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全球化正在尋找新的方向和路徑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 東方IC 資料圖

3月18日,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 在主題為“拯救全球化”的分組會上,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發表觀點認為, 全球化正在尋找新路徑, 中國是未來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

李揚首先強調, 不要輕言去全球化。

李揚說, 大家談論去全球化主要依據兩方面現象, 一是2013年以來全球貿易增長持續低於GDP增長, 二是主要國家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治家和言論。 但也要注意到另一些相反情況, 聯合國貿發會議公佈的全球貿易投資資料, 增長第一的美國, 第二則是剛剛脫歐的英國。 此外, 目前全球貿易和投資架構是支持全球化的。

李揚說, 全球化正在尋找新的方向和路徑, 只要把全球化動態和各國國內發展方式的調整聯繫起來看, 就會發現事情不那麼簡單。

以中國為例,

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和艱苦的發展方式調整。 總結過去的問題有二, 一是過度依賴外需, 對內則過度依賴國內投資。 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最高曾經接近60%, 現在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已經不到20%。 從全球化眼光看, 是逆全球化過程。 美國也一樣在進行調整, 因為美國過去過度依賴外需和外債, 是不可持續的。

“大家在說的去全球化, 如果從每個國家自己的情況看是在糾正過去大規模全球化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各國實際上在重新尋找國內發展和全球發展的協調機制。 ”

“市場經濟就是全球化經濟,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全球化。 ”李揚說。

他指出, 過去的全球化是發達經濟體引導的, 主要特徵是規則先行。

而中國是未來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之一, 中國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標誌的全球化有五個特徵:互利共贏、強化區域合作、基礎設施先行、發展導向和包容發展, “這和拿一個規則讓別人去學習和接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