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震紀念館,我心中的英雄

映秀地震紀念館正面

提及建築, 在我心中最為特別的當屬古建築和少數民族風情的建築。 而現代建築中, 最讓我感動的建築是他。

地震紀念館, 我心中的英雄。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後, 經國務院審批, 特為此建造了兩座地震紀念館, 其中一座便是上圖的映秀震中紀念館。

他矗立在汶川縣映秀鎮的山崗上, 日夜凝視著這片他熱愛的土地, 深沉, 深情。

鋼筋水泥的樓房, 常是我們認為最為冰冷的建築。 而他, 鋼筋水泥混凝土, 看似冰冷無情, 卻是我心中最為熱情的建築, 燃燒著濃烈的愛, 熾熱的心。

映秀鎮地處阿壩州南大門, 距成都78km, 是進出九寨溝、臥龍、四姑娘山的必經之地, 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映秀震中紀念館則坐落於映秀鎮漁子溪半山腰, 是映秀地震紀念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你來, 我建議你一定不要穿高跟鞋。 平底鞋以及簡單的服飾這樣普通的著裝,

我認為是對逝者起碼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紀念館坐落於山腰上, 你可以想像自己穿著高跟鞋, 費力爬上數百步階梯的狼狽樣, 還沒有到達目的地, 你就已經耗盡了力氣, 等會兒怎麼會有心思去全身心的投入緬懷和思念呢?況且, 你是一個有素質的人, 一定忍受不了安靜的館內傳來你高跟鞋噠噠的聲音, 那會讓你無地自容的。

通向紀念館的曲折石梯

由於紀念館在山崗上, 所以你先得從石梯步行上去。 你會看見階梯的兩旁有一些小孩兒或穿著羌服的阿婆在叫賣, 當然他賣的不是零食, 而是花朵。

如果你願意, 可以買上一束菊花, 因為接下來或許會用得上。 階梯的兩旁雕刻著"眾志成城"等鼓舞的話語, 你可以邊看邊走, 此時的氛圍還算是輕鬆的。

公墓一景

等你走完上百步石梯, 轉角你會看見紀念館的前奏, 萬人碑, 遇難者公墓。 地震後, 映秀鎮的人數迅速由1.3萬銳減到5000人左右, 由於許多屍體無法辨認, 於是只能修建這樣一座遇難者公墓, 敬以悼念。

上面記載著每一位元在震中沉睡的遇難者, 當你看見高齡的老人時, 也許會淡淡欣慰, 還好他們已經見證過世界的變遷, 沒有太多遺憾。 當你看見許多年幼的遇難者時, 你可能會替他們惋惜, 還未來得及享受這美麗的世界, 可當你看見記載中更多“xx,生辰不詳,

地址不詳”時, 我想心中的苦澀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

這時候你可以放上花束, 真誠的鞠上一躬, 靜靜表達自己的哀思。

遇難空軍

繼續向前走, 在高高的山崗上, 看見紀念館之前, 你定會看見一塊墓碑, 那是屬於救災中獻出生命的軍人墓碑。

他們依然站在山崗上, 深情凝視著他們熱愛的祖國人民,保衛他們深愛的土地,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

終於看見了紀念館的樣子,不規則的形狀,莊嚴肅穆。

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結構構成,用地8800平米,地下一層,地上一層。

紀念館側景

紀念館以大地的形態嵌入環境,與大地形成統一、契合的關係,在朝向城市軸線的東面方向形成切面,架空形成外部空間。紀念館在大地形體的建築之中通過院落空間的植入,使建築與大地之間形成一種內在張力。院落空間是紀念館的點睛之筆,她賦予紀念館以精神內核。紀念館館由流水庭、序廳、地殤庭、緬懷廳、“山河有痕”災害廳、崛起庭、“鳳凰涅槃”重建廳、紀委廉政板塊和“居安思危”啟示廳九個部分組成。大量運用聲、光、電結合的新理念,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建造。你可以如臨其境,感受地震災害,緬懷學習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以序、地殤、崛起、希望為主題的四個庭院來作為主題展廳空間的重要起始、過渡和收結,與地震災害、災後重建、5.12啟示三大展覽部分的主題相呼應,營造相應的空間氛圍和場所精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使參觀者在整個參觀過程中隨著空間下沉、上升、開、合、收、放的節奏,情緒由凝重逐漸走向舒緩、理性、希望。

自你踏入紀念館始,已在這一路見聞中沉澱下來的心情會更加凝重。沉重肅穆的氛圍讓你覺得連說話和微笑都是一種褻瀆。

紀念館中現有館藏地震文物13628件,涵蓋黨政機關、公安、部隊、防汛、醫院、學校、志願者、災難現場、悼念、捐贈、紀念、宣傳、國際援助等類別,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地震災情、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各方面情況。

館內真實再現了當年地震的情景,滿目瘡痍的景象讓人心情倍感沉重,陳列的救援人員的物件和紙質檔記錄著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讓人深受感動。

館內兩三角

出於對逝者的尊重,館內最好是避免拍照的,於是我找了許久,也只找到了這幾張照片,館內的具體景象,也是言語無法說明的。

繼續往裡走,時而下坡,時而上坡,你的心情也隨之起伏。當你在地下一層,看見災難原貌的時候,心裡也許只剩下悲歎;當你向上走進重建廳的時候,更多的或許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感恩,哪怕你沒有親身經歷,你也會誠心的感激他們。

時間就在悼念中悄然流逝,你終於走上了地面的啟示廳,此時你的心裡或許只餘無限慶倖。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俯視映秀鎮全景,心裡會生出無限的希望,心情也漸漸變得舒暢。

除五廳之外,360度地震體驗台是館內最大的亮點和特色,通過地震設備類比,配合360度全方位投影2D影片,真實還原那場巨大的災難場景。讓您穿越到地震發生之前十秒到地震後近四分鐘的時間,親自體驗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似的感覺。

當然,我沒有去體驗過,我無法親訴這設施有什麼優缺點,畢竟我們並不想再經歷那樣的地動山搖。

走出展廳,你可以沿著另一邊的階梯下山,繞過去看看地震遺址中保存較完整的漩口中學。

震中地震遺址

有一次走在下山的路上,我聽見一個抱怨的聲音在身後響起:"這有啥好看的?不就那樣,浪費我一天時間,路又不好走,什麼都沒有。"

轉頭一看,是一個戴著眼鏡衣著還算整齊,看起來挺斯文的年輕人。可說出的話就讓人不覺斯文了。

你來地震紀念館到底想看什麼呢?美女?帥哥?抑或一排排陳列的屍體?還是悲天搶地的哭嚎?是哪裡不如你心中想像的樣子了呢?

或者斯文後面應該再加兩字?我又似乎覺得自己這樣的指責重了些。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收穫些什麼,所以我沒有出聲,只是轉身離開,以至於現在我還記得他當時的模樣。

如果你某日陷入了消極的情緒,不可自拔,覺得人生生無可戀,那麼你可以來走一走,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想你會明白自己有多麼的幸運。

如果你希望你的寶貝,祖國未來的花朵,切身體會生命的珍貴,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信仰,或許你可以帶他來走一走,親身體會大愛文化和感恩文化。

學會珍惜生命其實並不難,因為這是死亡的告誡。

如果可以,願世人銘記災難,珍愛生命。

一轉眼,九年已過,生的希望遍佈全野,始終銘記這段歷史,它帶給我們的絕望和溫暖。不會忘記逝去的悲傷,不會忘記攜手同行的感激,不會忘記廢墟上的重生。

深情凝視著他們熱愛的祖國人民,保衛他們深愛的土地,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

終於看見了紀念館的樣子,不規則的形狀,莊嚴肅穆。

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和鋼結構構成,用地8800平米,地下一層,地上一層。

紀念館側景

紀念館以大地的形態嵌入環境,與大地形成統一、契合的關係,在朝向城市軸線的東面方向形成切面,架空形成外部空間。紀念館在大地形體的建築之中通過院落空間的植入,使建築與大地之間形成一種內在張力。院落空間是紀念館的點睛之筆,她賦予紀念館以精神內核。紀念館館由流水庭、序廳、地殤庭、緬懷廳、“山河有痕”災害廳、崛起庭、“鳳凰涅槃”重建廳、紀委廉政板塊和“居安思危”啟示廳九個部分組成。大量運用聲、光、電結合的新理念,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建造。你可以如臨其境,感受地震災害,緬懷學習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以序、地殤、崛起、希望為主題的四個庭院來作為主題展廳空間的重要起始、過渡和收結,與地震災害、災後重建、5.12啟示三大展覽部分的主題相呼應,營造相應的空間氛圍和場所精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使參觀者在整個參觀過程中隨著空間下沉、上升、開、合、收、放的節奏,情緒由凝重逐漸走向舒緩、理性、希望。

自你踏入紀念館始,已在這一路見聞中沉澱下來的心情會更加凝重。沉重肅穆的氛圍讓你覺得連說話和微笑都是一種褻瀆。

紀念館中現有館藏地震文物13628件,涵蓋黨政機關、公安、部隊、防汛、醫院、學校、志願者、災難現場、悼念、捐贈、紀念、宣傳、國際援助等類別,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地震災情、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各方面情況。

館內真實再現了當年地震的情景,滿目瘡痍的景象讓人心情倍感沉重,陳列的救援人員的物件和紙質檔記錄著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讓人深受感動。

館內兩三角

出於對逝者的尊重,館內最好是避免拍照的,於是我找了許久,也只找到了這幾張照片,館內的具體景象,也是言語無法說明的。

繼續往裡走,時而下坡,時而上坡,你的心情也隨之起伏。當你在地下一層,看見災難原貌的時候,心裡也許只剩下悲歎;當你向上走進重建廳的時候,更多的或許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感恩,哪怕你沒有親身經歷,你也會誠心的感激他們。

時間就在悼念中悄然流逝,你終於走上了地面的啟示廳,此時你的心裡或許只餘無限慶倖。站在高高的山崗上,俯視映秀鎮全景,心裡會生出無限的希望,心情也漸漸變得舒暢。

除五廳之外,360度地震體驗台是館內最大的亮點和特色,通過地震設備類比,配合360度全方位投影2D影片,真實還原那場巨大的災難場景。讓您穿越到地震發生之前十秒到地震後近四分鐘的時間,親自體驗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似的感覺。

當然,我沒有去體驗過,我無法親訴這設施有什麼優缺點,畢竟我們並不想再經歷那樣的地動山搖。

走出展廳,你可以沿著另一邊的階梯下山,繞過去看看地震遺址中保存較完整的漩口中學。

震中地震遺址

有一次走在下山的路上,我聽見一個抱怨的聲音在身後響起:"這有啥好看的?不就那樣,浪費我一天時間,路又不好走,什麼都沒有。"

轉頭一看,是一個戴著眼鏡衣著還算整齊,看起來挺斯文的年輕人。可說出的話就讓人不覺斯文了。

你來地震紀念館到底想看什麼呢?美女?帥哥?抑或一排排陳列的屍體?還是悲天搶地的哭嚎?是哪裡不如你心中想像的樣子了呢?

或者斯文後面應該再加兩字?我又似乎覺得自己這樣的指責重了些。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收穫些什麼,所以我沒有出聲,只是轉身離開,以至於現在我還記得他當時的模樣。

如果你某日陷入了消極的情緒,不可自拔,覺得人生生無可戀,那麼你可以來走一走,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想你會明白自己有多麼的幸運。

如果你希望你的寶貝,祖國未來的花朵,切身體會生命的珍貴,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信仰,或許你可以帶他來走一走,親身體會大愛文化和感恩文化。

學會珍惜生命其實並不難,因為這是死亡的告誡。

如果可以,願世人銘記災難,珍愛生命。

一轉眼,九年已過,生的希望遍佈全野,始終銘記這段歷史,它帶給我們的絕望和溫暖。不會忘記逝去的悲傷,不會忘記攜手同行的感激,不會忘記廢墟上的重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