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爭做“四個轉變”實踐者:一個合作社的供給側改革

初春時節, 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的仁達合作社一派忙碌景象, 溫室大棚裡充滿收穫的喜悅。 記者黃瑾辰攝

青羚網訊11座溫室大棚, 規模雖不大, 但在仁達合作社理事長李國善和社員們的眼裡, 卻種著他們的希望。 仁達合作社位於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的紅柳村, 成立已有5個年頭。 這幾年, 為了求發展, 仁達合作社沒少“折騰”。

論資金, 合作社實力並不算雄厚, 起步資金只有大夥湊的200萬元,

最大的資本, 就是200公頃土地。 想致富, 就得在土地上做文章。 當時, 正是枸杞市場行情最好的時候, 格爾木市的大部分村社都種了。 大夥一合計, 也種了13.3公頃。 第二年, 市場行情依舊不錯, 大家又繼續擴大, 一直擴大到66.6公頃。 然而, 市場就是市場, 沒有永遠吃香的產品。 2015年開始, 枸杞價格回落, 利潤大不如前。 格爾木市的許多枸杞種植合作社, 都感到了壓力。

這種行情與壓力, 其實已在理事長李國善的預料之中。

“不能一直跟風, 在最好的時候, 就要考慮下一步”, 抱著這個想法, 李國善一直在尋找新的增長點。 也正是有了這種意識, 仁達合作社沒有再盲目擴大枸杞種植, 而是兩條腿走路, 開始了新的嘗試。

溫室大棚種蔬果,

就是他們的嘗試之一。 雖然本地已經有了幾個種植蔬果的大型基地, 但李國善經過市場調查, 認為依然有空間。

2015年, 合作社修建了7棟溫室大棚, 農牧部門每棟補貼70%, 為合作社節省了不少資金。 2016年, 溫室大棚增加到了11棟。

“雖然大家都種蔬果, 但我們可以搞差異化發展。 而且, 政府對蔬果種植也是很支持的。 ”李國善說。

為了找到市場的“空位”, 李國善常去找賣種子的經銷商聊天。 如果經銷商告訴他:“這一陣種黃瓜的人多, 你也種點黃瓜吧。 ”他就知道了, 黃瓜最近比較火, 可以先避開。

沙蔥, 就是這家合作社的“獨家”產品之一。 過去, 格爾木的沙蔥只有野生的, 有些市民會開車去野外摘回家吃。 看准這個需求, 李國善和村裡的“第一書記”杜發星外出學習考察了多次,

從外地把沙蔥的種植技術拿了回來, 在大棚裡實現了當地語系化種植。

光種出來, 只成功了一半, 賣出去才是關鍵。 合作社種植的沙蔥也好、新品種白菜也好, 部分市民還不認識, 需要時間推廣。

為了把新產品推向市場, 合作社和格爾木市的幾大超市達成了協定, 每天送的菜如果賣不完, 可以退回合作社, 讓超市沒有壓力。

經過一段時間, 新鮮綠色、品種獨特的“仁達”蔬菜得到了市民的認可, 銷量越來越穩定, 退回來的越來越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合作社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現在合作社正在向訂單農業發展, 市場需要什麼, 我們就種什麼。 ”李國善說。 如今, 溫室大棚每棟的收入達到了5萬元,

而且十分穩定。

此外, 合作社的大棚裡還養了雞。

這些雞數量不多, 是李國善從老家帶回來的, 想先養一養試試。 天氣好, 就放在室外, 天冷了, 就養在大棚裡。 如果長得好, 今後還可以利用菜葉發展養殖, 形成良性迴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枸杞價格持續下跌, 紅枸杞每斤只有10元左右, 相當於過去的三分之一, 但得益於主動調整結構, 緊跟市場潛在需求, 合作社經營遊刃有餘,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 除了擴大溫室大棚規模之外, 今年合作社種植的紫皮大蒜、食用玫瑰等產品, 也將開始發力, 形成多樣化的種植結構, 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將越來越強。

“大家都覺得我們合作社的這條路是走對了, 跟著市場變, 靈活一點, 不盲目跟風。 再過十年,合作社不知道會有多好。”合作社社員馬主麻說。

再過十年,合作社不知道會有多好。”合作社社員馬主麻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