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航空Wi-Fi國內遲遲未普及 分析:成本和安全性待觀察

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航空Wi-Fi, 顧名思義, 就是要讓乘客坐飛機時能夠通過Wi-Fi接入互聯網的服務。 乘客在飛機上可選擇的娛樂項目並不多, 如果航空Wi-Fi能讓用戶接入互聯網無疑解決了其痛點。 還有一些商旅客戶需要隨時處理郵件等工作事務, 航空Wi-Fi也是一種空中通訊手段。 正是因為此, 從2015年開始, 已陸續有國航、南航、東航、海航等航空公司試運行空中Wi-Fi服務。

眼下, 中國只有少數航空公司的少部分飛機和航班支援了Wi-Fi, 並且這部分航班的Wi-Fi要體驗也有門檻:要麼需要是頭等艙, 要麼需要提前預約申請。

有資料顯示, 截止2015年, 全球裝配機載Wi-Fi系統的飛機有4000多架, 其中北美航空公司的飛機超過80%, 其次是中東航空公司和歐洲航空公司, 亞太航空公司占比僅為3%。

中國互聯網市場發達程度已絲毫不遜色於美國, 甚至在移動支付、O2O、電子商務、文化娛樂諸多領域已經超過美國市場, 而航空Wi-Fi市場卻明顯落後, 這著實有些出人意料。 那麼, 航空Wi-Fi在國內為何遲遲不能普及呢?

根據中國民航網調查, 我國超過73%的旅客在旅途中的第一意願就是上網, 而當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後, 這一意願接近100%。 還有資料顯示, 國外的航空乘客在選擇航班時, 超過60%會首選有無線網路服務的飛機, 50%的乘客願意為享受空中Wi-Fi而放棄旅途中的其他便利。

那麼, 為什麼空中Wi-Fi在國內為何遲遲不能普及?喜樂航是海南航空旗下專門從事空中Wi-Fi業務的公司, 他們的CEO潘運濱說, 這裡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國有航空公司對創新的決策力度比較弱、比較慢, 對創新是一種損害;第二、中國航空公司沒有開放手機, 需求倒逼他們去解決或者去建設這些問題。

事實上, 國內各大航空公司早已盯上了空中Wi-Fi這塊大蛋糕。 目前, 東航、國航、南航、海航和春秋航空等航空公司已經試水空中Wi-Fi。 2012年以來, 中國有關空中Wi-Fi建設運營的消息從未間斷, 如2012年8月, 國航基於地面基站的互聯網航班首飛成功;9月, 東航改造波音737-800客機, 提供30M的雙向地空寬頻;2013年10月, 海航完成地空互聯網實驗。

通訊資源稀缺也是空中Wi-Fi普及中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主要牽扯到衛星資源和大型通訊基站資源。 喜樂航CEO潘運濱告訴記者, 即使實現空地互聯頻寬流量也會受到限制。 “自始至終我們都不建議用衛星去看視頻, 因為視頻碼流較大, 在併發時會影響其他用戶的使用。 所以我們在空中搭建一個盒子, 有四個td的內容, 理論上可以存儲一萬兩千部電影。 視頻影音資源在倉內通過局域網就解決掉了, 通過衛星傳遞的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資訊, 比如支付資訊、炒股資訊等, 對這類資訊傳遞有一個分類機制, 會優先一些更迫切、有價值的資訊傳出去。 ”

此外, 成本問題也是制約空中Wi-Fi普及的一大原因。 為了實現空中WiFi, 每架飛機的改裝成本在300萬到500萬人民幣之間。

國內航空公司在類似項目上的投入, 普遍達到億元級別。 業內人士指出, 機上Wi-Fi的建設投入比火車Wi-Fi更大, 預計至少3年才能逐漸達到收支平衡的狀態。

舉例來說, 南航和東航等航空公司利用KU波段衛星通信系統, 為乘客提供空中Wi-Fi, 覆蓋面可達世界絕大部分區域, 穩定性高, 並且不受天氣和地形限制, 但是價格非常昂貴, 波段資源非常稀缺。 另一種是國航採用地面基站發送信號的通訊方式, 受到雲層和基站切換的因素影響較大, 信號不穩定。

也就是說, 空中Wi-Fi的未來預期很好, 但要普及在政策和技術上還需要一段路要走。

中國民航大學李曉津教授表示, 由於現實中的不可控因素很多, 加之民眾對飛行安全的高度關注, 飛機上使用手機的可能性還需要觀察。

有人在實驗室的環境裡做過, 這些都可以, 但在非實驗室環境裡, 誰也不敢保證沒問題, 還需要觀察, 有百分之三十的可能性放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