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癲癇藥物過敏死亡率高,廣州專家首次發現藥物致敏基因!

據統計, 我國癲癇患者數量超過1000萬, 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 然而, 大約16%的病人服用抗癲癇藥會出現皮膚過敏, 輕者出現斑丘疹, 重者發生剝脫性皮炎, 甚至死亡。 這一用藥困境即將破解, 給患者帶來福音。

39健康網最新獲悉,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癲癇中心首次發現服用抗癲癇藥引發過敏症狀的元兇!由廣醫二院廖衛平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四川等地, 歷時10年, 終於找到了癲癇藥物致嚴重剝脫性皮炎的主要遺傳標誌物, 同時發現, 基因HLA-A*24:02是其它類型皮膚型過敏反應及其他人種通用的風險基因。

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6日發表在國際期刊Neurology(《神經病學》)上。 這一發現能立即應用于臨床以惠及廣大患者, 或將改變全世界醫生的用藥方式, 拯救無數患者的生命, 使人類醫藥安全品質向前邁進一大步。

癲癇藥物過敏死亡率高, 南方漢族人更容易中招

藥物導致的皮膚型過敏反應, 臨床多見, 無性別、年齡的限制, 通常發生於開始服用藥物的前8周, 是臨床停藥或撤藥的主要原因, 成為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

癲癇是神經科第二常見疾病, 我國癲癇患者過千萬, 每年新增約40萬, 藥物治療為癲癇的主要治療方式, 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服藥。 但是, 大約16%的患者吃藥後會出現皮膚過敏反應, 包括輕度的斑丘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a,

MPE)及重度的斯蒂文森-強生綜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 明顯影響生活品質, 嚴重時出現剝脫性皮炎, 通常全身粘膜(眼、嘴、生殖器)潰瘍, 皮膚起水皰, 甚至出現全身表皮脫離, 如同大面積燙傷, 致死性高達40%。

研究顯示, 這種過敏反應在南方漢族人群, 尤其是在廣東及周邊地區的漢族人群中發病率明顯高於其它地區及人群。

廖衛平教授率先發現抗癲癇藥物的致敏基因

卡馬西平等常用芳香族類抗癲癇藥物臨床有效, 但藥物導致過敏的問題長期困擾著臨床醫生, 如能找到與其相關的基因標誌, 將對臨床用藥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基因與人體免疫相關, 包括數千個不同的基因型。

2004年, 臺灣首次報導漢族人群卡馬西平導致重度的剝脫皮性皮炎的風險基因標誌HLA-B*15:02,

但不能解釋其它藥物導致的皮膚過敏, 另外, 在其他人群如歐洲白人、日本人中均未發現該基因標誌。

2006年, 廖衛平教授率先在中國大陸開展抗癲癇藥物導致的皮膚型過敏反應研究。 2008年, 證實HLA-B*15:02為我國南方漢族人群卡馬西平導致剝脫性皮炎的遺傳標記。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 發現可能存在其它的遺傳風險基因, 並於2011年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新英格蘭》)報導了兩個相關病例, 提示有其它的重要風險基因。 2012年, 廖教授相繼在國際期刊及國際抗癲癇會議上報導HLA-A*24:02可能是卡馬西平導致剝脫性皮炎的風險基因, 而且可能是其它抗癲癇藥物導致剝脫性皮炎的通用風險基因。

為了進一步明確剝脫性皮炎的風險基因, 廖教授牽頭聯合省內外其它7家機構(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三九腦科醫院、順德第一人民醫院、華西醫院和武漢兒童醫院)進一步研究, 明確了南方漢族人群抗癲癇藥物導致剝脫性皮炎的主要基因標記, 可以解釋80%以上患者的基因風險;同時發現通用基因標誌HLA-A*24:02, 在不同人群(如白種人、日本人)、不同藥物及不同類型皮膚型過敏中均有致病風險。

患者查基因, 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致死性皮膚反應

由於HLA-B*15:02明確為卡馬西平導致剝脫性皮炎的基因標記, 2008年美國FDA已建議個體服用卡馬西平前進行HLA-B*15:02基因檢測, 以避免剝脫性皮炎的發生。 而HLA-A*24:02的發現, 將卡馬西平導致剝脫性皮炎的排除概率從69.6%提高到90%;同時本研究也找到了其它抗癲癇藥物的主要基因標記,

將多個藥物導致剝脫性皮炎的排除概率達到81%, 而且為其他人種及其它類型的皮膚型過敏提供通用遺傳標記, 惠及的個體更多。

廖衛平教授建議癲癇患者, 特別是南方漢族人, 服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物之前, 檢測主要遺傳標記, 醫生對攜帶主要遺傳標記的陽性個體慎用芳香族類抗癲癇藥物, 降低甚至避免致死性皮膚型不良反應的發生。

專家介紹

廖衛平教授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 主任醫師, 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 廣東省突出貢獻專家, 廣州市優秀專家, 廣州市“121人才梯隊工程”第一梯隊人員。兼任中國抗癲癇協會副會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國際抗癲癇聯盟亞太學會委員。國際權威雜誌《Seizure - European Journal of Epilepsy》副主編,因在癲癇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曾獲國際癲癇署和國際抗癲癇聯盟聯合頒發的“癲癇大使獎”。 (通訊員:許詠怡)

廣州市“121人才梯隊工程”第一梯隊人員。兼任中國抗癲癇協會副會長、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國際抗癲癇聯盟亞太學會委員。國際權威雜誌《Seizure - European Journal of Epilepsy》副主編,因在癲癇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曾獲國際癲癇署和國際抗癲癇聯盟聯合頒發的“癲癇大使獎”。 (通訊員:許詠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