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2017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來泉州採訪

早報訊 為加大第九屆海峽論壇的宣傳報導力度, 10日起, 2017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一行來到泉州, 開始為期4天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採訪活動。

本次採訪團共有來自臺灣中南部的媒體從業者32人。 他們當中, 既有首次來泉州的新朋友, 也有曾經多次到訪的老朋友。 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 都被泉州豐富多元的閩南文化所吸引, 也找到了共鳴, 他們紛紛拿起相機、手機記錄下自己感興趣的場景。

在首日行程中, 採訪團前往海交館、開元寺體驗泉州厚重的歷史文化, 並觀看南音表演。 抵泉的第二天,

大家拜訪泉州歌訣傳承人傅孫義, 瞭解兩岸閩南童謠淵源之後, 前往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重溫“鄉愁”, 並到獅峰岩瞻仰佛手茶祖樹。 昨天和今天, 採訪團前往安溪, 探訪鐵觀音發源地, 參觀已有數百年樹齡的鐵觀音母樹, 瞭解兩岸鐵觀音茶種遷徙史、制茶工藝及兩岸茶葉合作歷程等。

相似的童謠 共同的根

“我可以用閩南話跟大家講童謠嗎?這樣更親切。 ”“好!”11日上午, 在鯉城區常泰街道, 當86歲的泉州歌訣傳承人傅孫義在開講前提議全程用閩南話交流時, 得到了在場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成員的熱烈回應。 相通的語言, 相似的童謠, 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更有人說, 此行猶如尋根。

“最原始的童謠應是催眠曲, 母親用它哄孩子入睡。

我推測, 臺灣的閩南童謠, 應是由鄭芝龍、鄭成功父子開發臺灣所帶去的。 ”傅孫義向大家介紹了泉州歌訣(童謠)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以及泉台閩南童謠的異同之處。 早期的童謠很少有文字記載, 主要靠口頭語言代代流傳。 傳承管道大抵有三種, 即家庭傳承、兒童傳承、對外傳承。 目前, “泉州歌訣”是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傅孫義也成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他筆耕不輟, 不斷創作童謠, 還走進校園、面向孩子, 傳授閩南童謠, 培養下一代傳承人。

在交流中, 大家發現, 泉州與臺灣有不少主題一樣、內容相似的童謠, 其中就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天黑黑》《搖籃曲》等。 “傅老, 您給我們多念幾首搖籃曲吧,

最古早的是哪一首?”“原來《天黑黑》有泉台兩個版本, 除了前兩句一樣之外, 後面的字句都有不同。 ”“給我們念一念和鄭成功有關的內容吧!”……猶如“點歌”, 傅孫義一一滿足了採訪團朋友的好奇心, 每當他念起童謠時, 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攝視頻, 留下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

嘉雲工商廣播電臺(雲嘉區)的台長江華庭對童謠頗有研究。 他拿起傅孫義分發的資料, 與老人探討著。 “閩南童謠被傳到臺灣, 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人們將童謠譜曲, 變成了歌謠, 更易傳唱。 我來泉州很多次了, 今天能夠與泉州的老專家接觸、交流, 獲益良多。 ”江華庭告訴記者, 雖然是初次見面, 但是傅孫義用閩南話念起童謠, 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離, 感覺特別親切。

“童謠裡有我們彼此的情感聯結, 我很珍惜這樣的行程。 ”

來自臺灣“中廣新聞網”的記者龐清廉, 兒時聽外婆講過不少童謠, 當他聽到傅孫義念起《搖籃曲》時, 十分驚喜, “沒想到臺灣的部分童謠源自泉州。 這次到泉州, 像是尋根之旅, 傅老的童謠, 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的事”。 同樣陷入對往事回憶的還有《臺灣導報》台中市特派員林獻元。 傅孫義念童謠時, 他聽得很入神, “很多在臺灣從小聽到大的童謠, 原來還有另一個版本, 這些傳唱了幾代人的童謠, 喚起我們共同的回憶。 ”

今天是行程的最後一天, 臺灣指動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社長游勝鈞很感慨。 他寫下了這樣的文字:“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 俯仰之間, 跨越千年歷史的海絲遺跡依然隨處可見。

行程中, 我們參觀泉州海交館, 見識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種種展示, 更見證泉州曾經的燦爛輝煌。 如今的泉州, 承襲著過往的燦爛輝煌, 是個生活機能完善、商業蓬勃的城市。 處處可見的古建築, 都在述說一段段古老名城的故事。 臺灣有許多祖籍為閩南的人口, 他們到臺灣後, 沿襲原來的風俗民情, 鄉音不改。 兩岸同文同種, 血脈相連, 來到泉州, 就像回到家一樣!”□記者 蔡紫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