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師的閱讀煩惱如何破解?《讀書那些事——給教師的閱讀建議》開出一劑良方|每週一書

在當下越來越重視閱讀的時代氛圍裡, 作為老師, 你是不是也會遇到有關閱讀的煩惱?工作繁瑣, 難有時間精力堅持閱讀;遇到問題太習慣於求助網路或教學參考書, 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讀的書太多, 不知從何下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書籍……

如果您有著諸如此類的問題, 不要著急。 今天播報君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讀書那些事——給教師的閱讀建議》, 就能解開這些難題。 在這本書裡, 會有李鎮西、黃玉峰、吳非等一大批名師講述了各自的閱讀經歷與成長故事。 通過閱讀他們, 或許你可以找到精神的“同路人”。

好書如何精彩?聽播報君一一道來。

圖書資訊

《讀書那些事——給教師的閱讀建議》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書號:978-7-5537-8158-7/G451.6/H09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定價:36.00元

上架建議:教師閱讀/教師教育

推薦閱讀的N 個理由

播報君

這本書好在哪?

答:匆忙的時代, 教師該如何通過讀書這種“慢”的方式來堅守教育使命, 提升自我修養?

本書彙聚30多位國內著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深度分享讀書的智慧。 朱永新、李鎮西、黃玉峰、淩宗偉、吳非、冷玉斌、楊林柯……多位國內教育名家共話讀書那些事兒, 分享他們寶貴的讀書經驗、教育人生以及妙趣橫生的讀書經歷,

為全國中小學教師帶來啟發, 使書香浸潤教師的心靈, 引領教師成長, 讓教師在教育的路上綻放自己的光彩。

播報君

關於教師閱讀, 作者有何感悟?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人們完善自我、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途徑。 很難想像, 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 在離開校園後如何自我教育, 持續學習。 許多教師從踏入教育之門開始, 就越來越不喜歡閱讀,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身在長期的求學過程中喪失了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結果。 教師自己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遇到問題自然不會想到書籍, 許多教師往往求助於網路或者教學參考書, 結果可想而知,

仿佛無源之水, 很快便會枯竭, 最後造成精神的荒蕪, 導致教育的貧瘠。

——作者

好書內容搶先看

目錄

第一輯 讀書這麼好的事

讀書這麼好的事002

讀書就是你我的呼吸016

書還是老的好021

人生若只一書蟲025

讀書, 是另一種生長028

讀書是一種“翻牆術”034

讀書改變氣質037

滿肚書話要傾訴041

心中的讀寫045

讀和寫是教師成長的咖啡伴侶049

第二輯 生命與書相遇

把好書化作自己的靈魂054

讀書是放大心靈的半徑064

書緣, 人緣, 世間緣068

我的閱讀人生071

誤入藕花深處074

唯書有華 秀於百卉077

閱讀是我的引路人081

讀書:最美好的生命舉止084

閱讀讓教育人生更開闊088

觀念的“倒賣者”093

教育人生要有經典相伴101

第三輯 教師是一本書

閱讀與教師的專業成長106

黃玉峰:教師就是一本書116

吳非:一生只做一件事124

讀書人應秉持怎樣的閱讀倫理131

垃圾與經典, 去留誰做主139

教師應為自己構建一間書房144

語文教師僅讀語文論著是不夠的148

教師專業閱讀常用思維方法摭談152

書評:對話與分享167

書之序與書之跋管見171

還是應該啃一點難啃的書177

閱讀, 與教學相長181

讓書香浸潤每一位師生的教育生活185

推薦篇章

序言《教師應是最好的領讀者》(朱永新)

《讀書這麼好的事》(冷玉斌)P2

《把好書化作自己的靈魂》(李鎮西)P54

《閱讀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常生龍)P106

《讀書人應秉持怎樣的閱讀倫理》(淩宗偉)P131

精彩書摘,一睹為快!

前言

“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對此本人深信不疑。通過“讀書那些事”,跟老師們聊聊與閱讀有關的事情同樣是好事一樁。當下,舉國上下宣導“全民閱讀”,學校也在努力營造“書香校園”,很多教師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閱讀對於個人幸福以及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投入到閱讀之中。與此同時,教師們也產生了諸多與閱讀有關的困惑:比如怎樣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專業書籍,如何啃讀教育經典,等等。

筆者在做“教師書房”欄目的編輯過程中,深感許多教師並不讀書,即使有些想讀書的教師也苦於找不到好書或者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為此,我們為教師們請來在閱讀與寫作方面頗有心得的名師作為引領。這些名師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曾遇到過相似的問題,有過同樣的困惑與煩惱,也走過彎路,但他們最終都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幸福。他們的成功有哪些秘訣?在本書中,李鎮西、黃玉峰、吳非、常生龍、淩宗偉等名師,通過本人親述或接受採訪,講述了各自的閱讀經歷與成長故事。通過閱讀他們,教師們或許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的職業榜樣,抑或產生共鳴,找到精神的“同路人”。

閱讀是為了發現更好的自己

在筆者主編的“教師書房”版推出的好書中,不乏中小學名師們的精品之作。他們不僅以教書、讀書為樂,而且將自己的讀書體會以及閱讀帶給自己教育行為的改變等彙集成書,分享給讀者,為那些迷茫中的教育者通過閱讀打開教育之門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範式。

但凡名師,一般都有個共同的愛好——讀書。長期養成的閱讀習慣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想到書籍,並很快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尋到自己的“精神導師”,並在他們的循循善誘和引領下,走出困境。

李鎮西在初為人師時,有著所有教師的夢想與追求,也有著所有教師的痛苦與彷徨、迷茫與掙扎。他也曾經“收拾”過自己的學生,甚至親手打過學生、罰站過學生。正是這個時候,他“遇上”了蘇霍姆林斯基,一本《要相信孩子》打開了他通向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門,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育人三部曲》《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成為他的案頭常備書。

2015 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之一冷玉斌在剛剛走上講臺時,也遭遇過同樣的尷尬。“那時真的不會上課,怎麼去讀一篇課文,怎麼帶著孩子學習語文,怎樣在課堂上提問、與孩子們展開對話……對於這些今天看來不過是常識的事情,當時真是難倒我了。幸虧那時候,于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來到我手邊……我反復讀,仔細揣摩他的思路、他的智慧;……我似乎看到了教學實踐中的光亮,就朝著它一招一式學,一字一句練。”正是這本《教海漫記》把冷玉斌扶上了“戰馬”,讓他看見了光亮,並朝著課堂快樂出發。

教師閱讀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用這句話形容當今教師的閱讀現狀十分貼切。這是一個閱讀的好時代,因為從國家到學校自上而下都在大力宣導“全民閱讀”“書香社會”“書香校園”,但真正閱讀的人並不多,尤其是青少年,因為有兩樣東西正在阻礙著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一個是應試教育,一個是網路,他們的全部時間基本上被這兩樣東西所佔據。更為可怕的是,教師作為最應該閱讀的群體,許多人也放棄了閱讀,不少教師唯讀兩本書——“教材”和“教參”。教師不讀書,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溫儒敏在他的《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中疾呼:“語文的本質就是‘多讀書’,現在語文教學的很多問題還是‘讀書太少’。”“是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了,比如,在教學評價方面有所體現。”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人們完善自我、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途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在離開校園後如何自我教育,持續學習。許多教師從踏入教育之門開始,就越來越不喜歡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身在長期的求學過程中喪失了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結果。教師自己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時自然不會想到書籍,而是求助於網路或者教學參考書。結果可想而知,教育仿佛無源之水,很快便會枯竭,最後造成精神的荒蕪,導致教育的貧瘠。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教師就真正喪失了閱讀能力。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因素惡化了教師的閱讀狀況,比如教師缺乏閒暇時間。閱讀首先需要的是閒暇時間,需要從容的心態。眾所周知,教師除了週末,尚有寒暑假。但現實中補課不但侵佔了週末,也大量佔用了教師的寒暑假時間,一旦自然休息的節律被打破,教師便會陷入身心疲勞的雙重境地。這導致教師即使有了閒暇時間,也未必讀書。但閒暇時間只是讀書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那些真正熱愛閱讀的教師總能擠出時間用來讀書,他們化零為整,同樣可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收到好的效果。而很多教師把閒暇時間用來玩手機、玩遊戲、打麻將或者進行生活交際等。

新課程的實施無疑給教師們帶來了壓力,許多教師意識到,不閱讀無法應對教學,不學習將會面臨淘汰,生存危機逼迫教師們開始閱讀。但如何將外部壓力轉化成內部學習的動力,恐怕還要靠教師自身產生閱讀的願望,這就需要以解決問題為閱讀導向。如果帶著問題去閱讀,讓閱讀真正指導教育實踐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便會產生閱讀的動力。此外,如同學生閱讀需要循序漸進一樣,教師的專業閱讀也需要階梯,有些教育經典未必適合所有教師閱讀,比如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起步階段,一本於永正的《教海漫記》就可以為“冷玉斌們”指點迷津,走上正途。

《把好書化作自己的靈魂》(李鎮西)P54

閱讀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讀什麼書,怎麼讀,這都和閱讀者的興趣、性格、氣質、環境、經歷、職業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是因人而異,沒有什麼“公式”可套的。但不同的人之間,交流各自的讀書心得,互相啟發,彼此參考,還是不無意義的。

還是要先說說那個老話題:“讀書有什麼用?”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本來,如果僅僅從生物學意義上看,我們如果不閱讀,一點都不妨礙甚至危害自然生命的成長——千百年來,那麼多目不識丁的人也活了一輩子,有的還很長壽呢!但是,我們又絕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體,人之為人在於“精神”,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盡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無愧於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

……

在我看來,閱讀究竟有沒有用,取決於閱讀者是否把好書化作了自己的靈魂?這裡所說的“化作自己的靈魂”,不是用別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不是所謂“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是經過吸收消化後有機地融入並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那麼,好書怎麼才能“化作自己的靈魂”?我的體會是,關鍵是要“讀出自己”,或“讀出問題”。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書中讀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時代,等等,這是共鳴、欣賞、審美,就是“把自己擺進去”;所謂“讀出問題”,就是要讀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等等,這是質疑、研究、批判,就是“與作者對話”。

回憶我自己的閱讀,每當我感到心潮起伏的時候,往往不外乎兩個原因:要麼是從作品中讀出了“自己”,要麼是從作品中讀出了“問題”——前者如我曾經讀過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由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充滿詩意的教育故事以及他所揭示的教育中那純真、純正、純淨的人性之美,想到自己每一天平凡而同樣美麗的教育實踐,進而心潮起伏,難以自已;後者如我正在拜讀的《“教育學視界”辨析》,作者陳桂生教授對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教育“常識”“公理”提出的質疑,敲打著我的心房,使我對作者的質疑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常識”也投去質疑的目光,以至放下該書後,我那被作者點燃的思想火把還在繼續燃燒。——這種伴隨著感情流淌或思想飛揚的閱讀,才是真正深入心靈的閱讀。

……

讀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那更是一種愉悅至極的精神之旅。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寫道:“少年們夏天想進行‘水上旅行’,可是我們沒有船,於是我從新學年一開始就攢錢,到了春天,我就從漁民那裡買來了兩條船,家長們又買了一條船,於是我們的小船隊便出航了。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歡樂,而孩子們的歡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時工作才兩年的年輕的我,讀到這裡,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我想到我曾與學生站在黃果樹瀑布下面,讓飛花濺玉的瀑水把我們渾身澆透;我曾與學生穿著鐵釘鞋,冒著風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巔;我曾與學生在風雨中經過八個小時的攀登,饑寒交迫地進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我和學生都油然而生“風雨同舟、相依為命”之情,同時又感到無限幸福。這種幸福不只是我賜予學生的,也不單是學生奉獻給我的,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平等分享的。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就是我啊!

《陶行知教育文選》有這樣的話:“有人誤會以為我們要在這裡造就一些人出來升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我一下想到今天中國的許多“貴族學校”了,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至今還是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信念。先生還說:“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 ”先生簡直就是對著今天的中國教育說的。

捧讀兩位大師的著作,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走進了書中,或者作者走出了著作,就在我身邊對我親切地叮嚀。當我感到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就是中國,而陶行知說的就是當代時,我真正是讀出了“自己”,也讀出了今天的中國。

資料來源於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輯:劉鈺

推薦篇章

序言《教師應是最好的領讀者》(朱永新)

《讀書這麼好的事》(冷玉斌)P2

《把好書化作自己的靈魂》(李鎮西)P54

《閱讀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常生龍)P106

《讀書人應秉持怎樣的閱讀倫理》(淩宗偉)P131

精彩書摘,一睹為快!

前言

“讀書是天下第一好事”,對此本人深信不疑。通過“讀書那些事”,跟老師們聊聊與閱讀有關的事情同樣是好事一樁。當下,舉國上下宣導“全民閱讀”,學校也在努力營造“書香校園”,很多教師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閱讀對於個人幸福以及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投入到閱讀之中。與此同時,教師們也產生了諸多與閱讀有關的困惑:比如怎樣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專業書籍,如何啃讀教育經典,等等。

筆者在做“教師書房”欄目的編輯過程中,深感許多教師並不讀書,即使有些想讀書的教師也苦於找不到好書或者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為此,我們為教師們請來在閱讀與寫作方面頗有心得的名師作為引領。這些名師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曾遇到過相似的問題,有過同樣的困惑與煩惱,也走過彎路,但他們最終都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幸福。他們的成功有哪些秘訣?在本書中,李鎮西、黃玉峰、吳非、常生龍、淩宗偉等名師,通過本人親述或接受採訪,講述了各自的閱讀經歷與成長故事。通過閱讀他們,教師們或許能從中找尋到自己的職業榜樣,抑或產生共鳴,找到精神的“同路人”。

閱讀是為了發現更好的自己

在筆者主編的“教師書房”版推出的好書中,不乏中小學名師們的精品之作。他們不僅以教書、讀書為樂,而且將自己的讀書體會以及閱讀帶給自己教育行為的改變等彙集成書,分享給讀者,為那些迷茫中的教育者通過閱讀打開教育之門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範式。

但凡名師,一般都有個共同的愛好——讀書。長期養成的閱讀習慣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想到書籍,並很快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尋到自己的“精神導師”,並在他們的循循善誘和引領下,走出困境。

李鎮西在初為人師時,有著所有教師的夢想與追求,也有著所有教師的痛苦與彷徨、迷茫與掙扎。他也曾經“收拾”過自己的學生,甚至親手打過學生、罰站過學生。正是這個時候,他“遇上”了蘇霍姆林斯基,一本《要相信孩子》打開了他通向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門,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育人三部曲》《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成為他的案頭常備書。

2015 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之一冷玉斌在剛剛走上講臺時,也遭遇過同樣的尷尬。“那時真的不會上課,怎麼去讀一篇課文,怎麼帶著孩子學習語文,怎樣在課堂上提問、與孩子們展開對話……對於這些今天看來不過是常識的事情,當時真是難倒我了。幸虧那時候,于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來到我手邊……我反復讀,仔細揣摩他的思路、他的智慧;……我似乎看到了教學實踐中的光亮,就朝著它一招一式學,一字一句練。”正是這本《教海漫記》把冷玉斌扶上了“戰馬”,讓他看見了光亮,並朝著課堂快樂出發。

教師閱讀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用這句話形容當今教師的閱讀現狀十分貼切。這是一個閱讀的好時代,因為從國家到學校自上而下都在大力宣導“全民閱讀”“書香社會”“書香校園”,但真正閱讀的人並不多,尤其是青少年,因為有兩樣東西正在阻礙著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一個是應試教育,一個是網路,他們的全部時間基本上被這兩樣東西所佔據。更為可怕的是,教師作為最應該閱讀的群體,許多人也放棄了閱讀,不少教師唯讀兩本書——“教材”和“教參”。教師不讀書,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溫儒敏在他的《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中疾呼:“語文的本質就是‘多讀書’,現在語文教學的很多問題還是‘讀書太少’。”“是應該採取一些措施了,比如,在教學評價方面有所體現。”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人們完善自我、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途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在離開校園後如何自我教育,持續學習。許多教師從踏入教育之門開始,就越來越不喜歡閱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自身在長期的求學過程中喪失了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結果。教師自己沒有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時自然不會想到書籍,而是求助於網路或者教學參考書。結果可想而知,教育仿佛無源之水,很快便會枯竭,最後造成精神的荒蕪,導致教育的貧瘠。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教師就真正喪失了閱讀能力。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因素惡化了教師的閱讀狀況,比如教師缺乏閒暇時間。閱讀首先需要的是閒暇時間,需要從容的心態。眾所周知,教師除了週末,尚有寒暑假。但現實中補課不但侵佔了週末,也大量佔用了教師的寒暑假時間,一旦自然休息的節律被打破,教師便會陷入身心疲勞的雙重境地。這導致教師即使有了閒暇時間,也未必讀書。但閒暇時間只是讀書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那些真正熱愛閱讀的教師總能擠出時間用來讀書,他們化零為整,同樣可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收到好的效果。而很多教師把閒暇時間用來玩手機、玩遊戲、打麻將或者進行生活交際等。

新課程的實施無疑給教師們帶來了壓力,許多教師意識到,不閱讀無法應對教學,不學習將會面臨淘汰,生存危機逼迫教師們開始閱讀。但如何將外部壓力轉化成內部學習的動力,恐怕還要靠教師自身產生閱讀的願望,這就需要以解決問題為閱讀導向。如果帶著問題去閱讀,讓閱讀真正指導教育實踐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便會產生閱讀的動力。此外,如同學生閱讀需要循序漸進一樣,教師的專業閱讀也需要階梯,有些教育經典未必適合所有教師閱讀,比如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起步階段,一本於永正的《教海漫記》就可以為“冷玉斌們”指點迷津,走上正途。

《把好書化作自己的靈魂》(李鎮西)P54

閱讀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讀什麼書,怎麼讀,這都和閱讀者的興趣、性格、氣質、環境、經歷、職業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是因人而異,沒有什麼“公式”可套的。但不同的人之間,交流各自的讀書心得,互相啟發,彼此參考,還是不無意義的。

還是要先說說那個老話題:“讀書有什麼用?”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本來,如果僅僅從生物學意義上看,我們如果不閱讀,一點都不妨礙甚至危害自然生命的成長——千百年來,那麼多目不識丁的人也活了一輩子,有的還很長壽呢!但是,我們又絕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體,人之為人在於“精神”,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盡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無愧於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

……

在我看來,閱讀究竟有沒有用,取決於閱讀者是否把好書化作了自己的靈魂?這裡所說的“化作自己的靈魂”,不是用別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不是所謂“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是經過吸收消化後有機地融入並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那麼,好書怎麼才能“化作自己的靈魂”?我的體會是,關鍵是要“讀出自己”,或“讀出問題”。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書中讀出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時代,等等,這是共鳴、欣賞、審美,就是“把自己擺進去”;所謂“讀出問題”,就是要讀出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等等,這是質疑、研究、批判,就是“與作者對話”。

回憶我自己的閱讀,每當我感到心潮起伏的時候,往往不外乎兩個原因:要麼是從作品中讀出了“自己”,要麼是從作品中讀出了“問題”——前者如我曾經讀過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由蘇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充滿詩意的教育故事以及他所揭示的教育中那純真、純正、純淨的人性之美,想到自己每一天平凡而同樣美麗的教育實踐,進而心潮起伏,難以自已;後者如我正在拜讀的《“教育學視界”辨析》,作者陳桂生教授對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教育“常識”“公理”提出的質疑,敲打著我的心房,使我對作者的質疑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常識”也投去質疑的目光,以至放下該書後,我那被作者點燃的思想火把還在繼續燃燒。——這種伴隨著感情流淌或思想飛揚的閱讀,才是真正深入心靈的閱讀。

……

讀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那更是一種愉悅至極的精神之旅。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寫道:“少年們夏天想進行‘水上旅行’,可是我們沒有船,於是我從新學年一開始就攢錢,到了春天,我就從漁民那裡買來了兩條船,家長們又買了一條船,於是我們的小船隊便出航了。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歡樂,而孩子們的歡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時工作才兩年的年輕的我,讀到這裡,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我想到我曾與學生站在黃果樹瀑布下面,讓飛花濺玉的瀑水把我們渾身澆透;我曾與學生穿著鐵釘鞋,冒著風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巔;我曾與學生在風雨中經過八個小時的攀登,饑寒交迫地進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我和學生都油然而生“風雨同舟、相依為命”之情,同時又感到無限幸福。這種幸福不只是我賜予學生的,也不單是學生奉獻給我的,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平等分享的。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就是我啊!

《陶行知教育文選》有這樣的話:“有人誤會以為我們要在這裡造就一些人出來升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都從老百姓中來,他們還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我一下想到今天中國的許多“貴族學校”了,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至今還是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信念。先生還說:“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 ”先生簡直就是對著今天的中國教育說的。

捧讀兩位大師的著作,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走進了書中,或者作者走出了著作,就在我身邊對我親切地叮嚀。當我感到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就是中國,而陶行知說的就是當代時,我真正是讀出了“自己”,也讀出了今天的中國。

資料來源於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編輯:劉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