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揭秘馬克龍64歲妻子真實家庭背景,兩人為何能恩愛二十多年?

法國選出了她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比之39歲新總統埃曼努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傳奇性贏得競選, 他和63歲妻子的“傳奇”婚姻, 似乎更“引人注目”。

看到了各種角度的猜想與評論——其中不乏陰謀論, 很多文章援引的資訊錯漏百出, 以訛傳訛。 比如, 馬克龍有心計地追求豪門妻子, 妻子的家族又如何助他在事業上一路登頂…… 真相是, 妻子布裡吉特的家族公司Jean Trogneux, 只是法國Amiens地區一個連鎖甜品店, 一年400萬歐元的營業額, 這只是營業額, 還不是純利潤, 這就是在中國, 也算不得“豪門家族與企業”吧。

只是, 很多人不願接受這樣一段不走尋常路的愛情是真愛。

在看了大量外媒資料之後, 我希望提供更多的資訊供讀者做自己的思考判斷;也想說說, 我對他們這段關係的理解。 這對始於忘年師生戀的伴侶, 能成就一段超越時間與瑣碎消磨的優質親密關係, 是必然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

他們的故事並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即便是在以浪漫著稱的法國, 起初也被看作為“pure scandal”(純醜聞)。 但細析他們的相知相遇, 卻又有不少可供尋常伴侶借鑒處。

優質親密關係第1條:深刻的互相欣賞與懂得

這位傳說中的妻, 名Brigitte Trogneux, 與法國著名女明星碧姬·芭鐸同名。 相較於目前被廣泛採用的一個譯名“布裡吉特”(Brigitte), 我更想稱她為“碧姬”。

在法國北部亞眠一所私校任教的碧姬, 最初知曉馬克龍, 來自于二女兒對其才華的驚歎。 她某日回家猶如發現新大陸般告訴母親, 班裡有位男生, 才華驚人, “H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 (他知道關於一切的一切)”。

15歲少女的驚歎, 當然帶有誇張的成分。 但後來, 碧姬在自己主管的戲劇社的試戲中, 親眼見到了這位“天才少年”, 瞬即驚為天人, “他像來自外星球一般, 思想深不可測, 又有著偉大的人性美德。 ”

這個少年當時去試戲、最後也的確參與演出的作品是什麼呢?米蘭·昆德拉的戲劇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編法國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狄德羅的名著《宿命論者雅克》。 這裡不得不佩服法國中學的人文教育。

昆德拉作品在中國是本科人文教育裡才會涉及的書目。 昆德拉卓越的哲學思辨力, 對人性、社情、制度的深刻觀察與犀利呈現, 使得其作品帶著很強的哲學氣質。

從二人首次合作的這部處女作來看, 我們可以判斷出,

碧姬與馬克龍身上都有很強烈的“精英知識份子”屬性。

少年時的馬克龍, 是名文藝發燒友, 酷愛文學、戲劇, 曾經的夢想是做個小說家, 他寫的詩和文經常被碧姬當作優秀範文在課上朗讀, 他彈鋼琴在學校的比賽中還獲得過三等獎。

因此, 與其說是碧姬年屆四十而不惑的學識、才華、智慧、丰韻折服了少年馬克龍, 讓他不顧世俗眼光與強力阻礙要贏得女教師的芳心, 不若說, 這對年齡相差了24歲(準確地說, 是24歲8個月)的師生是被彼此的才華與品性所折服, 有著對彼此深刻的欣賞。

人生於世, 誰不希望被高度地認可以及讚賞呢, 縱然是自己並不真那麼耀眼, 甚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可想到在某一個人眼中, 你就是金光閃耀的存在, 你總是能被高度關注、認可、鼓勵,你也會不自覺地將此人引為知己知音,甚至,引為伯樂吧?

正如碧姬後來接受採訪時所言,“我瞭解年輕人,他們需要很多的關注。”日劇《晝顏》裡,男教師北野之所以會愛上沙河,後者對他的仰望、欣賞,正是愛情發生的原動力之一。當然,他們之間的欣賞基本算單向的。

彼此間深刻的欣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三觀與格局的一致,知識結構的匹配,思想能力的不分伯仲,精神趣味的投契。這樣的彼此欣賞,最容易產生出大多數中國夫妻間普遍缺乏的重要連結——敬意。因為欣賞懂得,所以心存敬意,也更易抵達深厚的信任與默契。

在馬克龍于前任總統霍朗德政府班底中位居部長期間,他多次讓碧姬參加他的會議——她是他最信任的顧問。這種信任,不僅由親密關係與高度一致的利益所帶來,更是對碧姬參政能力的認可與信任。

彼此欣賞、懂得,是任何優質親密關係的前提。常言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放在朋友間,是友情;在愛侶間,便是親密愛人。

優質親密關係第2條:同步成長、互相支持的靈魂伴侶

17歲的少年與41歲的少婦相愛,最怕的是什麼?

一個處於迅速上升期,成長期,而另一個卻處於衰退期,兩人漸行漸遠。這裡,最大的阻礙,甚至主要不在於身體機能的差距,更在於智性成長、職場閱歷發展的失衡。

可這一對,卻奇跡般地經受住了考驗。

馬克龍上了大學之後,仍幾乎與碧姬日日通話,並且一講就是幾個鐘頭。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中學教師碧姬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一直能跟得上馬克龍的成長,甚至始終能給他引導。並不是每一個你崇拜的中學老師,還能讓你一直崇拜到大學、甚至大學畢業的。

我想,碧姬與馬克龍之間,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模式。作為學生的馬克龍是作為老師的碧姬創造的最好作品,他本身就是她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部分,她也在教他的過程中成長與豐滿了自己。

就像他在參選時說的,“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

最高境界的合夥人是哪一種?生命合夥人。彼此參與、而不僅僅是見證了彼此的成長。

在這對伴侶的同步成長中,我更想提出的一點是,這種同步成長,不僅僅基於彼此具備同步成長的資質與天分,也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同步成長意味著深度的交流和參與,而交流與參與,就是給彼此以深度介入對方生命的機會和空間。

馬克龍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始終是那個熱情的、積極的干預者,他花在碧姬身上的那些時間與電話費,是二人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筆投資。而在這個男性中心的社會裡,太少男性會像馬克龍這樣,認為伴侶具備和自己平等對話的能力。

但就算學科與知識背景,工作性質的差異的確會製造理解障礙,可終究,大道相通,三觀與方法論,其實是通的。

比如,碧姬可能未必很具體地懂政治經濟,但是,她能支持馬克龍控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曾經的殖民行為,稱其為“反人性的罪行”——儘管這一度降低了馬克龍的支持率,但他們一致的三觀,讓他們能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看待政治、全球化與經濟的問題。

所以,我們也就不會驚訝于馬克龍的親歐態度,對移民尤其是難民持開放的政策。這些政策背後,是一脈相承的三觀。他與碧姬的心胸與格局,要比左派和右派,都更大。

是的,我要說,他與碧姬。

根據馬克龍身邊人說,碧姬是他最信任的顧問,他高度重視她的意見。

見過哪位元總統、或者哪位居高位者,會像馬克龍這樣,高調宣言嗎?

“如果我被選舉,不,如果我們被選舉,她一定會站在我的旁邊,而不是身後,她一定會有一個位置。”

這不僅僅是愛的告白,也是一種“男女平權”的宣言。

而她呢,2015年放棄自己的教職,全力輔佐馬克龍。

她是他最貼身的秘書和顧問,看與他有關的一切新聞,然後選出重點和他溝通,她至今親自指點馬克龍的演講技巧……她將自己與馬克龍捆綁為一體,將馬克龍的政治實踐視為自己價值實現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對馬克龍的高度信任。

我們在馬克龍的政見裡,可以聽到未曾喊出的她的聲音。

那已經是他們共同的事業與志向。

馬克龍2015年宣佈退出社會黨,2016年4月,他在兩人的出生地亞眠成立前進黨,低調的集會上,她坐在前排做筆記。

她和他,都屬於政客屬性極弱、知識精英屬性更強的人。馬克龍在這次大選前,就從沒有過選舉經驗。

看看前進黨當時做的民調問題:你覺得法國現在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這個問題是能很見動機與高下的。

政客的動機是獲選,是首先保障所屬黨派和階層的利益最大化,而為了贏得選舉,他們更關心選民的訴求,提出符合最廣大選民訴求的競選主張,為此,他們通常的民調核心問題會是:你的訴求是什麼?換句話說,你或者你所代表的階層,想要什麼利益?

而馬克龍領導的前進党,設問的主體卻是“法國”,這是一種不同的心理暗示與問題引導方向,每個選民,你首先要站得高於一己利益之上,去在更廣闊的格局裡看法國的問題。

這是馬克龍和碧姬這種知識份子認知世界、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與自覺。這與政客、或者川普那樣的商人從政,是截然不同的路數。

碧姬說馬克龍:“他本質上是個哲學家,只是恰巧做了投行家與政客。” 他們果然是對彼此懂得,惺惺相惜,並能互相支持的靈魂伴侶。

由霍朗德一手提拔的馬克龍,在退出社會黨時,外界都認為他簡直自毀前程,因為他本已是執政大黨社會黨裡的重點培養對象,是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放棄這樣的光明前程不要,自組一個前進黨,何時才能擠進法國政壇的權力中心?

可理想主義者的境界、勇氣與執行力,從來都不是現實主義者可以想像的。既然不再認同社會黨的政見,為了一個政治前程而留在那裡,這是政治投機主義者的做法。馬克龍和碧姬的選擇,再度體現出知識份子的自省與誠實——堅守信仰和內心。

這樣的故事,永遠不可能發生在克林頓夫婦與川普夫婦身上。這樣的同步成長、心有靈犀、互相支持,是對彼此的成全。

優質親密關係第3條:一致的情愛婚姻觀

在看到那麼多文章試圖挖掘為何馬克龍會愛上並迎娶碧姬,碧姬到底何方神聖,有何高明“馭夫術”後,不免一聲歎息。

固然,這個社會裡,普遍的婚戀觀,仍是郎財女貌的配對,是身價、家世、學歷、相貌、年齡等各種條件的“門當戶對”,但也到底有別樣的婚戀觀。

十年前,一個有三個子女、七個孫子女的53歲的女人,與29歲未婚男子的聯姻,並不必然非得分析出常規解釋下的合理性:比如,她其實家世驚人、非常時尚會打扮、充滿自信與魅力。

這小看這段感情與關係了。

前文說過,所謂女方的“豪華”家世,純屬未經核查與分析的“妄言”——一個傳了五代的巧克力、馬卡龍甜品連鎖企業,一年四百萬歐元左右的營業額(還不是淨利潤),總股本19萬,facebook官方主頁上一萬四千多個贊,平均一篇帖子三四千的點贊,這能算多驚人的“產業”與“富豪”呢,至於“壟斷了整個法國的甜品業”?

傳言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股東就更啞然失笑了,宋鴻兵的《貨幣戰爭》看多了吧。

真相是,Jean Trogneux這個家族企業由碧姬的侄子Jean-Alexandre在打理,碧姬本人一直在做中學教師,他們家只是典型的城市中產,算不上什麼豪門大家族。

而馬克龍在競選中也一再聲稱自己是工人階級與中產階級的代表,而不是金融家或大資本家的代表。如果他果真虛偽如陰謀論者所言,他的競選對手首先就得扒個底朝天,如何輪到陰謀論者們在這裡扮演福爾摩斯?

因此,讀到有文章說馬克龍娶碧姬是看中了對方的家底,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謀取活動資金,不禁啞然失笑。

至於說碧姬的相貌、氣質、時尚感,這見仁見智,按我看,碧姬不算美女,氣質恐怕也不能算多出眾,但如果馬克龍真的很看重這點,那麼,法國有的是比碧姬更年輕貌美、有氣質、會打扮的女人。

作家廖一梅有一個金句——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瞭解。

在這樁婚姻裡,我看到的不是那種基於現實功利效用的選擇,而是一對靈魂伴侶對彼此的皈依。

馬克龍在首輪選舉獲勝時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請注意,他說的可不是,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站在這裡的我。後者讚揚的是對方對自己在現世中的事業成就所作出的貢獻,而前者,肯定的是對方對“我”這個主體所帶來的影響。在馬克龍心裡,“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可能比“我”是法國新總統來得更先一步。

選擇怎樣一個人做自己的生命合夥人,馬克龍與後來的碧姬顯然都有點超現實主義。

傳統的婚戀觀,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即便是碧姬,她的第一段婚姻選擇,也是在20歲那年嫁給了當地的一個銀行家,並早早生育了三個孩子。她的觀念顛覆,是在遇到馬克龍之後。可見,人是可塑造的。

當然,你得有推翻和打碎自己、重塑生活的勇氣與執行力。尤其,這阻力還非常大,馬克龍的父母為了終止這段師生戀,將馬克龍送去巴黎就學。碧姬的父母也十分反對這段婚姻。

沒有內心的篤定並付諸實施,也就沒有如今這段佳話。

沒有付諸於行動的“知”,也並不是真正的“知”。

當然,我們不必拿一個標準去解讀天下所有的婚姻。對的人,在一起,就是好的選擇。克林頓就很適合希拉蕊,馬克龍配碧姬,也正合適。

但各自打著算盤和小九九的關係,卻不能算真正優質的親密關係。

優質親密關係第4條:較高的親密能力

親密關係所能抵達的親密程度,與男女雙方的親密能力有關。馬克龍與碧姬之間的優質親密關係,顯然來自於雙方都有較高的親密能力。

比如——

溝通能力:親密關係需要坦誠開放、有一定頻度的深入溝通。前面說過,馬克龍在上大學時,就與碧姬一直煲電話粥。隨著兩人事業的捆綁,溝通更成為日常必修。

沒有深度溝通的情侶,不可能有深度的彼此理解,也不可能走向彼此靈魂深處。愛人間的對話,如果只局限於今天午餐吃什麼,孩子上學今天誰去送,今天你回來順便帶點雞蛋,這樣的關係是膚淺而脆弱的。

信任能力:能夠信任他人是種能力,本質上,對他人的信任,就是一種冒險。如果經過思量、決定進入一場冒險,就得有能把自己交得出去的貫徹執行力。

碧姬信任馬克龍對自己的愛,信任這個反傳統的愛扛得過時間,擊得退世俗的異樣眼光,這就是一場心甘情願的冒險;而且,一旦決定了,便不再畏首畏尾,也願賭服輸。親密關係的親密度,與彼此的信任度密切相關。

肢體親密能力:為什麼馬克龍碧姬看著十分恩愛,因為他們不論人前人後,都有很多親密肢體接觸,比如牽手、擁抱、親吻。當然,公開擁抱與親吻與社會文化有關。

一對彼此經常有“小動作”的愛人,在其它同等條件下,更容易獲得良好的親密關係。在使用語言表達愛意上,男女也許有較大差異,但肢體親密卻可以超越語言。很難想像一個男人或者女人,連彼此擁抱都不願意,卻聲稱很愛對方。

肢體親密,當然也包括性愛。

碧姬接受採訪時曾被問:“為何馬克龍如此長於政治?”

碧姬答:“他擅長所有的事情,迄今為止,我還沒發現他哪方面不擅長。於是媒體將這個回答引申出另一層含義:馬克龍在性愛方面,也能力卓著。”

無疑,男女之間最本質、最無間的親密關係就是性愛。在碧姬與馬克龍的親密關係裡,一個很有示範意義的地方在哪裡呢?60+的女人,一樣可以享受優質的性愛。美好的性愛也不必然發生在年輕的肉體之間。

不必回避老年性愛,這是正當需求,也可以很美好。誰說絕經期後女人就不再有性欲?或者老年人就“不配”再有性愛?都是荒謬之詞。

事實上,皮膚還是人體最大的性器官呢。情緒與情感的催化,對性欲的喚起更有效。

所以,看看碧姬綻放的生命裡,願我們即便是到80+,也仍有與愛人肢體親密接觸的意識與能力,有生命的原始衝動與渴望,有對生活的激情。

這些,是我更願意從馬克龍與碧姬的“八卦”裡,習得的正能量。

你總是能被高度關注、認可、鼓勵,你也會不自覺地將此人引為知己知音,甚至,引為伯樂吧?

正如碧姬後來接受採訪時所言,“我瞭解年輕人,他們需要很多的關注。”日劇《晝顏》裡,男教師北野之所以會愛上沙河,後者對他的仰望、欣賞,正是愛情發生的原動力之一。當然,他們之間的欣賞基本算單向的。

彼此間深刻的欣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三觀與格局的一致,知識結構的匹配,思想能力的不分伯仲,精神趣味的投契。這樣的彼此欣賞,最容易產生出大多數中國夫妻間普遍缺乏的重要連結——敬意。因為欣賞懂得,所以心存敬意,也更易抵達深厚的信任與默契。

在馬克龍于前任總統霍朗德政府班底中位居部長期間,他多次讓碧姬參加他的會議——她是他最信任的顧問。這種信任,不僅由親密關係與高度一致的利益所帶來,更是對碧姬參政能力的認可與信任。

彼此欣賞、懂得,是任何優質親密關係的前提。常言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放在朋友間,是友情;在愛侶間,便是親密愛人。

優質親密關係第2條:同步成長、互相支持的靈魂伴侶

17歲的少年與41歲的少婦相愛,最怕的是什麼?

一個處於迅速上升期,成長期,而另一個卻處於衰退期,兩人漸行漸遠。這裡,最大的阻礙,甚至主要不在於身體機能的差距,更在於智性成長、職場閱歷發展的失衡。

可這一對,卻奇跡般地經受住了考驗。

馬克龍上了大學之後,仍幾乎與碧姬日日通話,並且一講就是幾個鐘頭。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中學教師碧姬的知識結構、思維能力,一直能跟得上馬克龍的成長,甚至始終能給他引導。並不是每一個你崇拜的中學老師,還能讓你一直崇拜到大學、甚至大學畢業的。

我想,碧姬與馬克龍之間,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模式。作為學生的馬克龍是作為老師的碧姬創造的最好作品,他本身就是她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部分,她也在教他的過程中成長與豐滿了自己。

就像他在參選時說的,“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

最高境界的合夥人是哪一種?生命合夥人。彼此參與、而不僅僅是見證了彼此的成長。

在這對伴侶的同步成長中,我更想提出的一點是,這種同步成長,不僅僅基於彼此具備同步成長的資質與天分,也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同步成長意味著深度的交流和參與,而交流與參與,就是給彼此以深度介入對方生命的機會和空間。

馬克龍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始終是那個熱情的、積極的干預者,他花在碧姬身上的那些時間與電話費,是二人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筆投資。而在這個男性中心的社會裡,太少男性會像馬克龍這樣,認為伴侶具備和自己平等對話的能力。

但就算學科與知識背景,工作性質的差異的確會製造理解障礙,可終究,大道相通,三觀與方法論,其實是通的。

比如,碧姬可能未必很具體地懂政治經濟,但是,她能支持馬克龍控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曾經的殖民行為,稱其為“反人性的罪行”——儘管這一度降低了馬克龍的支持率,但他們一致的三觀,讓他們能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去看待政治、全球化與經濟的問題。

所以,我們也就不會驚訝于馬克龍的親歐態度,對移民尤其是難民持開放的政策。這些政策背後,是一脈相承的三觀。他與碧姬的心胸與格局,要比左派和右派,都更大。

是的,我要說,他與碧姬。

根據馬克龍身邊人說,碧姬是他最信任的顧問,他高度重視她的意見。

見過哪位元總統、或者哪位居高位者,會像馬克龍這樣,高調宣言嗎?

“如果我被選舉,不,如果我們被選舉,她一定會站在我的旁邊,而不是身後,她一定會有一個位置。”

這不僅僅是愛的告白,也是一種“男女平權”的宣言。

而她呢,2015年放棄自己的教職,全力輔佐馬克龍。

她是他最貼身的秘書和顧問,看與他有關的一切新聞,然後選出重點和他溝通,她至今親自指點馬克龍的演講技巧……她將自己與馬克龍捆綁為一體,將馬克龍的政治實踐視為自己價值實現的一部分,而這也是對馬克龍的高度信任。

我們在馬克龍的政見裡,可以聽到未曾喊出的她的聲音。

那已經是他們共同的事業與志向。

馬克龍2015年宣佈退出社會黨,2016年4月,他在兩人的出生地亞眠成立前進黨,低調的集會上,她坐在前排做筆記。

她和他,都屬於政客屬性極弱、知識精英屬性更強的人。馬克龍在這次大選前,就從沒有過選舉經驗。

看看前進黨當時做的民調問題:你覺得法國現在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這個問題是能很見動機與高下的。

政客的動機是獲選,是首先保障所屬黨派和階層的利益最大化,而為了贏得選舉,他們更關心選民的訴求,提出符合最廣大選民訴求的競選主張,為此,他們通常的民調核心問題會是:你的訴求是什麼?換句話說,你或者你所代表的階層,想要什麼利益?

而馬克龍領導的前進党,設問的主體卻是“法國”,這是一種不同的心理暗示與問題引導方向,每個選民,你首先要站得高於一己利益之上,去在更廣闊的格局裡看法國的問題。

這是馬克龍和碧姬這種知識份子認知世界、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與自覺。這與政客、或者川普那樣的商人從政,是截然不同的路數。

碧姬說馬克龍:“他本質上是個哲學家,只是恰巧做了投行家與政客。” 他們果然是對彼此懂得,惺惺相惜,並能互相支持的靈魂伴侶。

由霍朗德一手提拔的馬克龍,在退出社會黨時,外界都認為他簡直自毀前程,因為他本已是執政大黨社會黨裡的重點培養對象,是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放棄這樣的光明前程不要,自組一個前進黨,何時才能擠進法國政壇的權力中心?

可理想主義者的境界、勇氣與執行力,從來都不是現實主義者可以想像的。既然不再認同社會黨的政見,為了一個政治前程而留在那裡,這是政治投機主義者的做法。馬克龍和碧姬的選擇,再度體現出知識份子的自省與誠實——堅守信仰和內心。

這樣的故事,永遠不可能發生在克林頓夫婦與川普夫婦身上。這樣的同步成長、心有靈犀、互相支持,是對彼此的成全。

優質親密關係第3條:一致的情愛婚姻觀

在看到那麼多文章試圖挖掘為何馬克龍會愛上並迎娶碧姬,碧姬到底何方神聖,有何高明“馭夫術”後,不免一聲歎息。

固然,這個社會裡,普遍的婚戀觀,仍是郎財女貌的配對,是身價、家世、學歷、相貌、年齡等各種條件的“門當戶對”,但也到底有別樣的婚戀觀。

十年前,一個有三個子女、七個孫子女的53歲的女人,與29歲未婚男子的聯姻,並不必然非得分析出常規解釋下的合理性:比如,她其實家世驚人、非常時尚會打扮、充滿自信與魅力。

這小看這段感情與關係了。

前文說過,所謂女方的“豪華”家世,純屬未經核查與分析的“妄言”——一個傳了五代的巧克力、馬卡龍甜品連鎖企業,一年四百萬歐元左右的營業額(還不是淨利潤),總股本19萬,facebook官方主頁上一萬四千多個贊,平均一篇帖子三四千的點贊,這能算多驚人的“產業”與“富豪”呢,至於“壟斷了整個法國的甜品業”?

傳言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股東就更啞然失笑了,宋鴻兵的《貨幣戰爭》看多了吧。

真相是,Jean Trogneux這個家族企業由碧姬的侄子Jean-Alexandre在打理,碧姬本人一直在做中學教師,他們家只是典型的城市中產,算不上什麼豪門大家族。

而馬克龍在競選中也一再聲稱自己是工人階級與中產階級的代表,而不是金融家或大資本家的代表。如果他果真虛偽如陰謀論者所言,他的競選對手首先就得扒個底朝天,如何輪到陰謀論者們在這裡扮演福爾摩斯?

因此,讀到有文章說馬克龍娶碧姬是看中了對方的家底,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謀取活動資金,不禁啞然失笑。

至於說碧姬的相貌、氣質、時尚感,這見仁見智,按我看,碧姬不算美女,氣質恐怕也不能算多出眾,但如果馬克龍真的很看重這點,那麼,法國有的是比碧姬更年輕貌美、有氣質、會打扮的女人。

作家廖一梅有一個金句——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瞭解。

在這樁婚姻裡,我看到的不是那種基於現實功利效用的選擇,而是一對靈魂伴侶對彼此的皈依。

馬克龍在首輪選舉獲勝時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請注意,他說的可不是,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站在這裡的我。後者讚揚的是對方對自己在現世中的事業成就所作出的貢獻,而前者,肯定的是對方對“我”這個主體所帶來的影響。在馬克龍心裡,“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可能比“我”是法國新總統來得更先一步。

選擇怎樣一個人做自己的生命合夥人,馬克龍與後來的碧姬顯然都有點超現實主義。

傳統的婚戀觀,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即便是碧姬,她的第一段婚姻選擇,也是在20歲那年嫁給了當地的一個銀行家,並早早生育了三個孩子。她的觀念顛覆,是在遇到馬克龍之後。可見,人是可塑造的。

當然,你得有推翻和打碎自己、重塑生活的勇氣與執行力。尤其,這阻力還非常大,馬克龍的父母為了終止這段師生戀,將馬克龍送去巴黎就學。碧姬的父母也十分反對這段婚姻。

沒有內心的篤定並付諸實施,也就沒有如今這段佳話。

沒有付諸於行動的“知”,也並不是真正的“知”。

當然,我們不必拿一個標準去解讀天下所有的婚姻。對的人,在一起,就是好的選擇。克林頓就很適合希拉蕊,馬克龍配碧姬,也正合適。

但各自打著算盤和小九九的關係,卻不能算真正優質的親密關係。

優質親密關係第4條:較高的親密能力

親密關係所能抵達的親密程度,與男女雙方的親密能力有關。馬克龍與碧姬之間的優質親密關係,顯然來自於雙方都有較高的親密能力。

比如——

溝通能力:親密關係需要坦誠開放、有一定頻度的深入溝通。前面說過,馬克龍在上大學時,就與碧姬一直煲電話粥。隨著兩人事業的捆綁,溝通更成為日常必修。

沒有深度溝通的情侶,不可能有深度的彼此理解,也不可能走向彼此靈魂深處。愛人間的對話,如果只局限於今天午餐吃什麼,孩子上學今天誰去送,今天你回來順便帶點雞蛋,這樣的關係是膚淺而脆弱的。

信任能力:能夠信任他人是種能力,本質上,對他人的信任,就是一種冒險。如果經過思量、決定進入一場冒險,就得有能把自己交得出去的貫徹執行力。

碧姬信任馬克龍對自己的愛,信任這個反傳統的愛扛得過時間,擊得退世俗的異樣眼光,這就是一場心甘情願的冒險;而且,一旦決定了,便不再畏首畏尾,也願賭服輸。親密關係的親密度,與彼此的信任度密切相關。

肢體親密能力:為什麼馬克龍碧姬看著十分恩愛,因為他們不論人前人後,都有很多親密肢體接觸,比如牽手、擁抱、親吻。當然,公開擁抱與親吻與社會文化有關。

一對彼此經常有“小動作”的愛人,在其它同等條件下,更容易獲得良好的親密關係。在使用語言表達愛意上,男女也許有較大差異,但肢體親密卻可以超越語言。很難想像一個男人或者女人,連彼此擁抱都不願意,卻聲稱很愛對方。

肢體親密,當然也包括性愛。

碧姬接受採訪時曾被問:“為何馬克龍如此長於政治?”

碧姬答:“他擅長所有的事情,迄今為止,我還沒發現他哪方面不擅長。於是媒體將這個回答引申出另一層含義:馬克龍在性愛方面,也能力卓著。”

無疑,男女之間最本質、最無間的親密關係就是性愛。在碧姬與馬克龍的親密關係裡,一個很有示範意義的地方在哪裡呢?60+的女人,一樣可以享受優質的性愛。美好的性愛也不必然發生在年輕的肉體之間。

不必回避老年性愛,這是正當需求,也可以很美好。誰說絕經期後女人就不再有性欲?或者老年人就“不配”再有性愛?都是荒謬之詞。

事實上,皮膚還是人體最大的性器官呢。情緒與情感的催化,對性欲的喚起更有效。

所以,看看碧姬綻放的生命裡,願我們即便是到80+,也仍有與愛人肢體親密接觸的意識與能力,有生命的原始衝動與渴望,有對生活的激情。

這些,是我更願意從馬克龍與碧姬的“八卦”裡,習得的正能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