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趙勇:未來的教育範式,也將進入“革命”時期|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編者按

教育本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 人類社會進入了變革的時期,

所以教育也應進入“革命”時期。

不久前, 美國堪薩斯大學趙勇教授應邀在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未來教育專家講壇”上發表演講。 他指出, 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應當更有創造力和創業精神, 這有待于教育範式的改變。

原文:《教育范式也應進入“革命”時期》

作者: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 趙勇

改變教育:發揮人的獨特性和價值

人和機器最大的不同便是人的獨特性、獨立性。 傳統教育需要整齊的分佈, 給孩子取長補短。 實際上這種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是機器, 如果真能夠預測什麼是孩子成功的標準, 知道什麼能讓所有人成功, 那麼就可以培養出機器。 但是, 人與機器不一樣, 因此, 我們需要改變教育,

讓每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今後, 人越獨特, 越不可複製, 就越有價值。

獨特性的價值在哪裡呢?如果說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 那麼, 這扇窗是怎麼開的?這就在於技術的演變。 現在技術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和進步。

技術越發達, 人類的生產力就會進一步提高, 就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勞作。 正如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之後, 人們逐漸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 其基本概念是正確的。 農耕社會和早期工業社會主要是滿足生存的需求, 之後滿足更高的需求, 例如情感、自我意識、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 而這些需求所消費的產品是不一樣的。 我稱之為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最大的特點是個性化。 個性化的需求就需要個性化的產品。 如果能夠做出個性化的產品, 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就能產生很大的改變。 總之, 現在社會發達, 人們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改變。 因此, 孩子也要個性化, 能夠有創造力。 後天的教育給每個人營造了獨特的機會,
每個人都可以變得獨特。 而傳統教育往往不容許獨特, 家長也不讓獨特。

思想的轉變:從就業到創業

孩子獨特了, 新的社會景觀就會出現。 而這需要轉變人們的思想, 即從就業到創業的轉變。 現在的技術給我們帶來很多自我創造工作的機會, 而傳統教育往往讓孩子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其實在美國, 大約50%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真正願意創業的不到5%。 對於很多人來說, 缺乏這樣一種理念和想法:你學這麼多, 全世界有多少創業機會, 你為什麼就不想為別人創造機會, 總是在想誰給你創造機會?

所謂找工作, 就是從就業到創業的改變。 這樣就不可能找不到工作, 當然必須要用自己獨特的知識和獨特的能力去為別人創造價值, 這就是創業。 當然, 這也會有很大的風險, 要為別人創造價值, 自己就必須獨特, 如果不獨特很快就會被取代。 我特別支持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許多大學生創業失敗了, 就是因為沒有創新性。 這些創業者都是走簡單模仿的道路, 沒有逼著自己去創新。因此,有了創業還必須有創新,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就創新精神而言,人們往往認為是需要培養的。這是傳統教育的思路,即凡事都得教,教你去創新。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認為,創造力是天生的,每個人其實都有創造力,創造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但很多教育是在減少甚至扼殺創造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創造力的效率很低,創造力就是瞎想。有研究表明,在美國,98%的5歲孩子創造力可以達到天才級的水準。孩子從4年級開始是創造力下滑的階段。為什麼呢?因為變成“好學生”了,按時交作業,作業很工整,上課不講話,聽老師的話。對學生作出很多要求,往往並不鼓勵有創造力。

重新假設:“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實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如果要找不同之處的話,那麼,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孩子“教”得少,甚至從小不“教”,而中國孩子“教”得越多就越不好奇。研究表明,10歲的時候只有32%的人維持創新的能力,15歲有10%的人維持創新的能力。現在很多中國家長羡慕美國教育,覺得美國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其實並非如此,美國在培養創造力方面教得不比中國好,只是沒有遏制而已。這裡我要再次強調的是,不要認為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其實創造力是他們天生具有的能力。

前面講的獨特性、創業精神、創新能力,要怎麼培養呢?傳統的教育範式就是就業教育,先預測今後生活和工作需要什麼能力,而且假定所有人都需要這種能力,假定所有人都學會了這種能力,假定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這種東西。簡單地說就是描述今後需要具備的能力,每個人學習同樣的東西,一起往前走。這種教育範式是上一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

現在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教育了,而是需要重新假設: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說要教什麼,而是要幫助孩子發展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意味著不是假定孩子缺什麼,而是看孩子有什麼。這樣,我們就把教育看作是創造機會的機會。所謂的課程和學習應該跟著學生走,而不應該跟著別人描繪的東西走。這一點事實上是許多人很難接受的,因為傳統教育假定人必須具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按照當前的資訊技術,所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大多能夠通過各種管道學到。只要學生有興趣做一件事情,想學的東西都能學到。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充分發揮,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

教育環境的三個維度

在傳統教育中,感興趣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我在《就業?創業?》一書中曾講到兩個問題。一是今後學什麼的問題,要靠學生驅動,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個性化;二是學生的自主權,在想學什麼、誰來教等方面,學生有沒有發言權。在墨爾本,有一所中學成為教育創新典範。這所學校換了一位新校長,新校長接管學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學生:“你們想學什麼,你們想在學校裡幹什麼。”很多學生說想玩遊戲、養動物,校長說這沒問題。他們就開始做這個事,開遊戲課,買動物,建動物館,讓孩子們玩這些。在這個學校裡,只要學生提出的要求不干擾別人,學校都答應。學生有自己的追求,而且自己管理自己。這個學校已經從最初的兩百多人發展到現在的近千人。

教育環境有三個維度。第一,社會維度,指的是社會環境規則。現在孩子在規則制定上究竟有沒有發言權?有多少發言權?英國的夏山學校,學生可以制定規則,每週開會討論法規。他們既是立法人,也是執法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規則沒有發言權,只是被動遵守的話,他第一件事想幹什麼?那就是破壞規則。很多學校的學生就是如此。美國很多高中的畢業典禮都是老師在籌備,學生就想辦法破壞它。後來我建議學生自己組織畢業典禮,結果學生們還怕老師破壞他們的籌備。第二,智力環境,包括教師、課程等在內的學習資源。學生對選什麼樣的老師,開什麼樣的課程,買什麼樣的圖書有沒有發言權?有的學校每年期末有一個“金點子計畫”,學生可以提很多的建議,經過學生投票通過之後,學校必須執行。比如,學生要求上哪門課,經過學生投票同意後學校就得開課。第三,物理環境,比如學校的花園、電腦等。從教育資訊技術研究的角度,我特別反對“一刀切”,比如一對一電腦、一對一Ipad等。這些需要一對一嗎?一對一未必有好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學校生態方面,有沒有學生可以自己改造的地方,能不能從大資料得出個人可操控的結果。畢竟現在資訊技術最大的功能,就是個人可以自己操控,定制自己的環境。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範式中,第一,學生要有聲音,能夠作主;第二,學生要有選擇性。美國早期的教育有一點值得重視,即學生有很多淺嘗輒止的東西,潛在機會很多。未來的教育有很多的資源,不應局限於課堂。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積累,可以開闊眼界。

教育範式的演變

教育的演變對於教師而言,一定要從單純的“教”轉變為支持學生個性化。否則教師將面臨失業問題,因為僅僅傳授知識將面臨與機器的競爭。評判教師的兩大傳統標準,一是掌握了多少知識,現在資訊網路如此發達,教師的知識量比不過它。二是教,即傳授知識,現在優質的網路資源十分豐富,學生隨時可以看到微課等。在掌握知識和傳授知識這兩方面,機器基本上可以替代人。這時,教師要轉變,轉為職業諮詢師、專案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的角色。這實際上是教學法的轉變。很多時候是教師教得太多、太急,學生學得太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退後,讓學生主動。為此,我提出以作品為導向的教育,它有三個基本要求:

第一,學生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完成一個作品。作品可以是一首詩歌、一個產品、一項服務等,但它必須是真實的,學生要解決一個真正的問題。就如前面講到的獨特性,怎麼在別人身上找到價值,就是創業的基礎。舉個例子,有個教育項目,有兩百多個學校的學生參加,有做肥皂的,有做機器人的,等等。關鍵的一點是,要求學生所做的作品不是用來玩的,必須有人買,作品做出來是用於解決別人的問題的。當學生從小就學會解決別人的問題、為別人服務的時候,也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來創新。可見,所謂的真實性就是學生要學會發現問題。教育所要培養學生的正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越來越顯著,有些學生壓抑、抑鬱。什麼原因導致學生產生這麼多的心理問題呢?今天,絕大部分孩子與社會脫離了,在學校裡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我們的教育要讓孩子從小明白怎樣做是對周圍的人有價值的,並且可以隨時隨地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不要讓孩子陷入顧影自憐的境地,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定要融入社會、解決問題。

第二,學生作品不僅要有真實性,而且必須有高品質。現在的孩子往往從小沒有養成一個追求卓越的習慣。真正的高要求是促使學生在學習上反復提煉、不斷進步。在很多教育中,往往只給學生判斷的機會,他們並沒有修改的機會。就像學生交作業,拿到A或一百分就結束了。實際上,這樣做是沒有教育意義的。要讓學生並且幫助其不斷去修正,爭取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可以改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教,而要不斷地告訴學生怎麼提高。比如學生做肥皂的例子,學生的肥皂怎麼賣?憑什麼賣出去?這就需要學生在創新的路上往前走,不斷改變肥皂的形狀等,進行個性化設計,為家庭定制專門的肥皂設計。

第三,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優勢為基礎,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這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傳統的合作學習沒有達到這一點,往往勤快、聰明的孩子做得多,懶的孩子就不做了,這樣就會產生許多矛盾。其問題就在於學生們不是互補。真正的合作是互補,拿出自己的強項,並找出自己的弱項,並把它外包給別人,自己則把強項拿出來。比如在設計專案作品的時候,參與者中有的喜歡寫作,有的喜歡實驗,有的喜歡數學,那就給每個學生發揮強項展示優勢的機會。

教育本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出現,機器取代了很多職業,人類社會進入了變革的時期,所以,教育也應進入“革命”時期。如果我們不革命,只能越來越衰退。我們應該看到希望,學校正在演變,尤其是一部分學校已經改變。(北京師範大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高思整理)

作者——趙勇

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兼商學院傑出教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及Mitchell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曾擔任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傑出教授兼副院長、線上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密西根州立大學正教授、傑出教授,孔子學院院長以及中美優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資訊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電腦輔助語言教學、教育國際化、網路學習環境及資訊技術教育,共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三十餘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57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沒有逼著自己去創新。因此,有了創業還必須有創新,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就創新精神而言,人們往往認為是需要培養的。這是傳統教育的思路,即凡事都得教,教你去創新。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認為,創造力是天生的,每個人其實都有創造力,創造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但很多教育是在減少甚至扼殺創造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創造力的效率很低,創造力就是瞎想。有研究表明,在美國,98%的5歲孩子創造力可以達到天才級的水準。孩子從4年級開始是創造力下滑的階段。為什麼呢?因為變成“好學生”了,按時交作業,作業很工整,上課不講話,聽老師的話。對學生作出很多要求,往往並不鼓勵有創造力。

重新假設:“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實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如果要找不同之處的話,那麼,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孩子“教”得少,甚至從小不“教”,而中國孩子“教”得越多就越不好奇。研究表明,10歲的時候只有32%的人維持創新的能力,15歲有10%的人維持創新的能力。現在很多中國家長羡慕美國教育,覺得美國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力。其實並非如此,美國在培養創造力方面教得不比中國好,只是沒有遏制而已。這裡我要再次強調的是,不要認為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其實創造力是他們天生具有的能力。

前面講的獨特性、創業精神、創新能力,要怎麼培養呢?傳統的教育範式就是就業教育,先預測今後生活和工作需要什麼能力,而且假定所有人都需要這種能力,假定所有人都學會了這種能力,假定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這種東西。簡單地說就是描述今後需要具備的能力,每個人學習同樣的東西,一起往前走。這種教育範式是上一次工業革命所需要的。

現在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教育了,而是需要重新假設: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說要教什麼,而是要幫助孩子發展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意味著不是假定孩子缺什麼,而是看孩子有什麼。這樣,我們就把教育看作是創造機會的機會。所謂的課程和學習應該跟著學生走,而不應該跟著別人描繪的東西走。這一點事實上是許多人很難接受的,因為傳統教育假定人必須具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按照當前的資訊技術,所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大多能夠通過各種管道學到。只要學生有興趣做一件事情,想學的東西都能學到。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充分發揮,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天賦。

教育環境的三個維度

在傳統教育中,感興趣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我在《就業?創業?》一書中曾講到兩個問題。一是今後學什麼的問題,要靠學生驅動,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個性化;二是學生的自主權,在想學什麼、誰來教等方面,學生有沒有發言權。在墨爾本,有一所中學成為教育創新典範。這所學校換了一位新校長,新校長接管學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學生:“你們想學什麼,你們想在學校裡幹什麼。”很多學生說想玩遊戲、養動物,校長說這沒問題。他們就開始做這個事,開遊戲課,買動物,建動物館,讓孩子們玩這些。在這個學校裡,只要學生提出的要求不干擾別人,學校都答應。學生有自己的追求,而且自己管理自己。這個學校已經從最初的兩百多人發展到現在的近千人。

教育環境有三個維度。第一,社會維度,指的是社會環境規則。現在孩子在規則制定上究竟有沒有發言權?有多少發言權?英國的夏山學校,學生可以制定規則,每週開會討論法規。他們既是立法人,也是執法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規則沒有發言權,只是被動遵守的話,他第一件事想幹什麼?那就是破壞規則。很多學校的學生就是如此。美國很多高中的畢業典禮都是老師在籌備,學生就想辦法破壞它。後來我建議學生自己組織畢業典禮,結果學生們還怕老師破壞他們的籌備。第二,智力環境,包括教師、課程等在內的學習資源。學生對選什麼樣的老師,開什麼樣的課程,買什麼樣的圖書有沒有發言權?有的學校每年期末有一個“金點子計畫”,學生可以提很多的建議,經過學生投票通過之後,學校必須執行。比如,學生要求上哪門課,經過學生投票同意後學校就得開課。第三,物理環境,比如學校的花園、電腦等。從教育資訊技術研究的角度,我特別反對“一刀切”,比如一對一電腦、一對一Ipad等。這些需要一對一嗎?一對一未必有好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學校生態方面,有沒有學生可以自己改造的地方,能不能從大資料得出個人可操控的結果。畢竟現在資訊技術最大的功能,就是個人可以自己操控,定制自己的環境。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範式中,第一,學生要有聲音,能夠作主;第二,學生要有選擇性。美國早期的教育有一點值得重視,即學生有很多淺嘗輒止的東西,潛在機會很多。未來的教育有很多的資源,不應局限於課堂。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積累,可以開闊眼界。

教育範式的演變

教育的演變對於教師而言,一定要從單純的“教”轉變為支持學生個性化。否則教師將面臨失業問題,因為僅僅傳授知識將面臨與機器的競爭。評判教師的兩大傳統標準,一是掌握了多少知識,現在資訊網路如此發達,教師的知識量比不過它。二是教,即傳授知識,現在優質的網路資源十分豐富,學生隨時可以看到微課等。在掌握知識和傳授知識這兩方面,機器基本上可以替代人。這時,教師要轉變,轉為職業諮詢師、專案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的角色。這實際上是教學法的轉變。很多時候是教師教得太多、太急,學生學得太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退後,讓學生主動。為此,我提出以作品為導向的教育,它有三個基本要求:

第一,學生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完成一個作品。作品可以是一首詩歌、一個產品、一項服務等,但它必須是真實的,學生要解決一個真正的問題。就如前面講到的獨特性,怎麼在別人身上找到價值,就是創業的基礎。舉個例子,有個教育項目,有兩百多個學校的學生參加,有做肥皂的,有做機器人的,等等。關鍵的一點是,要求學生所做的作品不是用來玩的,必須有人買,作品做出來是用於解決別人的問題的。當學生從小就學會解決別人的問題、為別人服務的時候,也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來創新。可見,所謂的真實性就是學生要學會發現問題。教育所要培養學生的正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越來越顯著,有些學生壓抑、抑鬱。什麼原因導致學生產生這麼多的心理問題呢?今天,絕大部分孩子與社會脫離了,在學校裡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我們的教育要讓孩子從小明白怎樣做是對周圍的人有價值的,並且可以隨時隨地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不要讓孩子陷入顧影自憐的境地,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定要融入社會、解決問題。

第二,學生作品不僅要有真實性,而且必須有高品質。現在的孩子往往從小沒有養成一個追求卓越的習慣。真正的高要求是促使學生在學習上反復提煉、不斷進步。在很多教育中,往往只給學生判斷的機會,他們並沒有修改的機會。就像學生交作業,拿到A或一百分就結束了。實際上,這樣做是沒有教育意義的。要讓學生並且幫助其不斷去修正,爭取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可以改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教,而要不斷地告訴學生怎麼提高。比如學生做肥皂的例子,學生的肥皂怎麼賣?憑什麼賣出去?這就需要學生在創新的路上往前走,不斷改變肥皂的形狀等,進行個性化設計,為家庭定制專門的肥皂設計。

第三,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優勢為基礎,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這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傳統的合作學習沒有達到這一點,往往勤快、聰明的孩子做得多,懶的孩子就不做了,這樣就會產生許多矛盾。其問題就在於學生們不是互補。真正的合作是互補,拿出自己的強項,並找出自己的弱項,並把它外包給別人,自己則把強項拿出來。比如在設計專案作品的時候,參與者中有的喜歡寫作,有的喜歡實驗,有的喜歡數學,那就給每個學生發揮強項展示優勢的機會。

教育本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出現,機器取代了很多職業,人類社會進入了變革的時期,所以,教育也應進入“革命”時期。如果我們不革命,只能越來越衰退。我們應該看到希望,學校正在演變,尤其是一部分學校已經改變。(北京師範大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高思整理)

作者——趙勇

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兼商學院傑出教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及Mitchell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曾擔任俄勒岡大學教育學院傑出教授兼副院長、線上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密西根州立大學正教授、傑出教授,孔子學院院長以及中美優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資訊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電腦輔助語言教學、教育國際化、網路學習環境及資訊技術教育,共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三十餘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57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