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醫,離現代化還有多遠?

1929年2月, 西醫余雲岫等提出《廢止舊醫(指中醫)以掃除醫藥衛生之障礙案》, 另擬“請明令廢止舊醫學校案”呈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

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廢止中醫案”。 這一議案引發了國內醫學界的普遍反對。 當年3月17日, 全國17個省市、200多個團體, 300名代表雲集上海反對廢除中醫, 國民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舊醫藥的決定。

為紀念這次勝利, 並希望中醫中藥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 自1929年起, 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為“國醫節”。

在採訪中發現, 許多人其實並不知道這個節日,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不光普通市民, 一些醫學院的學生都不一定知道曾有這樣一個節日。 ”

中醫尚未實現現代化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全世界草藥市場每年正以10%-20%的速度增長, 超過170家大型製藥公司正在從事中藥在內的傳統藥物研發。 然而, 傳統醫藥究竟如何完成現代化轉型, 如何與現代醫學無縫結合,

直到今天仍在探索之中。

著名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陳可冀說:“走向世界必須有共同的語言, 中醫很多術語文化, 但是外國人聽不懂, 要逐步調整適應。 語言都不能通, 這怎麼接軌?所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包括將中醫的名詞術語翻譯標準化, 將中醫辨證診斷的手段規範化, 將中醫臨床研究方法與國際接軌等等。 這些工作大家正在做, 不過難度還是很大的。 ”

著名學者,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河也認為:“中醫是一個巨大的寶庫, 但要讓這個寶庫發揮更大的作用, 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整理、研究、發展、創新, 這還需要很多非常具體的工作。 ”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張永建則認為:“怎樣看待中醫藥現代化還有待更充分地討論和研究。

現在關於中醫藥的介紹, 大部分都集中在其中醫藥典籍、古代名醫著作等等歷史性的話題, 那也是不是就意味著中醫最好的時代在過去?我個人感覺, 現在中醫藥產業發展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做好傳統中醫藥的傳承, 傳承中要盡可能地保留中醫的精髓。 ”

李河,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為什麼要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並成為國家醫藥政策的一部分, 始於1979年在廣州舉行的全國醫學辯證法講習會。

在這次會議上, 還提出了中醫現代化的定義:“運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武裝中醫、發展中醫;運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闡明中醫。 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 多學科地研究中醫藥傳統的獨特理論及其豐富的臨床經驗, 以探索其規律, 揭示其本質, 發揚其精華, 剔除其糟粕。 使中醫理論經過實驗科學的論證, 成為嚴密的先進科學體系,

把中醫藥學提高到現代科學的水準上來, 使臨床診斷、治療具有客觀指標並不斷地提高其療效。 ”

提出中醫現代化, 從整體上看, 中醫尚落後于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發展水準, 這是提出中醫現代化的邏輯前提。

正如著名中醫內科專家王祖雄先生說:“中醫學術的現代化, 絕不意味著中醫理論已經過時, 需用新技術、新理論來代替, 而是要利用、吸收新技術、新理論來豐富與闡明中醫理論, 進一步認識和發展它的科學性。 ”

中、西醫現代化同提, 反映國人迫切希望中醫趕上國際先進水準的願望。

鮑勇,上海醫科大學教授

現代化不是那麼容易的

中醫需要現代化,但如何才能實現現代化?現代化是否意味一切傳統都要顛覆?對此,上海醫科大學教授鮑勇說:“很多人對中醫有誤解,往往把中西醫對立起來,認為弘揚中醫就應該抵制西醫,或推行西醫就要否定中醫。這些看法都不正確,醫學是為人服務的,這是核心,在方法上可以博採眾長,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西醫也有西醫的長處。在今天,西醫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吸收著中醫的長處,而中醫也吸收了西醫的方法。”

李河則認為,中醫自身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不僅有它自身的道理,對現代醫學來說,也有良好的補充作用,“如果把科學定義為系統的思維方式,那麼中醫是有自己的思維系統的,包括天人合一、人體通感、通達權變的重要配伍、有效的作業系統等,甚至它的很多重要特徵和現代醫學是互補的”。

然而,有自身的理論體系、操作方法就足夠了嗎?著名學者鐘南山指出:“中醫的現代化,應該走循證醫學的道路,把經驗醫學變成循證醫學,將那些過去認為有效的藥物,證實其有效性。同時,中醫還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如果以現代的方法,證實某種藥物確實有效,那麼它的影響力,將會快速擴大。”

中醫現代化並不是傳統醫藥知識與現代知識體系之間的簡單加法,李河表示:“現代科學不是簡單的系統性,而是有非常複雜和明確的標準,現代科學高度精確化、形式化、能證真也能證偽、高度工具化、能積累能增長等,牛頓生活在18世紀,在當時是站在科學頂端的人,但兩百年後,一個中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可能已超過了牛頓。但傳統文化知識,包括醫學在內,尚不具備這樣的特徵,如何補足這一短板,正是中醫現代化所急需要做的事。”

只提中西醫結合還不夠

對於中醫現代化,很多人感到擔憂,畢竟現代化是從西方文明中產生出來的概念,如果被它框死,會不會因此走上用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的歧途?他們認為只提中西醫結合就夠了,沒必要強調現代化。

對此說法,李河表示不能苟同:“中西醫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準確的說法應為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發軔於大約500年前,初期也是民間科學,它的系統性、豐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遠不如中醫。500年後的今天,現代醫學已經在社會中取得了優勢地位,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最大不同在哪裡?最簡單地概括,就是超越了感官世界,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所組成的中觀世界,把觸角深入到粒子領域的微觀世界。50年後,如果攻克了倫理難關,現代醫學甚至可能從基因層面根除某些遺傳病。這樣的情況下,中醫如不快速地現代化,融入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其未來將更為艱難。”

著名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也表示:“要讓中醫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需要用更為科學的手段展現中醫的療效。需要學會建立標準的方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

鮑勇認為:“標準化非常重要,沒有標準化,就很難體現出療效,很難開發出新藥。”

號脈有效嗎,為何無人統計

去年2月,由中國專家主導、經國際標準組織(ISO)批准的《中藥編碼規則》正式發佈。《規則》規定“任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都將用一個分10層、長達17位的阿拉伯數字,分類表達品種來源、藥用部位、品種類別及其規格、炮製方法等”。

編碼規則只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一角,李河指出,這種現代化的轉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說:“比如號脈,究竟能不能號出來?準確率是多少?目前誰也說不太好,這個工作其實不難做,只要經過一定的統計,就能做出資料,這樣一來,其可信度必然會有極大的提升。可遺憾的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基礎工作竟一直沒人做。”

中醫藥領域具有典型的大資料特徵:一是資料量巨大。如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年4所醫院全年的門診量達到698萬,僅廣安門醫院1天的門診量就超過1萬人次,每年還有將近6萬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將這些患者的診療過程全部資料化,每人次就診產生的醫學資料以10M計,那麼每年產生的資料量將高達70TB,如果把全國中醫院的臨床資料都彙聚起來,其規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資料類型複雜。在中醫醫院,每個患者不但要經過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還會經過各種理化檢測進行疾病及其預後的診斷,所以不光有病歷資料中包含的資訊,還會有生化檢查、多種影像或病理切片檢查的生物學資訊。收集這些龐大、多類別的資料,通過分析處理將其盤活,可以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價值。“大資料”應用於中醫藥的臨床與科研,將給這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中醫現代化就是讓中醫融入世界

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時代,認為“中醫藥過時”和力圖保持它“原汁原味特色”的認識和做法,都是沒有擺正社會、時代總體文化環境與具體科學發展辯證關係的結果。

浙江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范驍輝表示,在推進中藥現代化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什麼是“現代”,什麼是“傳統”,是不是研究到分子層面就是現代了?目前沒有非常清晰的共識。“在我看來,這是中藥現代化,乃至中醫藥現代化最大的瓶頸之一,不界定清楚,非常不利於‘現代化’的推進,甚至出現了很多雜音。”

李河表示:“中醫作為經驗的一部分,同時也作為知識系統的一部分,需要大量的現代化轉型,比如在藥材方面,包括藥材分類、配伍規則,都要借助現代科學進行分析。這些內容都會為現代醫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經驗,對補充現代醫學之不足,有重要的意義。傳統醫學現代化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地緣性知識體系的全球化,融入到世界醫學的發展中。”

文/ 遲乾

鮑勇,上海醫科大學教授

現代化不是那麼容易的

中醫需要現代化,但如何才能實現現代化?現代化是否意味一切傳統都要顛覆?對此,上海醫科大學教授鮑勇說:“很多人對中醫有誤解,往往把中西醫對立起來,認為弘揚中醫就應該抵制西醫,或推行西醫就要否定中醫。這些看法都不正確,醫學是為人服務的,這是核心,在方法上可以博採眾長,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西醫也有西醫的長處。在今天,西醫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吸收著中醫的長處,而中醫也吸收了西醫的方法。”

李河則認為,中醫自身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不僅有它自身的道理,對現代醫學來說,也有良好的補充作用,“如果把科學定義為系統的思維方式,那麼中醫是有自己的思維系統的,包括天人合一、人體通感、通達權變的重要配伍、有效的作業系統等,甚至它的很多重要特徵和現代醫學是互補的”。

然而,有自身的理論體系、操作方法就足夠了嗎?著名學者鐘南山指出:“中醫的現代化,應該走循證醫學的道路,把經驗醫學變成循證醫學,將那些過去認為有效的藥物,證實其有效性。同時,中醫還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如果以現代的方法,證實某種藥物確實有效,那麼它的影響力,將會快速擴大。”

中醫現代化並不是傳統醫藥知識與現代知識體系之間的簡單加法,李河表示:“現代科學不是簡單的系統性,而是有非常複雜和明確的標準,現代科學高度精確化、形式化、能證真也能證偽、高度工具化、能積累能增長等,牛頓生活在18世紀,在當時是站在科學頂端的人,但兩百年後,一個中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可能已超過了牛頓。但傳統文化知識,包括醫學在內,尚不具備這樣的特徵,如何補足這一短板,正是中醫現代化所急需要做的事。”

只提中西醫結合還不夠

對於中醫現代化,很多人感到擔憂,畢竟現代化是從西方文明中產生出來的概念,如果被它框死,會不會因此走上用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的歧途?他們認為只提中西醫結合就夠了,沒必要強調現代化。

對此說法,李河表示不能苟同:“中西醫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準確的說法應為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發軔於大約500年前,初期也是民間科學,它的系統性、豐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遠不如中醫。500年後的今天,現代醫學已經在社會中取得了優勢地位,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最大不同在哪裡?最簡單地概括,就是超越了感官世界,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所組成的中觀世界,把觸角深入到粒子領域的微觀世界。50年後,如果攻克了倫理難關,現代醫學甚至可能從基因層面根除某些遺傳病。這樣的情況下,中醫如不快速地現代化,融入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其未來將更為艱難。”

著名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也表示:“要讓中醫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需要用更為科學的手段展現中醫的療效。需要學會建立標準的方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

鮑勇認為:“標準化非常重要,沒有標準化,就很難體現出療效,很難開發出新藥。”

號脈有效嗎,為何無人統計

去年2月,由中國專家主導、經國際標準組織(ISO)批准的《中藥編碼規則》正式發佈。《規則》規定“任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都將用一個分10層、長達17位的阿拉伯數字,分類表達品種來源、藥用部位、品種類別及其規格、炮製方法等”。

編碼規則只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一角,李河指出,這種現代化的轉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說:“比如號脈,究竟能不能號出來?準確率是多少?目前誰也說不太好,這個工作其實不難做,只要經過一定的統計,就能做出資料,這樣一來,其可信度必然會有極大的提升。可遺憾的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基礎工作竟一直沒人做。”

中醫藥領域具有典型的大資料特徵:一是資料量巨大。如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年4所醫院全年的門診量達到698萬,僅廣安門醫院1天的門診量就超過1萬人次,每年還有將近6萬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將這些患者的診療過程全部資料化,每人次就診產生的醫學資料以10M計,那麼每年產生的資料量將高達70TB,如果把全國中醫院的臨床資料都彙聚起來,其規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資料類型複雜。在中醫醫院,每個患者不但要經過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還會經過各種理化檢測進行疾病及其預後的診斷,所以不光有病歷資料中包含的資訊,還會有生化檢查、多種影像或病理切片檢查的生物學資訊。收集這些龐大、多類別的資料,通過分析處理將其盤活,可以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價值。“大資料”應用於中醫藥的臨床與科研,將給這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中醫現代化就是讓中醫融入世界

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普及的時代,認為“中醫藥過時”和力圖保持它“原汁原味特色”的認識和做法,都是沒有擺正社會、時代總體文化環境與具體科學發展辯證關係的結果。

浙江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范驍輝表示,在推進中藥現代化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什麼是“現代”,什麼是“傳統”,是不是研究到分子層面就是現代了?目前沒有非常清晰的共識。“在我看來,這是中藥現代化,乃至中醫藥現代化最大的瓶頸之一,不界定清楚,非常不利於‘現代化’的推進,甚至出現了很多雜音。”

李河表示:“中醫作為經驗的一部分,同時也作為知識系統的一部分,需要大量的現代化轉型,比如在藥材方面,包括藥材分類、配伍規則,都要借助現代科學進行分析。這些內容都會為現代醫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經驗,對補充現代醫學之不足,有重要的意義。傳統醫學現代化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地緣性知識體系的全球化,融入到世界醫學的發展中。”

文/ 遲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