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發佈2017“新高考”實施細則,有啥亮點?

中青線上上海3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王燁捷 周凱 )今天,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公佈了《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志願填報與投檔錄取實施辦法》的選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養需要進行設置, 一所高校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院校專業組”, 每個“院校專業組”內包含數量不等的專業, 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各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須相同, 同一“院校專業組”內專業可調劑。

採訪中,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發現, 不少高三學生家長對“院校專業組”這個新詞兒有些摸不著頭腦。

對此,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葉銀忠以本校為例,

向高三學生及其家長解釋了新的“院校專業組”的填報方法。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今年設置了四個“院校專業組”, 分別是“物化生、物化史、物化地、不限”。 其中, “物化生”組包含了4個專業大類和17個專業, “物化地”組包含了1個大類和7個專業, “物化史”組包含了4個專業, “不限”組中有2個大類和9個專業。 比如, 建築學專業屬於工科, 但帶有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特點, 含有歷史底蘊, 因此被歸類在“物化史”專業組, “如此一來, 考生不僅可以憑藉理科的優勢、也可以發揮文史科目的優勢考入這一專業。 ”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辦主任丁光巨集分析, 根據《實施方案》, 考生實際可以填報志願的數量增多。 但這絕不僅僅是“量”的變化,

在“院校專業組”規則的指引下, 可以預見將會給未來考生在高中階段的發展、潛力挖掘、學習模式轉變等方面帶來“質”的變化。

比如一個較為全面發展的學生, 對多個專業都有興趣, 他可能更心儀於某一個學校能給他提供的整體的教育資源, 那麼他可能按照“甲校+A專業”、“甲校+B專業”……這樣的方式填報志願, 盡最大可能增加考入該校的幾率;另一個學生可能已經想好了專業和職業發展方向, 更傾向於專業主導志願, 他可以按照“甲校+A專業”、“乙校+A專業”……這樣的方式填報, 盡最大可能增加考入某專業的幾率。

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對“專業組”的設置方法也頗為認同。 他說, 原來高校招收專業僅有“文科專業、理科專業及文理兼收專業”三大類,

《實施方案》依據學生選考的學業水準等級考科目與高校對於選考科目要求的吻合度, 增加為40多個“院校專業組”大類, 充分體現了“尊重個性、鼓勵選擇”的宗旨, “學生依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發展基礎可以有更多的表達專業意願的可能。 ”

成績出了再填志願、兩次徵求志願, 給考生更多迴旋餘地

上海某高中名校高三學生家長殷女士告訴記者, 她本人對於《實施方案》中“成績公佈後再填志願”和“兩次徵求志願”這兩項印象特別深刻, 這意味著, 孩子因為志願填報失誤而錯過心目中的好學校、好專業的幾率會明顯降低。

“過去高考, 老師總說填報志願本身也是一門考試。 太難了。 上海孩子在考前, 要和老師一起預估自己可能考出一個什麼樣的成績,

可能能考上什麼檔次的學校。 ”殷女士說, 自己曾有不少朋友的孩子, 都是因為“志願沒填好”, 而不得不以特別優異的成績, 進入不理想的大學和專業學習, “對孩子打擊特別大。 ”

高中學校的校長們, 對這種變化的感受最深。

楊振峰說, 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由於學生對自己及高校的要求預判不足而引起的脫檔及退檔風險, 充分反映了政策設計中的人本關懷, 體現了對考生的充分關愛和尊重, “所有這些政策的設計都有利於增強考生及家長的感受度和獲得感, 使志願填報成為考生’學會選擇, 奠基發展’的過程。 ”

上海市市北中學校長陳軍也在《實施方案》中發現了“教育界的希望”——志願填報環節尊重考生選擇權。

他認為, 這是在向外界傳遞一種信號——考生、家長和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學子的個性成長, 注重學生內心真正的發展需求。

“突出選擇的作用, 是希望考生盡可能地從自己的個性成才需要出發、從志向興趣出發, 思考選擇進怎樣的大學, 學怎樣的專業, 更加注重職業生涯規劃。 ”陳軍建議, 在兩次志願徵集過程中, 考生及其家長應當更多地“想想專業”, “確實有不少專業是時代熱炒的專業, 不少考生選讀這些專業不一定完全從個性、志趣出發, 這種選擇的局限, 在一定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有不少所謂冷專業未必不受考生歡迎和追求, 冷專業同樣有’熱人生’。 ”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周傲英介紹, 為了儘量讓考生“會填志願”,學校在專業組的設置方面,也儘量將院校專業組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比如,部分專業通過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幫助考生在高考選擇階段做一個緩衝。在學生入學之後,還有申請轉專業的機會,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華東師範大學的部分理科專業要求考生選考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考生本人自主選擇的3門選考科目中只要有1門與院校專業組的要求一致,即符合要求,所以在實際填報志願時,考生的選擇權和自由度是相當大的。”周傲英說。

不可忽視的“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一直是本輪高考改革中的“明珠”。儘管相比於語、數、外等高考成績而言,它更具有靈活度,但這種“靈活度”也使得它成為了部分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定時炸彈”。綜合評價究竟占多少分?綜合評價的“履歷表”究竟要做成什麼樣才能在高招老師心目中“加分”?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注意到,《實施辦法》是按照既定的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簡稱“兩依據一參考”)研究制定的招生錄取模式,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寬選擇空間,增加高校與考生相互選擇的匹配度”,讓社會易於理解、考生易於掌握、學校易於操作。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一些家長心目中,綜合素質評價因為沒有明確的“算分機制”,被認為“可有可無”。部分家長依然秉持著只要成績好,綜合素質評價“無所謂”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重要“參考”。

一名高三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他只要求孩子按照學校已經給出的一些社會實踐機會,選擇性地參與就行,“把綜合素質評價的表格按照規定填滿就可以了,畢竟,分數不夠的話,哪個學校會因為你綜合評價好而錄取你?”

對此,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提醒,“不要忽視綜合素質評價。”周鴻說,在高考綜合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將參考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資訊,“對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除了學習能力和知識水準外,志向、抱負、興趣、素養等個性化因素可能更為重要。”

周鴻介紹,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基本上都堅持一個理念:既要求學生有優異的學業成績,又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科技創新、體育競賽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出色表現。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招生過程就是在達到一定學業要求的學生中,通過“校園日活動”等考察,選拔出適合學校培養理念、具備強烈求知欲和開拓創新精神、熱愛嘗試新事物、擁有“世界公民”素質的學生。

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常務副主任王琳媛也把綜合素質評價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來考量,她認為,考生三年的綜合素質資訊記錄,是其高中階段成長的“珍貴縮影”,呈現到高校面前,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成長博物館”。

“高校可以通過閱覽相關資訊,更全面地瞭解學生。比如在面試環節,通過考生的綜合素質資訊,面試官能夠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互動,進而幫助高校選拔到更為適合的學生。在學生入學後的培養階段,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覽相關資訊,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學界,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它徹底打破了高招“唯分數論”的魔咒。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就參與了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這種綜合考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和麵試成績錄取學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論”,有利於學校招收到適合專業培養理念與特色的學生,促進學校招生培養一體化建設。

實際上,大學更希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招生錄取模式,來挖掘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比爾·蓋茨”、“紮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工作還將繼續實施,考生的選擇面和錄取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為了儘量讓考生“會填志願”,學校在專業組的設置方面,也儘量將院校專業組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比如,部分專業通過大類招生、寬口徑培養,幫助考生在高考選擇階段做一個緩衝。在學生入學之後,還有申請轉專業的機會,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華東師範大學的部分理科專業要求考生選考物理/化學/生命科學,考生本人自主選擇的3門選考科目中只要有1門與院校專業組的要求一致,即符合要求,所以在實際填報志願時,考生的選擇權和自由度是相當大的。”周傲英說。

不可忽視的“綜合素質評價”

綜合素質評價,一直是本輪高考改革中的“明珠”。儘管相比於語、數、外等高考成績而言,它更具有靈活度,但這種“靈活度”也使得它成為了部分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定時炸彈”。綜合評價究竟占多少分?綜合評價的“履歷表”究竟要做成什麼樣才能在高招老師心目中“加分”?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注意到,《實施辦法》是按照既定的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簡稱“兩依據一參考”)研究制定的招生錄取模式,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寬選擇空間,增加高校與考生相互選擇的匹配度”,讓社會易於理解、考生易於掌握、學校易於操作。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一些家長心目中,綜合素質評價因為沒有明確的“算分機制”,被認為“可有可無”。部分家長依然秉持著只要成績好,綜合素質評價“無所謂”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重要“參考”。

一名高三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他只要求孩子按照學校已經給出的一些社會實踐機會,選擇性地參與就行,“把綜合素質評價的表格按照規定填滿就可以了,畢竟,分數不夠的話,哪個學校會因為你綜合評價好而錄取你?”

對此,上海紐約大學中方招生辦主任周鴻提醒,“不要忽視綜合素質評價。”周鴻說,在高考綜合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校將參考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綜合素質評價資訊,“對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除了學習能力和知識水準外,志向、抱負、興趣、素養等個性化因素可能更為重要。”

周鴻介紹,縱觀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基本上都堅持一個理念:既要求學生有優異的學業成績,又要求學生在社團活動、科技創新、體育競賽等綜合素質方面有出色表現。以上海紐約大學為例,招生過程就是在達到一定學業要求的學生中,通過“校園日活動”等考察,選拔出適合學校培養理念、具備強烈求知欲和開拓創新精神、熱愛嘗試新事物、擁有“世界公民”素質的學生。

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常務副主任王琳媛也把綜合素質評價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來考量,她認為,考生三年的綜合素質資訊記錄,是其高中階段成長的“珍貴縮影”,呈現到高校面前,是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成長博物館”。

“高校可以通過閱覽相關資訊,更全面地瞭解學生。比如在面試環節,通過考生的綜合素質資訊,面試官能夠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充分互動,進而幫助高校選拔到更為適合的學生。在學生入學後的培養階段,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覽相關資訊,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學界,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意義,它徹底打破了高招“唯分數論”的魔咒。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就參與了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這種綜合考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和麵試成績錄取學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論”,有利於學校招收到適合專業培養理念與特色的學生,促進學校招生培養一體化建設。

實際上,大學更希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招生錄取模式,來挖掘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比爾·蓋茨”、“紮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工作還將繼續實施,考生的選擇面和錄取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