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為群眾再接訪

戰國時期, 詩人屈原一句“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道出內心多少沉痛, 又揭露出人民多少苦難。 民生之艱, 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定義, 但體察民情、解民憂卻是殊途同歸的。 1988年, 習近平在寧德地區工作時心系人民, 貼近群眾, 大力宣導“四下基層”制度, 即領導幹部要“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 1990年, 當習近平離開甯德到福州任市委書記時, “四下基層”制度並沒有就此結束, 他將這種工作制度和精神發揮得更為深入和具體了。

1991年, 福州市舉辦的首輪市縣領導聯合接訪群眾活動產生了良好反響,

被評為當年市十大新聞之一。

1992年, 習近平踐行群眾路線, 再次下訪接訪, 為民排憂解難, 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4月12日, 習近平與其他市區領導及部門負責人分別在鼓樓、台江、倉山、馬尾、郊區設點, 聯合接待來訪群眾。 當聽到楊橋路大王裡住宅群眾代表反映, 該地段處於城鄉結合部, 無居委會、無門牌號, 衛生、治安、交通管理混亂時, 習近平當即與郊區、城管委和信訪局負責人交換意見指出:城鄉結合部管理上的混亂現象普遍存在, 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並決定, 由城管、民政、郊區、鼓樓各級配合, 儘快在大王裡建立居委會, 建立新村樓院管理制度。 要以此為試點, 取得經驗後在其他城鄉結合部推開。

當機立斷, 實事求是, 與民方便, 習近平就是以這樣的高效率、高熱情與群眾建立起愈為深厚的“魚水關係”。

在郊區接受記者採訪時, 習近平說到, 去年以來, 我市初步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 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中市縣(區)領導聯合接訪群眾經去年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受到群眾的歡迎。 市委、市政府將繼續把聯合接訪群眾作為貫徹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精神, 改變領導作風, 密切聯繫群眾, 傾聽群眾呼聲, 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從群眾中汲取“營養”, 把聯合接訪群眾工作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種有效途徑長期堅持下去。 “一杯清茶”、“一聲請坐”, 習近平以人民公僕的滿腔熱情接待著每一位來訪群眾。

通過面對面的談話, 為陷入困難中的來訪群眾答疑解惑, 謀福造利, 送去滿滿的關懷與溫暖, 讓他們對生活感到安心, 對領導幹部放心, 對黨與國家充滿信心。 對於好的工作方法、好的制度, 習近平總是努力執行貫徹, 宣揚繼承。 而這兩年進行的市區領導聯合接訪群眾活動為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為民排憂解難、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關係、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更快發展, 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種便民利民的有效方法, 習近平絕不會讓它擱置封存。

“心中為念農桑苦, 耳裡如聞饑凍聲”, 心系百姓, 情牽民生,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心念念, 思思切切, 習近平才能如此深刻而深情地住進了人民群眾的心裡, 成為老百姓口裡稱頌的好幹部,

好領導。 我們相信, 即使是作為現在的總書記, 只要人民群眾有需要, 習近平都會來到老百姓的跟前, “俯首甘為孺子牛”, 為人民盡心盡力。

作者:學習大軍

2017年3月16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