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私募轉公步履急 行業變局正暗湧

和訊基金消息 近日, 凱石由私募轉為公募的消息成為基金業普遍關注的事件。

這邊公募大佬離職轉投私募, 那邊私募公司著急奔公, 讓不少基民們眼花繚亂。 和訊基金梳理了“私轉公”的幾大要點, 以饗讀者。

(1)凱石為何要由私轉公?

凱石基金董事長陳繼武表示, 10年公募加上8年私募的經驗, 從相對收益到絕對收益, 如今對於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有了更多也更深的體會。

從公司本身而言, 凱石是具有優勢的。 凱石既有普通公募平臺沒有的私募機制, 又有私募機構不具備的公募平臺。 根據證監會網站最新披露的資訊來看,

該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全為自然人。 陳繼武出資占比最高, 達到了65%, 其次, 李琛的出資占比為15.4%, 王廣國、 李國林、陳敏以及朱親來等4位人士的出資占比均為4.9%。

公募基金的核心是人才, 很多優秀人士由於沒有股權而“奔私”。 從這個角度來看, 凱石自身存在著轉向公募的優良條件。

(2)正式奔公的公司現在怎麼樣?還有哪些私募“排隊”等候奔公?

目前, 由私募正式轉為公募的公司僅有兩家——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

相比於鵬揚基金, 凱石基金調研情況平平。 火山財富發現, 凱石益正今年來一直沒有調研, 而其最後一次調研是在去年9月22日, 調研了安科瑞(300286,股吧)。 縱觀去年一整年, 凱石益正的調研量並不高, 僅僅調研了15家公司。

新成立的凱石基金更談不上什麼調研了。

目前, 重陽投資、博道投資和朱雀投資這三家公司正排隊等候奔公消息。

(3)公募和私募在市場生態環境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和訊基金認為, 這個問題的答案, 恐怕真真兒應了那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3月14日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2月底, 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306家, 環比增加1.43%。 認繳規模首次突破11萬億元達到11.35萬億元, 環比增加3.37%。 而去年年底, 公募基金的規模達9萬億。

從規模上來看, 公募遠不及私募。 此外, 股基規模只有 1 萬億元左右, 還有很多混合基金, 混合基金主要以定增和打新基金為主。 去年年底, 公募投資在二級市場上掌握的股票市場的規模,

遠不及私募。

從另一方面分析, 私募基金11.35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分散在近2萬家私募基金手中, 而公募的9萬億元則僅由一百餘家基金公司分享。 從單個公司的生存環境來比較, 私募基金的競爭比公募基金更為激烈。

從監管層面來分析, 今年證監會及派出機構共對116家機構採取行政監管措施, 移送13家機構立案稽查, 向地方政府或公安部門移送20條犯罪線索, 移交271家機構失聯情況由基金業協會依規處理。

中國基金業協會法律部主任鄧寰樂先生表示, 今年是一個私募基金立法的高峰期, 也是制度不斷落地的時期。 嚴格的監管一方面旨在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促進私募行業環境更加健康;另一方面,

這也會使私募行業發展更為艱辛。 據瞭解, 隨著監管層對金融機構註冊以及私募備案審查的趨嚴, 去年三季度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明顯下滑。

從人才方面考察, 基金人才內部流動較為頻繁。 在去年年底開始的離職潮中, 27位基金經理離職。 他們有的在其他公募基金公司任職, “公奔私”仍是資深基金經理“再就業”的主要方向。 有趣的是, 謀求“私轉公”的私募基金機構中的人才, 不也是由私轉為公的人才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