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述我的中國故事:瑞士留華校友紀實文集《我們記憶中的中國》發佈

《我們記憶中的中國》發佈會現場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我是去中華人民共和中國求學的第一位瑞士留學生。 我很難用隻言片語來概括1963年到1966年在北京度過的三年光陰,

彼時的中國早已化作了記憶, 而這段留學經歷卻影響了我的一生, 直到現在。 ”(畢來德)

“回顧我在北大的兩年學業, 我只能用一個成語和一個典故來表達我的感情, 即‘回味無窮’和‘乘興而去, 盡興而歸’。 (勝雅律)

“我的祖父母在餐廳最顯眼的位置精心擺放了七個中國瓷盤, 我徹底被這些美麗而精緻的瓷器所征服, 我決定有朝一日一定要去著名的絲綢之路的終點一探究竟。 ”(蘆琪)

這些心靈深處的深情表達, 摘自一部剛剛出版的、反映瑞士留華校友在華學習、生活的紀實文集《我們記憶中的中國》。 該書由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教育處組織編纂, 收錄了17篇來自瑞士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界共18名知名校友的自述文章,

講述了他們在中國留學時的親身經歷和有趣故事。

3月17日下午, 這部新書的發佈會在瑞士首都伯恩舉行, 中國駐瑞士大使耿文兵、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負責人尼古拉斯•畢德大使、瑞士赴華留學生代表等共150餘人出席。

《我們記憶中的中國》發佈會現場

耿文兵大使在致辭中表示, 自1963年, 第一批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瑞士學生赴華留學以來, 迄今已經有近2000名瑞士青年學生赴華學習。 他們當中許多人回到瑞士後所從事的工作, 都與中國有關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在各行各業為增進中瑞交流與合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說, 2017年是“中瑞旅遊年”, 中國還將在瑞士建設中國文化中心。 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深受瑞士人民喜愛, 瑞士也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越來越多中國人前來旅行、遊學和經商。

隨後, 活動進入留華校友代表講述環節, 他們生動的故事, 獨特的視角, 以及泛著歲月痕跡的老照片, 勾勒出一幅幅不同時期的中國畫面, 展現了他們個人與一個遙遠東方國度的深厚情緣。

尼古拉斯•畢德現任瑞士國家形象委員會負責人, 前駐華大使。 1995年, 他和女友一起懷揣一筆中瑞交流獎學金, 踏上中國的大地。 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經歷, 也深深影響著他此後的職業生涯。 畢德特別深有感觸的是, 教育交流可以改變和塑造學生的視野和態度, 他們由此也將成為聯繫兩國關係的牢固紐帶。

《我們記憶中的中國》發佈會現場

著名漢學家勝雅律教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1975年到1977年在北大留學期間的有趣經歷, 並以“回味無窮”和“乘興而去, 盡興而歸”總結他對留華生活的感受, 引起了在座友人的共鳴。

陳瑞華是一名新生代留華校友, 他的名字“瑞華”其實已經告知人們他的身份———同時擁有瑞士與中國血統。 這名年輕的80後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從兒時的身份困惑, 到最終在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找到自我定位, 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汲取到靈感和智慧。

參加活動的各界人士也被這些講述所打動, 許多人表示,透過留華校友們的視角,他們看到了中國的變化,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具有包容性和巨大發展潛力的中國。這本文集具有時代的烙印,不僅屬於留華校友們,也屬於所有中瑞人民。

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教育處參贊席茹介紹說,《我們記憶中的中國》應時而生,順應了廣大瑞士留華校友的強烈建議和願望。它不僅記錄著有趣的留華故事,更承載著半個世紀的中瑞友誼。目前,瑞士留華校友紀實文集第二輯正在編輯過程中,將於今年內出版。

許多人表示,透過留華校友們的視角,他們看到了中國的變化,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具有包容性和巨大發展潛力的中國。這本文集具有時代的烙印,不僅屬於留華校友們,也屬於所有中瑞人民。

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教育處參贊席茹介紹說,《我們記憶中的中國》應時而生,順應了廣大瑞士留華校友的強烈建議和願望。它不僅記錄著有趣的留華故事,更承載著半個世紀的中瑞友誼。目前,瑞士留華校友紀實文集第二輯正在編輯過程中,將於今年內出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