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爭議漩渦中的轉基因水稻,吃還是不吃?

2009年, 兩種轉基因水稻獲得了農業部發放的安全證書, 也讓對轉基因的爭議在中國爆發。 作為中國人的主食, 轉基因水稻是否安全? 本刊記者 褚波 羅綺 轉基因農業的美好前景似乎就在眼前。 2010年3月5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今年要“以良種培育為重點,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 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幾天後,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也表示, 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是大勢所趨, 是中國科技興農的重要戰略措施。

政府高層的接連表態, 顯示了我國發輾轉基因農業的決心。 然而, 這條路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不平坦的, 因為“轉基因技術是科學史上引起爭議最大的一項新技術發明”。 儘管從今天看來, 誕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轉基因技術已不是一門新技術, 但當這項技術涉足我們的日常生活時, 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本能的抗拒。

轉基因產品到底安不安全?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 這個問題已漸漸明晰, 只是在這個問題之外, 還有更難的問題需要解決。 國民自殺計畫? 2009年8月17日,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花費15年時間開發的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轉基因抗蟲水稻汕優63”, 獲得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頒發的安全證書, 有效期為五年。 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 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難的一個關口, 該證書的獲得意味著轉基因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 並獲得農業主管部門認可, 可以申請生產許可證了。 然而, 直到兩個多月後的10月22日, 這個被華中農業大學稱為“2009年全球生物技術最重要的一個亮點”的重磅消息,
才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公佈在中國生物安全網上。 平常, 這個網站的點擊率並不高, 而與轉基因水稻相關的資訊又與一堆轉基因棉花品種混雜在“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之中, 在較長的時間內, 這些資訊都未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注意。

2009年11月底, 媒體逐漸從一些專家那裡獲得消息, 相關報導發表後, 迅速被各大網站轉載, 轉基因水稻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而相關部門遮遮掩掩的態度,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的質疑。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質疑說:“在全球還遠未達到共識的情況下,

我們貿然去進行轉基因水稻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 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做法是不是太超前了?” “我們並不反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 但擔心背後的風險。 ”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生態學家蔣高明也向記者表達了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擔憂。 而在普通人中, 這種質疑更為直接: “現在研究出的轉基因水稻的最大特點就是抗蟲抗病, 蟲子吃了都受不了的東西, 人吃了會怎樣?”甚至還有人直呼, 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水稻無異于一個“國民自殺計畫”。 抗蟲蛋白有無毒性? 在基因學家眼裡, 這些質疑似乎有些多餘。 一直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朱楨告訴《環球科學》,
對轉基因食品的最早質疑發生在1998年。 當時, 英格蘭Rowett研究所普茨泰教授(Pusztai)的一項研究表明, 幼鼠在食用轉基因土豆後, 幼鼠的器官生長異常, 體重和器官重量減輕, 並且免疫系統也遭到破壞。 這項研究隨即引起軒然大波, 全球都開始討論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雖然在1999年5月, 英國皇家學會發表聲明, 普茨泰教授的研究“充滿漏洞”, 他得出的轉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結論完全不足為憑, 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還是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 79%的英國人都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 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 因此, 很多生物學家認為, 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抵制, “很可能源於不正確的認識”。

農桿菌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能在自然條件下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並誘導產生冠癭瘤或發狀根。農桿菌通過感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後,可將自身基因(一段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將目的基因插入到經過改造的農桿菌內,借助農桿菌的感染即可實現外源基因向植物細胞的轉移與整合,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再生出轉基因植株。除農桿菌介導轉化法以外,常見的植物轉基因方法還有基因槍介導轉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此次華中農業大學開發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引入的是Bt抗蟲蛋白。這種蛋白來源於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雖然在分類學上,該細菌與蠟樣芽孢桿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產生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和炭疽桿菌(可引發炭疽病)屬於同一個屬,但迄今沒有證據表明,蘇雲金芽孢桿菌也會致病。相反,科學家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能讓害蟲“生病”,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具有抗蟲特性,並開始用於農業。最早把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轉入農作物的是比利時植物遺傳系統公司,他們在1985年就開發出了抗蟲轉基因煙草。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成功地將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中,由此得到的抗蟲棉已在大規模種植。 長期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告訴《環球科學》,Bt抗蟲蛋白是蘇雲金芽孢桿菌產生的一種晶體蛋白質。鱗翅目昆蟲攝食該蛋白後,在昆蟲腸道的鹼性環境下,蛋白酶將把這些蛋白水解,形成具有殺蟲活性的毒性多肽分子。這些多肽分子會與昆蟲腸道中的某些蛋白結合,插入細胞膜,破壞細胞的離子平衡,使細胞腫脹甚至裂解,從而導致昆蟲停止進食,最終死亡。 研究已證實,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細胞上含有與毒性多肽分子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根本沒有這些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況且,“在烹飪的過程中,蛋白質會變性,而且還要經過消化過程,被各種酶類分解為氨基酸(這是人體的營養成分),在這種情況下,不大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為了安全起見,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做過較長時間的動物試驗。研究人員給小鼠灌食純Bt蛋白,劑量達每千克體重5克(如0.1千克重的小鼠的灌食量為0.5g),但並未發現小鼠有中毒、過敏、體重異常和臟器病變的現象。“每千克轉基因稻米含Bt蛋白不超過2.5微克,按小鼠灌胃劑量折算推知,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吃掉120噸稻米也不會發生中毒、過敏、體重異常、臟器病變。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人活上120歲,也只吃掉約10噸稻米,不及小鼠灌食劑量的十分之一”。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啟發院士曾這樣描述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對人體無毒的Bt蛋白在轉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還低。我們研發的轉基因大米比達標的飲用水還安全。”

農桿菌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能在自然條件下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並誘導產生冠癭瘤或發狀根。農桿菌通過感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後,可將自身基因(一段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組中。將目的基因插入到經過改造的農桿菌內,借助農桿菌的感染即可實現外源基因向植物細胞的轉移與整合,然後通過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再生出轉基因植株。除農桿菌介導轉化法以外,常見的植物轉基因方法還有基因槍介導轉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此次華中農業大學開發的兩種轉基因水稻引入的是Bt抗蟲蛋白。這種蛋白來源於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雖然在分類學上,該細菌與蠟樣芽孢桿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產生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和炭疽桿菌(可引發炭疽病)屬於同一個屬,但迄今沒有證據表明,蘇雲金芽孢桿菌也會致病。相反,科學家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能讓害蟲“生病”,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具有抗蟲特性,並開始用於農業。最早把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轉入農作物的是比利時植物遺傳系統公司,他們在1985年就開發出了抗蟲轉基因煙草。199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成功地將蘇雲金芽孢桿菌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中,由此得到的抗蟲棉已在大規模種植。 長期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告訴《環球科學》,Bt抗蟲蛋白是蘇雲金芽孢桿菌產生的一種晶體蛋白質。鱗翅目昆蟲攝食該蛋白後,在昆蟲腸道的鹼性環境下,蛋白酶將把這些蛋白水解,形成具有殺蟲活性的毒性多肽分子。這些多肽分子會與昆蟲腸道中的某些蛋白結合,插入細胞膜,破壞細胞的離子平衡,使細胞腫脹甚至裂解,從而導致昆蟲停止進食,最終死亡。 研究已證實,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壁細胞上含有與毒性多肽分子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根本沒有這些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況且,“在烹飪的過程中,蛋白質會變性,而且還要經過消化過程,被各種酶類分解為氨基酸(這是人體的營養成分),在這種情況下,不大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為了安全起見,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做過較長時間的動物試驗。研究人員給小鼠灌食純Bt蛋白,劑量達每千克體重5克(如0.1千克重的小鼠的灌食量為0.5g),但並未發現小鼠有中毒、過敏、體重異常和臟器病變的現象。“每千克轉基因稻米含Bt蛋白不超過2.5微克,按小鼠灌胃劑量折算推知,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吃掉120噸稻米也不會發生中毒、過敏、體重異常、臟器病變。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人活上120歲,也只吃掉約10噸稻米,不及小鼠灌食劑量的十分之一”。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啟發院士曾這樣描述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對人體無毒的Bt蛋白在轉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國家標準規定的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還低。我們研發的轉基因大米比達標的飲用水還安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