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貴州的旅遊實力比雲南更強?資料竟然如此!

撰文|西部君(本文轉自“西部城事”, 不代表“杠杆遊戲”立場, 已獲授權, 歡迎關注)

五一假期結束, 小長假期間的旅遊收入狀況, 又成了各省乃至國家相關部門一個重要的例行盤點。 據國家旅遊局資料中心綜合測算, "五一"假期全國共接待遊客1.34億人次, 同比增長14.4%;實現旅遊總收入791億元, 同比增長16.2%。

說到旅遊, 西部地區絕對是一塊不可忽視的版圖。 西部幅員遼闊, 既有豐富的自然地理景貌, 雪山、大漠、草原……應有盡有, 也有頗具特色的民俗風景文化。 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 旅遊產業亦是重要發力點。 那麼, 西部各省市中,

旅遊市場表現到底哪家更突出?

先看一組

2016西部各省市旅遊產業基本資料

1

你沒看錯, 雲南旅遊長期被貴州壓制

12個省市中, 剛好一半的省市, 年遊客總數過億。 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四省的旅遊總收入邁上3000億大關。 作為西部經濟體量最大、人口最多,

5A景區與5星級酒店也最多的省份, 四川無論是總遊客數還是總旅遊收入, 都佔據榜首, 應該不讓人意外。

但排名第二的是貴州, 估計超出不少人預料。 不像四川擁有成都、九寨溝這樣的知名旅遊城市和標誌性景點, 貴州的景區辨識度和5A景區數量都不占優, 能收穫這樣的旅遊成績, 確實讓人驚歎。

貴州發展旅遊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 優勢體現在生態保護好, 特色的氣候和地理景觀, 是稀缺資源, 也是主要賣點;劣勢在於, 經濟發展水準靠後, 旅遊市場起步晚、推介力度、市場觀念和基礎設施與投資都顯不足。

高居西部第二的遊客總數和旅遊收入證明, 這些年貴州提出的發展山地旅遊大省的戰略目標, 以及相應的一些市場包裝,

如去年G20峰會期間, 貴州就對浙江遊客免門票, 已初見成效。

入境遊客數量上, 雲南高居第一, 說明其旅遊品牌的國外知名度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更強。 當然, 西部君認為, 這與雲南處於邊境地帶, 與3個國家接壤, 有很近的國際市場, 也有一定的關聯。 不過近年來, 雲南旅遊業所遭受的爭議, 以及暴露出來的市場環境問題, 確實不容忽視。 但這些並非是西部君想分析的重點。

在西部, 要說旅遊市場競爭最激烈的, 恐怕非雲南與貴州莫屬。 同處雲貴高原, 連旅遊口號都暗自較勁:你說自己是“多彩雲南”, 那麼我乾脆就來個“七彩貴州”。

前文西部君說了, 貴州在景區辨識度、5A景區數量、旅遊基礎等方面都不具備相對優勢, 而雲南的旅遊品牌,

昆明、大理、麗江、西雙版納……沒去過的估計都能隨口說上幾個。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看似毫無懸念的競爭中, 貴州卻在旅遊收入與遊客人數上, 多年來保持對雲南的壓制。 這足夠讓人大跌眼鏡吧?

綜合分析, 其實並非不能解釋。

首先, 對這個結果太感意外, 那只能說, 雲南的旅遊市場推廣太成功了, 成功到可以讓人忽視貴州的存在。

其次, 雲南旅遊雖具有國際市場優勢, 但在國內市場, 優勢未必有那麼大。 從以上地圖中, 貴州與雲南的地理區位差異, 或就可看出端倪。

貴州被廣西、湖南、重慶、四川、雲南所包圍, 區域內特超大城市就有重慶、成都、長沙三個。 雲南周邊雖也盤踞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 但其中真正的特超大城市市場, 只有成都一個, 何況成都離貴陽更近。 至於3個鄰國, 也因屬欠發達國家, 市場的烘托效應, 並不太突出。

資料顯示, 四川目前是貴州最大的外省客源地, 其次則是廣東。 隨著高鐵的開通, 廣州到貴陽只需要4小時, 到昆明則需要6小時——千萬別小看這兩個小時的差別, 4小時可能是多數人對於高鐵出行最佳的心理承受時間上限。

此外,景區的協同性,貴州也占優。貴陽距離遵義、黃果樹瀑布等省內幾大主要旅遊目的地,都只有2小時左右的車程。昆明到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則要4到6小時。

2

人均旅遊消費,內蒙古是重慶的5倍

遊客的人均消費上,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廣西、青海、寧夏七地大多維持在800至1200元的區間,與全國的平均旅遊消費持平。

但有幾個突出個例值得關注。

人均消費最高的,是內蒙古,最低的是重慶。西部君根據旅遊總收入和總人數的測算,前者人均消費高達2770元,後者則只有587.7元。兩者相差差不多是4倍。

究其原因,西部君認為,內蒙古遠離主要消費市場和旅遊目的地,加上大草原、幅員遼闊,旅行交通費用相對更高,遊客停留的時間也較長,應是高消費的主要原因。

重慶則恰好相反,地域面積小,離四川、雲貴等旅遊市場近,過夜遊客少,遊玩時間短,消費自然難以高上去。另外,當地媒體曾經報導,重慶散落著3000多個鄉村旅遊點,2012年接待遊客超過8000萬人次,但人均消費僅100多元,大多數遊客只是逛一逛、吃頓飯就走,很少人過夜。看來,鄉村旅遊發達,但對應的消費不高,確實是重慶旅遊市場的一大軟肋。

不過,令西部君困惑的是,內蒙古當地媒體曾報導,2016年區外遊客在內蒙古平均停留天數為3.33天,人均花費卻只有888.33元,吃住行等基本消費比重超過60%。這一888元的人均花費,到底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何會與公開資料差別如此之大?

其它,像西藏、新疆等地的人均旅遊花費也相對靠前。這與內蒙古其實有著相似之處,比如這些地區幾乎都是全域旅遊,地域遼闊,遊客遊玩時間長。

某旅遊網的統計也印證了這一點:從人均旅遊消費看,2016年位居前10的國內目的地和線路為:拉薩、烏魯木齊、蘭州、哈爾濱、長春、甘肅絲路、騰沖、芒市、長白山、三亞。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等地,距離遠、出行時間長,總體消費高。

3

中心城市對旅遊帶動作用突出

上述年遊客總數超過4億人次的地區中,除貴州、雲南以外,四川、重慶、陝西,都與區域內有特大城市有直接關係。

比如,2015年,成都的旅遊總收入與遊客總數,都分別佔據四川省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入境遊客數量更是占到全省的84% ,外匯收入占比也高達73.8%。

2016年,西安的遊客數量與旅遊收入也分別佔據陝西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強。

無論是成都還是西安,其遊客總數也都超過了一億人次,已經大大高出多個省份的規模。由此足見區域內大都市,對於旅遊市場不可或缺的帶動作用。

像成都、西安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對旅遊市場的拉動效應,不僅體現在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能夠帶動區域內旅遊市場的協同發展,更表現在強大的人口基數與消費能力,也為周邊旅遊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優質客源。

小結:正如經濟發展水準不一,各省市的旅遊經濟也同樣有著明顯差距。一個地區的旅遊實力,除了少數例外,基本也都與其總人口和經濟總量呈現出正相關。這打破了人們一般印象中,旅遊市場與經濟基礎關聯不強的偏見。

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環境,是一回事,要變身為成熟的旅遊市場,又是另外一回事。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推廣、包裝,品牌打造,旅遊資源的組合等,都有賴於必要的經濟發展基礎和投入。還有,“好鄰居”很重要。

相較於中東部,西部發展旅遊資源的優勢在於,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文化。但劣勢是,遠離成熟的消費區域,市場距離遠,景區間協同性組合較差。基礎配套與交通設施落後,也是共同的軟肋。

貴州旅遊市場起步晚,讓其保存了相對較多較好的原生態景區,反倒成了後發優勢。這一崛起路徑說明,優質的生態環境在未來旅遊市場中,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4小時可能是多數人對於高鐵出行最佳的心理承受時間上限。

此外,景區的協同性,貴州也占優。貴陽距離遵義、黃果樹瀑布等省內幾大主要旅遊目的地,都只有2小時左右的車程。昆明到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則要4到6小時。

2

人均旅遊消費,內蒙古是重慶的5倍

遊客的人均消費上,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廣西、青海、寧夏七地大多維持在800至1200元的區間,與全國的平均旅遊消費持平。

但有幾個突出個例值得關注。

人均消費最高的,是內蒙古,最低的是重慶。西部君根據旅遊總收入和總人數的測算,前者人均消費高達2770元,後者則只有587.7元。兩者相差差不多是4倍。

究其原因,西部君認為,內蒙古遠離主要消費市場和旅遊目的地,加上大草原、幅員遼闊,旅行交通費用相對更高,遊客停留的時間也較長,應是高消費的主要原因。

重慶則恰好相反,地域面積小,離四川、雲貴等旅遊市場近,過夜遊客少,遊玩時間短,消費自然難以高上去。另外,當地媒體曾經報導,重慶散落著3000多個鄉村旅遊點,2012年接待遊客超過8000萬人次,但人均消費僅100多元,大多數遊客只是逛一逛、吃頓飯就走,很少人過夜。看來,鄉村旅遊發達,但對應的消費不高,確實是重慶旅遊市場的一大軟肋。

不過,令西部君困惑的是,內蒙古當地媒體曾報導,2016年區外遊客在內蒙古平均停留天數為3.33天,人均花費卻只有888.33元,吃住行等基本消費比重超過60%。這一888元的人均花費,到底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何會與公開資料差別如此之大?

其它,像西藏、新疆等地的人均旅遊花費也相對靠前。這與內蒙古其實有著相似之處,比如這些地區幾乎都是全域旅遊,地域遼闊,遊客遊玩時間長。

某旅遊網的統計也印證了這一點:從人均旅遊消費看,2016年位居前10的國內目的地和線路為:拉薩、烏魯木齊、蘭州、哈爾濱、長春、甘肅絲路、騰沖、芒市、長白山、三亞。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等地,距離遠、出行時間長,總體消費高。

3

中心城市對旅遊帶動作用突出

上述年遊客總數超過4億人次的地區中,除貴州、雲南以外,四川、重慶、陝西,都與區域內有特大城市有直接關係。

比如,2015年,成都的旅遊總收入與遊客總數,都分別佔據四川省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入境遊客數量更是占到全省的84% ,外匯收入占比也高達73.8%。

2016年,西安的遊客數量與旅遊收入也分別佔據陝西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強。

無論是成都還是西安,其遊客總數也都超過了一億人次,已經大大高出多個省份的規模。由此足見區域內大都市,對於旅遊市場不可或缺的帶動作用。

像成都、西安這樣的區域中心城市,對旅遊市場的拉動效應,不僅體現在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能夠帶動區域內旅遊市場的協同發展,更表現在強大的人口基數與消費能力,也為周邊旅遊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優質客源。

小結:正如經濟發展水準不一,各省市的旅遊經濟也同樣有著明顯差距。一個地區的旅遊實力,除了少數例外,基本也都與其總人口和經濟總量呈現出正相關。這打破了人們一般印象中,旅遊市場與經濟基礎關聯不強的偏見。

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環境,是一回事,要變身為成熟的旅遊市場,又是另外一回事。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推廣、包裝,品牌打造,旅遊資源的組合等,都有賴於必要的經濟發展基礎和投入。還有,“好鄰居”很重要。

相較於中東部,西部發展旅遊資源的優勢在於,有豐富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文化。但劣勢是,遠離成熟的消費區域,市場距離遠,景區間協同性組合較差。基礎配套與交通設施落後,也是共同的軟肋。

貴州旅遊市場起步晚,讓其保存了相對較多較好的原生態景區,反倒成了後發優勢。這一崛起路徑說明,優質的生態環境在未來旅遊市場中,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