯨旅遊平臺,通過當地人帶領遊客旅遊的方式,打造“有一個西藏,只有我們知道”。

“藏區坐擁西藏、青海、雲南等地,加起來有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它不僅是我國的旅遊名片,更是一張世界的文化旅遊名片。但這樣一張名片卻沒有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遺憾的事。”

2016年年底資料,進藏人數已經達到了8500萬,旅遊市值大概是1200億人民幣,而滇藏、川藏鐵路又在修建規劃中,未來藏區一定會迎來繼青藏鐵路開通後旅遊的另一個爆發期。而作為土生土長的藏族人,此裡農布看到的不止是旅遊本身能夠帶來的價值。

“座頭鯨項目做到現在,我是越來越有信心,它是個值得去一生付出的事業。這件事承擔太多的價值和夢想,包括我個人,包括團隊的,包括整個藏區的。我不希望5年以後,別人提起藏區旅遊,還是想不起任何一個品牌,還要去網路上找西藏旅遊,然後看到一堆雜亂、無效的資訊。

旅遊是個載體,我們將來要做的是通過旅遊,打造出一個完整的藏區傳統文化的品牌。座頭鯨未來還要做文化的生產、輸出。它一定不是一個市值幾十億的企業,一定是個百億公司!我相信文化旅遊是具有這種承載能力的。”

在此裡農布心中,他在做的是一種連接,一種信仰,能夠將藏區和整個世界連接,這是更有價值和底蘊的事情。

“有時我在想,能有多少藏族人有機會去上大學、去國外讀書,能有多少藏族人能夠有機會到全國各地深入到城鎮村鎮、自然保護區裡接觸文化古跡。既然我有這樣一個開放的思想、開闊的視野,走到這一步,有這樣一個機會,我應該去做這個橋樑。”

“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說肩負社會責任感這類話會讓人覺得很‘裝’。但到了這個年齡,有時真的覺得除了自己體面的活著之外,還是要為這個民族、家鄉做點事,這個是我更大的一個驅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