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民也能被淘汰?未來十年農民要轉型,這六類人成為農村新生力量

從古到今, 農民一直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 但農民的收入水準始終處於社會低層。 農民成了貧窮、沒文化的代名詞。 不過, 未來十年農民將摘掉這一帽子。

今年兩會上, 國家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上了新的日程, 讓新型職業農民引領中國農業發展是大趨勢。

什麼是新型職業農民?

所謂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 並能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 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能力, 以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為主的新型農民。

職業農民到2020年要超過2000萬

為了全面實現全民小康的目標, 農業部出臺了“十三五”期間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 到了2020年職業農民的數量要超過2000萬, 通過職業培訓將一批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 構建成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職業農民

1、返鄉創業人員

返鄉創業人員在城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又有一定的農業基礎, 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很容易成功。

2、農村年輕勞動力

年輕的農民接受新鮮事物快, 務農經驗豐富, 通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 完全可以在農業領域脫穎而出。

3、新型農業主體負責人

家庭農場、合作社、新型農業主體負責人及管理人員,

有較強的帶頭意識, 團隊組織能力強, 可適度發展規模農業, 成為農業生產的領軍人物。

4、農業技術型人才

現代化農業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革新, 農民再就業培訓、農業技術人員下鄉服務現代化農業生產, 這樣的人才必不可缺。

5、農村電子商務人員

國家近兩年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投入。 未來從事農村淘寶、快遞物流、農產品電商平臺的人員, 將成為農產品銷售領域的主導者。

6、農業職業經濟人

農產品銷售管道的多樣化, 滋生了廣大農村職業經濟人發展。 職業經濟人懂得利用互聯網從事農產品交易, 相比傳統經濟人有了明顯優勢。

有資料顯示, 在一些發達農業國家, 農業產出與投入的務農人工成本成反比, 務農人員越少、職業化程度越高其農業生產成本更低、農業生產效率更強、農業產出回報比更高。 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已經初具規模, 未來生產能力低下的農民不轉型求變, 很難在農業生產中獲得豐厚收入, 說不定哪天真有可能被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主體淘汰出局。

(本文完)本文為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