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過度依戀孩子的媽媽,想說放手不容易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日出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孩子與母親間的情感紐帶是哺乳動物最為基本的情感紐帶, 嬰兒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和社會化發展、甚至在成人後影響其他重要的人際關係, 比如戀愛關係等等。 但這次我們想聊聊的, 不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 而是很多母親對孩子的依戀, 尤其是對孩子過度依戀的母親。

幼兒在一兩歲的時候, 常會出現分離焦慮:一旦看不到媽媽或者其他照顧者, 幼兒就會感到特別焦慮、甚至哭鬧不止。 幼兒覺得家長走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因而感到焦慮。 幼兒分離焦慮的部分原因是幼兒的認知發展還不成熟, 他們認為看不見的就是不存在, 不知道事情可以變化。 分離焦慮是幼兒的正常反應, 也是心理發育的重要過程。 但隨著認知的發展,

大多數孩子都可以克服分離焦慮。

母親對孩子同樣也會產生分離焦慮, 一旦離開孩子就覺得特別焦慮、心裡就像長了草。 但與幼兒不一樣的是, 家長的焦慮是出於對未知的擔心和害怕。 過分依戀/過分保護的家長經常無理由擔心, 甚至到了強迫思維的地步。 離不開孩子的媽媽並不一定是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有極強的控制欲, 而是隨時想跟孩子在一起, 不願意分開:從身到心, 從行為到思想, 時時刻刻圍著孩子打算。

有人認為, 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依戀, 可能由於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必須依靠其他的事情來定義自己的存在, 將自我的身份概念捆綁在孩子身上, 如果離開孩子就有強烈的喪失感和被拒絕感。 有研究發現,

母親的分離焦慮會傳染給孩子, 使得孩子產生不正常的分離焦慮(比如在較大的年齡依然有分離焦慮、程度更重等)。 所以, 過度依戀(或者過度保護)很可能已經不是出於孩子的需求, 更多是出於對家長自己的保護——讓自己不用擔驚受怕、讓自己心安理得。

過度依戀很可能源自于母親本身的不安全感。 一方面, 媽媽們、尤其是新手媽媽對自己的角色還沒有自信, 生怕哪裡做錯了, 對待孩子也加倍小心。 比如, 在母乳餵養的問題上, 很多母親堅持喂到兩歲以後、還有的則要自然斷奶。 但實際上, 大多數母乳有益的研究都限於對一歲以內嬰兒進行母乳的研究。 對那些長時間母乳有益的研究報導, 不是樣本有特殊性(比如貧困母親), 就是研究方法有局限性(比如僅憑母親的主觀報告)。 但作為新手媽媽, 為了可能的好處, 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堅持母乳。

另一方面, 有些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依戀反映了本身一貫的依戀關係。 過度依戀的母親, 以孩子為中心, 表現出過分關注孩子,

是焦慮依附型依戀關係的表現。 屬於這種依戀類型的母親, 較易出現心理問題, 比如焦慮、抑鬱, 消極情緒更多而積極情緒更少。 也正是由於這樣, 雖然花的時間和注意力更多, 但過度依賴的家長給孩子的溫暖和支持反而更少, 嬰兒往往會表現出抗拒型依戀關係。

母親對孩子的過度依戀, 處處以孩子為中心, 還會導致母親在其他社會角色上出現問題, 比如作為妻子、員工等等。 根據社會角色理論, 擁有多重社會角色有利於個體和關係的健康, 這是不同角色會滿足個體不同方面的需求, 而一個角色出現困難, 也會得到來自其他角色的支持。 研究發現, 跟全職媽媽相比, 工作的媽媽對孩子敏感性更高、養育行為也更積極, 優勢在孩子幼年時更為顯著。但過度依戀卻可能讓多角色陷入惡性循環:由於過度依戀,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社會角色的表現,導致女性更需要從母親的角色上獲得滿足,而來自孩子的需要成為了滿足感的主要來源,進一步強化了母親對孩子的依戀。

家長養育方式有兩個區分維度:一個是對孩子的反應性,也就是對孩子需求是否能及時地滿足;另一個是對孩子的要求性,也就是能否要求孩子做出適當的反應或行為。簡單地說,就是“理孩子”和“管孩子”。好的家長就是既要理、又能管,回應孩子的要求,並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有所要求也要講方法和時機。由於過度依戀是出於家長自身的需求,家長可能忽視了孩子本身對於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需求,以及其他更適合年齡發展的需求,反而妨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有人說,親子關係是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的親密關係,分開、放手並不容易。對於那些過分依戀孩子的母親們,可能要想想到底是孩子離不開你、還是你離不開孩子呢?

參考文獻:

1. Stone LL et al (2015).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and Child Separation Anxiety: The Role of Dependency-Oriented Psychological Contro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y, 24, 3192-3199

2. Callahan A (2011). Breastfeeding Beyond a Year: Why Is the AAFP Stretching the Truth About the Benefits? The Science of Mon.

3. Adam E et al (2004). Adult Attachment, Parent Emotion, and Observed Parenting Behavior: Mediator and Moderator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75(1):110-22 ·

4. Buehler C et al (2014).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Parenting Through Middle Childhood: Contextualizing Fact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6(5), 1025-1046.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優勢在孩子幼年時更為顯著。但過度依戀卻可能讓多角色陷入惡性循環:由於過度依戀,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社會角色的表現,導致女性更需要從母親的角色上獲得滿足,而來自孩子的需要成為了滿足感的主要來源,進一步強化了母親對孩子的依戀。

家長養育方式有兩個區分維度:一個是對孩子的反應性,也就是對孩子需求是否能及時地滿足;另一個是對孩子的要求性,也就是能否要求孩子做出適當的反應或行為。簡單地說,就是“理孩子”和“管孩子”。好的家長就是既要理、又能管,回應孩子的要求,並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有所要求也要講方法和時機。由於過度依戀是出於家長自身的需求,家長可能忽視了孩子本身對於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需求,以及其他更適合年齡發展的需求,反而妨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有人說,親子關係是唯一一種以分離為目的親密關係,分開、放手並不容易。對於那些過分依戀孩子的母親們,可能要想想到底是孩子離不開你、還是你離不開孩子呢?

參考文獻:

1. Stone LL et al (2015).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and Child Separation Anxiety: The Role of Dependency-Oriented Psychological Control,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y, 24, 3192-3199

2. Callahan A (2011). Breastfeeding Beyond a Year: Why Is the AAFP Stretching the Truth About the Benefits? The Science of Mon.

3. Adam E et al (2004). Adult Attachment, Parent Emotion, and Observed Parenting Behavior: Mediator and Moderator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75(1):110-22 ·

4. Buehler C et al (2014).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Parenting Through Middle Childhood: Contextualizing Fact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6(5), 1025-1046.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