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敦煌九色鹿經圖 無聲講述著人類的貪婪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1940年,法國西南部道爾多尼州鄉村的四個兒童帶著狗在追捉野兔。 突然野兔不見了,緊追的狗也不見了。

孩子們這才發現兔和狗跑進一個山洞,他們帶著電筒和繩索也進入洞裡,結果發現一個原始人龐大的畫廊。 它由一條長長的、寬狹不等的通道組成,其中有一個外形不規則的圓廳最為壯觀,洞頂畫有65頭大型動物形象,有從2米到3米長的野馬、野牛、鹿,有4頭巨大公牛,最長的約5米以上,真是驚世的傑作。 它被譽為“史前的盧浮宮”。 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動物壁畫是人類美術史上最早的繪畫記錄,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

拉斯科洞窟壁畫的馬中,最令人囑目的是所謂的“中國馬”,其因形體頗似中國的蒙古馬種而得名。

畫中的馬正處於懷孕期,這與祈求增殖的觀念有關;馬的造型輪廓分明,線條流暢,比例造當;製作時巧妙地利用岩石的高低變化而與雕畫結合,儘管是採用單色平塗,卻取得了立體效果,有一定的體積感;在色彩的處理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大面積的馬身著明亮的黃色,馬鬃塗黑色,形成明快的對比。 就藝術上的成就而論,把該畫列為傑作應是沒有異議的;並應想到原始藝術家是在粗笨的打制石器、簡陋的油脂燃燒物照明的條件下完成該畫的。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畫者在處理這些情節時,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衝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 美麗的九色鹿在茫茫戈壁孤立千年,終為今人留存下藝術史珍貴的一頁。

為了要突出“九色鹿的陳述”這一情節,畫作的兩側畫面在構圖上都是向中間呈現出一定的傾斜,而其中的人物、車馬、山水背景,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動作都引導觀者將目光集中在中心區域上。 雖為九色,畫家卻用白色作為鹿的主色,再用石綠、赭石在鹿身上點彩示其九色,所以整體上,鹿的白與國王的黑馬形成強烈的對比,而國王與馬錶現出的姿態多樣和富有動態又與九色鹿的純淨安詳相襯托,使畫面張力十足。 畫家使用的這些礦物質顏色,在中國畫中被稱為“石色”。 這種顏色的特點是覆蓋性極強,色彩感覺飽滿而純正。 黑白兩種主色的沉重,加之構圖中河流山川,人物飄帶的靈動,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九色鹿經圖》都是一幅讓人心儀之作。

邁克爾·傑克遜有首地球之歌,歌曲一開始就一路在發問:屬於你和我的所有夢想呢/你是不是忘了/你有沒有看到/地球在流淚海岸在哭泣/寶貴的自然呢/那是我們地球的孕育地/動物呢/我們把它們的王國化為灰燼/大象呢/我們是不是已失去它們的信任/鯨魚呢/我們污染了海洋……

他其實應該算是代表我們人類具有良知的一種發問,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不夠尊重,很多動物正以非常快的速度面臨滅絕。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滅絕的年代和滅絕的地方。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地球上自從35億年前出現生命以來,已有5億種生物生存過,如今絕大多數早已消逝。

近1600年以來,共計720種動物滅絕了。而未被記錄的滅絕物種,特別是無脊椎動物,則要多得多。讓人覺得異常悲哀的是,很多的物種尚未被我們認知,便默默逝去了。在過去的年代,物種滅絕的速度極為緩慢,鳥類平均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8000年滅絕一種,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滅絕一種;1850年至1950年,鳥獸的平均滅絕速度為每年一種了,即有100多種動物滅絕了。到現今,平均一天就滅絕幾十種!而且這種滅絕還在以加速度的趨勢進行著。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世界上每分鐘有一種植物滅絕,每天有一種動物滅絕。

■收藏週刊記者 李世雲

人類從原始社會一路發展過來,和各種各樣的動物共依共存,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壁畫,都有動物的圖像和記錄。19世紀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穴壁和岩石上最初發現它們時,考古學家還不相信這樣逼真的動物畫竟會出自冰河時代的人之手(約西元前15000-前10000年)。在岩洞,後來陸續發現簡陋的石頭工具和骨頭工具,人們逐漸肯定了洞中的野牛、長毛象和馴鹿圖畫確是遠古人類刻畫或描繪出來的。或者,當我們走過這些岩洞,穿過又低又窄的通道,一直深深地進入幽暗的山腹之中時,嚮導的手電筒突然一亮閃,照亮了遠古人類畫出的一頭公牛,這確實是一種奇異的體驗。

但其實,原始人對於什麼是實物、什麼是圖像往往更不清楚。有一次,一位歐洲藝術家在非洲的一個鄉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地居民很難過地說:“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麼過日子呢?”

這些古怪的思想很重要,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存的最古老的畫。那些畫的古老程度足以跟人類的任何一種遺址相比。

在羅馬,大家相信羅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曾被一隻母狼哺育,他們還在羅馬的朱庇特神廟(Capitol)豎立了母狼的銅像。就是現在,他們也還有一隻活母狼豢養在朱庇特神廟臺階旁邊的籠子裡。而在古老的中國,我們有龍的圖騰,以至於到現在,我們經常都說自己是龍族的子孫。在敦煌莫高窟中,動物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畫面上,特別是以遊牧狩獵為主題的壁畫,描寫了生活在山林中的各種不同動物,其中包括有牛、羊、馬、鹿、猴、虎、狼、野豬等。各種動物的形象生動、簡練,有極強的典型性,充分體現了畫家深刻、準確的觀察力和精妙、高超的繪畫技巧。

比如有一幅《九色鹿經圖》,這幅圖繪于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其中情節性的故事畫是北魏洞窟壁畫的經典之作,在當時,畫家們尤其擅長用繪畫的形式來講故事。作為莫高窟內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一系列經典動畫片中,就有《九色鹿》這個故事,該片攝製於1981年,完全採用敦煌壁畫風格,色彩豔麗。而《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為更多人知曉。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在古印度恒河邊,有一隻美麗的鹿王,它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的顏色組成,非常美麗。一天,九色鹿王在恒河裡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王只是要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而在豪華的宮殿裡,王后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國王很愛妻子,就用重金昭告天下懸賞九色鹿。重金誘惑之下,那個溺水者向國王透露了秘密,並帶路去獵殺九色鹿王。九色鹿王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有如泉湧。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王。那個溺水者也違背諾言,受到懲罰。

或許,九色鹿王原來真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只是因為人的貪婪,而滅絕了。當我們去看這幅壁畫,是不是能感覺到藝術的這種穿越的力量,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九色鹿王,而是人的本來的善良。

(本文參考《藝術的故事》【英】貢布裡希/百度百科。文字整理:實習生 陸翠雲)

邁克爾·傑克遜有首地球之歌,歌曲一開始就一路在發問:屬於你和我的所有夢想呢/你是不是忘了/你有沒有看到/地球在流淚海岸在哭泣/寶貴的自然呢/那是我們地球的孕育地/動物呢/我們把它們的王國化為灰燼/大象呢/我們是不是已失去它們的信任/鯨魚呢/我們污染了海洋……

他其實應該算是代表我們人類具有良知的一種發問,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不夠尊重,很多動物正以非常快的速度面臨滅絕。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在那裡排列著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每一塊墓碑都代表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上面記載著滅絕的年代和滅絕的地方。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地球上自從35億年前出現生命以來,已有5億種生物生存過,如今絕大多數早已消逝。

近1600年以來,共計720種動物滅絕了。而未被記錄的滅絕物種,特別是無脊椎動物,則要多得多。讓人覺得異常悲哀的是,很多的物種尚未被我們認知,便默默逝去了。在過去的年代,物種滅絕的速度極為緩慢,鳥類平均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8000年滅絕一種,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滅絕一種;1850年至1950年,鳥獸的平均滅絕速度為每年一種了,即有100多種動物滅絕了。到現今,平均一天就滅絕幾十種!而且這種滅絕還在以加速度的趨勢進行著。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世界上每分鐘有一種植物滅絕,每天有一種動物滅絕。

■收藏週刊記者 李世雲

人類從原始社會一路發展過來,和各種各樣的動物共依共存,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壁畫,都有動物的圖像和記錄。19世紀在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的穴壁和岩石上最初發現它們時,考古學家還不相信這樣逼真的動物畫竟會出自冰河時代的人之手(約西元前15000-前10000年)。在岩洞,後來陸續發現簡陋的石頭工具和骨頭工具,人們逐漸肯定了洞中的野牛、長毛象和馴鹿圖畫確是遠古人類刻畫或描繪出來的。或者,當我們走過這些岩洞,穿過又低又窄的通道,一直深深地進入幽暗的山腹之中時,嚮導的手電筒突然一亮閃,照亮了遠古人類畫出的一頭公牛,這確實是一種奇異的體驗。

但其實,原始人對於什麼是實物、什麼是圖像往往更不清楚。有一次,一位歐洲藝術家在非洲的一個鄉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地居民很難過地說:“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麼過日子呢?”

這些古怪的思想很重要,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存的最古老的畫。那些畫的古老程度足以跟人類的任何一種遺址相比。

在羅馬,大家相信羅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曾被一隻母狼哺育,他們還在羅馬的朱庇特神廟(Capitol)豎立了母狼的銅像。就是現在,他們也還有一隻活母狼豢養在朱庇特神廟臺階旁邊的籠子裡。而在古老的中國,我們有龍的圖騰,以至於到現在,我們經常都說自己是龍族的子孫。在敦煌莫高窟中,動物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畫面上,特別是以遊牧狩獵為主題的壁畫,描寫了生活在山林中的各種不同動物,其中包括有牛、羊、馬、鹿、猴、虎、狼、野豬等。各種動物的形象生動、簡練,有極強的典型性,充分體現了畫家深刻、準確的觀察力和精妙、高超的繪畫技巧。

比如有一幅《九色鹿經圖》,這幅圖繪于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其中情節性的故事畫是北魏洞窟壁畫的經典之作,在當時,畫家們尤其擅長用繪畫的形式來講故事。作為莫高窟內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一系列經典動畫片中,就有《九色鹿》這個故事,該片攝製於1981年,完全採用敦煌壁畫風格,色彩豔麗。而《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為更多人知曉。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在古印度恒河邊,有一隻美麗的鹿王,它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的顏色組成,非常美麗。一天,九色鹿王在恒河裡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王只是要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而在豪華的宮殿裡,王后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國王很愛妻子,就用重金昭告天下懸賞九色鹿。重金誘惑之下,那個溺水者向國王透露了秘密,並帶路去獵殺九色鹿王。九色鹿王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有如泉湧。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王。那個溺水者也違背諾言,受到懲罰。

或許,九色鹿王原來真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只是因為人的貪婪,而滅絕了。當我們去看這幅壁畫,是不是能感覺到藝術的這種穿越的力量,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九色鹿王,而是人的本來的善良。

(本文參考《藝術的故事》【英】貢布裡希/百度百科。文字整理:實習生 陸翠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