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亦樂乎好讀書

作者:胡忠偉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一路讀來, 很覺酣暢。 余先生到底是搞學術的人, 寫起散文, 特別是梳理起歷史來, 竟是一番不同別家的境界, 有自家面目。 他在考察歷史演進、文化傳播變遷的同時, 更多地關注著人的命運, 人面對自然, 面對外界壓力時的無奈、抗爭、突圍。 在這一點上, 餘秋雨的散文蘊含著對個體生命的關懷, 對生存文化的思考, 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第九屆全國書市餘秋雨帶來的是《山居筆記》, 多是舊作重複, 新增的不多, 有一部分是回信和演講錄。 我最忌出書重複, 于讀者最不利, 所以沒買。

在書市上, 倒是買了賈平凹的一本《平凹的藝術》, 是與西安大學馮有源合寫的, 其實是馮有源為平凹文章寫的評析文章。 定價在30元吧, 我貪平凹的文章, 也就買了, 回來翻了幾章, 倒覺得馮有源的評析多少有些牽強附會, 硬是用文學理論的框框套人家的文章, 看了很不舒服。 其中還有馮氏的奉承之語, 說平凹的文章是神靈賜與, 天地所合, 讓人覺得噁心。

賈平凹的《高老莊》, 是繼《廢都》之後又一部力作。 他通過高校教授子路攜西夏回高老莊為父弔喪短短二十幾天發生的事件, 充分展示了新的經濟體制下農村平民生活狀態, 人物也寫得有聲有色。 我看重的是他的語言, 半文半白, 精練而質樸, 很乾淨, 不枝不蔓, 不拐彎, 簡潔樸素之風襲人面目,

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所以在閒暇時, 我更願意把其中的章節當作散文來讀。

我讀書, 不求甚解者多。 當看了評論之後, 再回味原著往往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明白, 於是便又找來原著再讀, 如是者三, 便一次比一次有所提升。 讀書讀得多了, 就會刺激人的寫作欲。 邊讀邊想邊寫, 這是我以一貫之做法, 至今無悔意。 只有拿起筆的時候, 自己的心才覺得有了依託之處。

表達的欲望是隨著閱讀的欲望遞增的。 愈是見識得多, 愈是想要表達。

如毛澤東, 他的著述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裡面, 是最多的一個, 我們知道, 單《二十四史》, 他老人家就讀過很多遍, 而且圈點批註不少。 再如歷史上, 司馬遷隨漢武帝出巡, 遊歷大江南北,

才寫出巨著《史記》來。

閱歷的增加, 也會引起人表達的衝動。 1998年我去了一趟延安, 花了100多元錢, 但延安給我的印象總無法抹去, 遂寫了3篇文字, 其中《路遙墓》的發表, 對我是莫大的鼓勵, 正因為自己寫的東西有人承認, 才激勵著我不斷地寫下去, 用文字表達人生。 我想, 這也是一種閱讀思考的過程, 因為我思考著, 我才前進著, 用柏拉圖的話說就叫“我思故我在”。 讀書給我以思考, 給我以表達的衝動。

三伏天, 當朋友們都在林蔭下散步時, 我卻鑽在宿舍裡, 伴著清茶, 搖著芭蕉扇, 翻看我想翻的書, 寫我想寫的字, “不亦快哉”乎?(胡忠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