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不到這一點,你很難出人頭地!

文 | 囧囧

2017年5月10日晚上九點, 當再一次合上《穆斯林的葬禮》後, 我輕輕地靠在病床上, 百感交集。

我轉過頭望瞭望臨床的她, 已經安然入眠。

我不由得放下心來, 欣然一笑, 起身緩緩地走向窗臺。

今天的天空, 被霧霾所籠罩。 月光吃力地穿越它們, 將僅有的微弱的光芒灑向人間。 但是卻被城市裡色彩斑斕的燈光所掩蓋。

現在大概已經沒有人會注意月亮了吧?

望著那不完美的月光, 我的思緒再次被拉回書中。

“所有偉大的小說, 最終都會指向一個方向——虛無。 所有的人生也似乎只有一個結果, 夢碎人亡。 ”

是呀, 書中的人兒, 都是不停地在喜劇和悲劇中輪回。 但最終逃脫不了那悲慘的結局:夢碎人亡。

在我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 每每看到璧兒對待新月惡劣的態度。 心裡不自覺的義憤填膺。 心想哪有這樣對待女兒的母親。

在我抱怨、憤怒的同時, 我漸漸地發現,

我們似乎在以同樣的態度、方法對待自己的子女。 書中的情節, 仿佛依稀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

在我第二遍讀這本書時, 我更多的是對新月的同情與悲憫。 也在心裡暗暗地想, 作者為什麼要對如此善良的好孩子這樣狠心。

或許正是因為她過於完美, 上天才賜予他們如此悲慘的結局。

或許真的像楚老師對新月講的那樣,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

或許作者也想以此來告訴我們, 當你感覺你的人生某個階段過於一帆風順時, 看似風平浪靜的大海下, 可能潛伏著更大的危機。

隨著我越來越多次翻閱, 我那些不平、抱怨, 漸漸地淡化了。 我漸漸地發現這本書中根本沒有惡人, 人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 做出了對他而言最正確的選擇。

他們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是他們忘了, 他們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東西, 強加在別人身上的愛, 或許是對方根本無法承受的。

多少年, 多少人, 正以愛之名做著適得其反的事情。

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於:越是親近的人, 越是缺乏用心的溝通。

那這些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這些釀成許多家庭悲劇、家庭遺憾的根源, 竟毫髮無傷的從遠古流傳到當下。 怪不得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在歷史中得到教訓。 ”

只懂沒有用, 還得附以實際行動。

本次拆書我們採用了新模式, 由我和念念共同完成。 我飾演女兒, 他飾演父親, 以書信的方式完成闡述。

在此之前, 我們做出了一個小小的約定, 在同時寫完當天文章之前, 不看對方的文章。 要把對方的思路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 寫出兩個人對角色最真實的理解。

但是發現我們倆異常同步, 就連文章的結束語也遙相呼應。

除此之外, 我們還在一個細節上花了許多心思。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本次領讀的目錄有所不同。

我們使用“月”、“玉”二字, 作出了十句詩來涵蓋當篇文章的主題。

“玉線”的有玉的句子在前, 比如第一章《玉魔縈舊所, 月滿照人歸》。

“月線”有月的句子則放在首位, 比如第六章《月晦欺芳草, 殘寒裂玉魂》。

念念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元作者, 他文字中的張力, 在這個時代, 已經十分少見。 本次領讀, 我們倆都將靈魂沁入其中。

他不是在飾演韓子奇, 而是在飾演天下的父母。 向孩子們描述他們的不得已, 自己對孩子的愛。

我飾演的不僅僅是新月, 而是飾演天下的兒女。

渴望向父母傾訴他們心中最真切的感情, 當然還有對父母的愛。

5月9日星期二, 念念給我發了一條簡訊, 我看後十分動容, 在此分享於大家, 並以此做為本章的尾聲。

“《穆斯林的葬禮》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梁亦清。

劉白羽的序裡沒有直說,霍達的人物塑造是短板,最豐滿的形象是梁君璧。

主要人物裡,韓新月和楚雁潮都寫得十全十美。反而使人物面目模糊,無棱無角,十分扁平。

梁君璧“表面上顯露著壓人的威勢,其實內心隱藏著一腔悲痛”——就是這樣一個反面人物,卻是塑造得最好;韓子奇也寫得不錯,年輕時精明強幹,到老來委曲求全,這中間的轉變令人唏噓。

至於梁亦清,我更多是在他身上,找到了一點共鳴。

梁亦清秉性木訥,不喜歡人情往來,沒本事應付生意。他跟韓子奇不同,是真的一門心思撲在玉上。

這種“閒事少他媽煩我,老子就想琢玉而已”的感覺,不知為什麼我有點懂。

讀梁亦清之死,嘔心瀝血,功敗垂成,不禁扼腕歎息。

古來傑作,唯“孤注一擲”而已。要是連捨棄一切只為作品的覺悟都沒有,又何來飛蛾撲火震懾世間之美。

玉雖通透,但到底不是透明的。如此看來,被玉障了耳目,就此沉溺,看不清一些事理,似乎也情有可原吧。

這麼看,梁亦清選擇雕琢寶船,不為錢,不為名,甚至也不為鄭和。其實,只是為自己而已。孤注一擲,琢磨此生的最高傑作。這樣的執著,心嚮往之。”

城市刮起了大風,在風的作用下,霧霾四處逃散。街上的紅紅綠綠也難挨漫漫長夜,一盞一盞地熄滅。

那被掩蓋已久的明月,終於重現了它應有的光芒。

是呀,無論前路如何坎坷,悲劇也不會永遠地存在在我們生命,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我稍微轉身,發現她已經醒來眯著眼睛,沖著我微笑。

我扶她起來,靠在我的肩膀,又一同看向天上的月光。

“我在最後,最身不由己的時刻,還記得故事最開始的樣子。”

“新月這個名字,是希望的意思。”

並以此做為本章的尾聲。

“《穆斯林的葬禮》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梁亦清。

劉白羽的序裡沒有直說,霍達的人物塑造是短板,最豐滿的形象是梁君璧。

主要人物裡,韓新月和楚雁潮都寫得十全十美。反而使人物面目模糊,無棱無角,十分扁平。

梁君璧“表面上顯露著壓人的威勢,其實內心隱藏著一腔悲痛”——就是這樣一個反面人物,卻是塑造得最好;韓子奇也寫得不錯,年輕時精明強幹,到老來委曲求全,這中間的轉變令人唏噓。

至於梁亦清,我更多是在他身上,找到了一點共鳴。

梁亦清秉性木訥,不喜歡人情往來,沒本事應付生意。他跟韓子奇不同,是真的一門心思撲在玉上。

這種“閒事少他媽煩我,老子就想琢玉而已”的感覺,不知為什麼我有點懂。

讀梁亦清之死,嘔心瀝血,功敗垂成,不禁扼腕歎息。

古來傑作,唯“孤注一擲”而已。要是連捨棄一切只為作品的覺悟都沒有,又何來飛蛾撲火震懾世間之美。

玉雖通透,但到底不是透明的。如此看來,被玉障了耳目,就此沉溺,看不清一些事理,似乎也情有可原吧。

這麼看,梁亦清選擇雕琢寶船,不為錢,不為名,甚至也不為鄭和。其實,只是為自己而已。孤注一擲,琢磨此生的最高傑作。這樣的執著,心嚮往之。”

城市刮起了大風,在風的作用下,霧霾四處逃散。街上的紅紅綠綠也難挨漫漫長夜,一盞一盞地熄滅。

那被掩蓋已久的明月,終於重現了它應有的光芒。

是呀,無論前路如何坎坷,悲劇也不會永遠地存在在我們生命,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我稍微轉身,發現她已經醒來眯著眼睛,沖著我微笑。

我扶她起來,靠在我的肩膀,又一同看向天上的月光。

“我在最後,最身不由己的時刻,還記得故事最開始的樣子。”

“新月這個名字,是希望的意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