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的端午節,我的粽子

本文作者不是耳科趙醫生, 是誰?你們猜...

又快到端午節了, 超市里的各種粽子開始上架, 其實我對粽子是沒太大的興趣的, 端午節因為從小過得不多, 也並沒有太深的感情。

印象中, 小時候家裡是沒有怎麼包過粽子的, 大抵是因為我們那裡並不產大米、糯米這些, 難得會有一次糯米或者白米飯, 更別提包粽子了。 記得小時候婚宴上才有的一道最受小孩子歡迎的菜就是一碗糯米八寶飯, 可見之稀少。 那時候, 家裡偶爾包一些粽子也是包那種黃米的, 雖然也是粘的, 但是總覺得有一絲辣辣苦苦的味道, 並不怎麼好吃。

小時候那種黃米叫黍子米, 由於這種米收成並不高, 每家種的也很少, 大抵是因為它在成熟的季節特別容易受到颳風下雨的影響, 一颳風一下雨黍子粒就都被拍在地裡, 基本沒幾成收成。 我的爺爺是個特別勤快的莊稼人, 我們家地裡的物種相對也會比別人家豐富一些,

在那個自己自足的年代, 不管哪樣收成多少, 爺爺總會種植的很豐富, 我家地裡那時候產紅豆、綠豆、黃豆、紅薯、山藥、花生、白菜、胡蘿蔔、白蘿蔔、豆角、棉花、小米、黍子米、高粱、玉米、小麥……每一種都有每一種的用途, 拿高粱來說吧, 種了並不是給人吃的, 高粱面可以用來喂豬, 高粱穗和杆可以用來綁大個的笤帚, 用來掃地。 再來說這個黍子, 種黍子其實一是可以吃黍子米, 另外一個, 去了粒的黍子穗和杆也是很好的綁笤帚的原料, 用它綁出的笤帚比高粱桔的更細密, 就專門用來掃床。 媽媽說黍子米不好保存, 放時間久了, 就容易出現味道的變化, 就是我說的苦苦辣辣的了。

長大一些後各家的生活開始有了好轉, 慢慢有了用小麥換大米, 買糯米一說, 我們那裡的人才開始吃上白米飯, 也慢慢有了糯米大棗的粽子。 端午節的時候大多農忙, 而且天氣也比較熱了, 大家都沒有冰箱, 包了粽子也不好儲存, 所以端午節包粽子的並不多, 反而是春節前,

各家各戶會包很多粽子出來, 放起來給小孩子解饞。 媽媽也會買來葦葉泡上, 泡一大盆的糯米和紅豆大棗, 拿出縫被子的白棉線, 包粽子的時候, 我們就和媽媽一起圍坐在大盆邊, 跟媽媽學包粽子, 不過說實在的, 我直到現在都沒學會, 看著媽媽熟練地折折疊疊, 纏纏繞繞, 一會兒一只好看的粽子就包好了, 而我們不是掉了米就是掉了棗, 要麼就是碎了葦葉, 好不容易包上一個一看, 卻也沒有棱角, 圓圓滾滾得像只球, 還是只破球。 不過總覺得大棗的並不是很甜, 粽子也就不怎麼好吃, 後來有了蜜棗, 有了豆沙的, 才覺得甜甜的, 味道還可以。

北方的粽子多都是甜的, 一直上大學之前我都沒有見過鹹的粽子, 在上海街邊吃過一些鹹鹹的粽子,

總覺得糯米和鹹味搭起來怪怪的, 實在喜歡不起來,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它——嘉興五芳齋的肉粽, 才發現肉粽也可以這麼美味。 不是做廣告, 其實五芳齋的肉粽後來也特意再去吃, 卻再也找不到當時的味道。 想想大抵是覺得一種食物美味, 就像一次旅行有趣, 是對的時間搭對了合適的人, 有了心情的愉悅, 一切都會顯得那麼美好!那一次是我們宿舍幾個人第一次去搭伴旅行, 年齡相仿的夥伴, 志趣相投的愛好, 一樣甜美安靜的性格, 加之受到同學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 吃完肉粽, 蕩在南湖, 心曠神奇, 唇齒留香……呵呵, 一晃很多年過去了, 一想起來耳邊總還能響起小夥伴開心的笑聲, 眼前總還能浮現出小夥伴甜美的笑容……

小夥伴們,讓我們再去蕩南湖、吃肉粽吧!

小夥伴們,讓我們再去蕩南湖、吃肉粽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