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母親節懷舊 ∣ 易中天:鄉愁就是外婆的味道

又到母親節了。 我想說說我的媽媽, 還有媽媽的媽媽——外婆。

離開長沙那年, 我六歲。

童年的我

臨走那天到外婆家告辭。

外婆家住的地方記不清了,

就連我家是住在韭菜園還是賀家塘也記不住, 只記得舅舅家住馬益順巷, 因為成年以後還去過。

每次到舅舅家, 舅媽都要給我做肉丸子湯。 舅媽做的肉丸子好吃極了, 可惜吃了無數次也沒想到要學手藝, 表弟周奮生亦不得其母真傳, 現在再也吃不到。

外婆家好吃的菜是豆豉辣椒蒸臘魚。

六歲的孩子記事不多, 只記得小時候經常到外婆屋裡玩, 每週一次。

媽媽是外公的長女, 我是外公的長外孫。 外公英年早逝, 我沒見過, 只見過外婆。

外婆不是母親的親媽, 是繼母, 對我倒是不見外, 當親外孫疼。 長輩們說那是因為我長得乖巧。 這也未必。 反正外婆喜歡我, 每次去都給我吃豆豉辣椒蒸臘魚, 我也因此老惦記著去看外婆。

母親(一排左)與外婆(一排中)

印象中的外婆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太太, 沒有英雄事蹟也沒有傳奇故事, 笑話倒有一個:

我三姨結婚那年, 小倆口從西安去長沙看外婆。 姨父劉冠鴻先生是西安話劇院演員, 山東人, 根本聽不懂長沙話, 便問見了岳母該如何是好。

三姨教他:甭管她說什麼, 你都點頭稱是。

姨父謹記在心。

到家, 坐下敘話。

外婆說:冠鴻, 你來了?

姨父恭敬地點頭:是。

外婆又說:路上辛苦了!

姨父又恭敬地點頭:是。

外婆接著說:我老了, 快死了。

姨父仍然恭敬地點頭:是。

除了這後來聽說的故事, 就只記得臘魚。

外公和外婆

自己做了外公以後, 才知道了外婆的一些事。

原來, 外婆朱濂是民國總理熊希齡夫人的侄女,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經農的妹妹, 燕京大學英語系畢業。 不過, 就算我在長沙時知道這些, 也不會在意。 這些陳年往事, 哪有豆豉辣椒蒸臘魚重要?

會做魚, 才是外婆。

外公周詒銑律師卡

外公周詒銑則畢業於湖南法政學校, 在北平當律師, 曾經受熊希齡的委託, 為晚清君主立憲派大臣載澤的後人, 索回了被家奴貪污和藏匿的財產。 他們結婚後, 我母親也從湖南鄉下來到北平, 住進熊府, 又上了北平幼稚師範。

幼稚師範就是幼兒師範。 北平幼稚師範學校也是熊希齡創辦的, 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幼稚園老師。 而且招生簡章公開聲明:

“ 文憑迷請不要來! ”

對!

進入北平幼稚師範, 就要為幼稚教育作貢獻。 後來我看他們的照片, 聽他們的校歌, 確實感動。

北平幼稚師範老照片,二排右三為母親

但,母親剛剛畢業,就盧溝橋事變了。

避難天津的外公決定讓外婆和母親帶著三個年紀還小的弟弟妹妹回湖南,他自己則因為肺結核而客死他鄉,逃到所裡(今湖南省吉首市)的孤兒寡母只能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正好,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所裡設有保育院。有燕京大學文憑的外婆便當了院長,學幼稚教育的母親則當了主任。

周樹奇保育院檔案

戰時兒童保育會是國共兩黨婦女領袖宋美齡和鄧穎超等人共同建立的,並且在大後方各地設立了保育院,比如謝晉導演《馬背上的搖籃》所寫的延安保育院。保育院的孩子都是抗戰烈士的遺孤。那時還沒有結婚的母親對於他們,半是姐姐半是媽媽。

母親和她的學生

這恐怕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孤兒寡母和相依為命。所以直到現在,那些老人們回憶起他們的周老師,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不過,國難當頭,又在湘西山區,日子應該過得夠苦的。

豆豉辣椒蒸臘魚,也可以有嗎?

2013年12月,我隨中央電視臺《客從何處來》攝製組到了吉首。那時八項規定剛剛頒佈,晚飯的餐桌便擺

我想,當年母親和外婆,就是吃這個下飯的吧?也許,還能聽見苗寨飄來的歌聲。

但,這些鹹菜裡,還有外婆的味道嗎?

沒有了,就像現在長沙超市里的臘魚。

用辣椒豆豉蒸,也沒用。

原來的所裡保育院,現在也變成了吉首二小。孩子們依然可愛,校長和老師都很敬業。也許,他們未必全都知道戰時兒童保育會,但有一種東西總是會薪盡火傳,就像那冬日裡懸崖上飛流直下的山泉。

山泉是在那天上午看見的。

當時天上下著小雨,我們來到吉首的一個景點。那是怎樣的壯觀啊:

深不可測的峽谷四面,群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削得筆直。

懸崖峭壁環繞之中,一座山峰孤零零拔地而起,有如摩天大樓。山頂上的觀景台,被當地人依屈原詩意命名為天問台。

站在天問台放眼望去,但見對面山上的苗寨隱隱約約,枯水季節的瀑布從周圍的峰頂跌落下來,雖是涓流,卻不絕如縷。

於是口占一絕:

是的,天地在變,世道會變,唯有母愛不變。

謹以此文此詩,獻給所有的母親和外婆。

北平幼稚師範老照片,二排右三為母親

但,母親剛剛畢業,就盧溝橋事變了。

避難天津的外公決定讓外婆和母親帶著三個年紀還小的弟弟妹妹回湖南,他自己則因為肺結核而客死他鄉,逃到所裡(今湖南省吉首市)的孤兒寡母只能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正好,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所裡設有保育院。有燕京大學文憑的外婆便當了院長,學幼稚教育的母親則當了主任。

周樹奇保育院檔案

戰時兒童保育會是國共兩黨婦女領袖宋美齡和鄧穎超等人共同建立的,並且在大後方各地設立了保育院,比如謝晉導演《馬背上的搖籃》所寫的延安保育院。保育院的孩子都是抗戰烈士的遺孤。那時還沒有結婚的母親對於他們,半是姐姐半是媽媽。

母親和她的學生

這恐怕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孤兒寡母和相依為命。所以直到現在,那些老人們回憶起他們的周老師,還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不過,國難當頭,又在湘西山區,日子應該過得夠苦的。

豆豉辣椒蒸臘魚,也可以有嗎?

2013年12月,我隨中央電視臺《客從何處來》攝製組到了吉首。那時八項規定剛剛頒佈,晚飯的餐桌便擺

我想,當年母親和外婆,就是吃這個下飯的吧?也許,還能聽見苗寨飄來的歌聲。

但,這些鹹菜裡,還有外婆的味道嗎?

沒有了,就像現在長沙超市里的臘魚。

用辣椒豆豉蒸,也沒用。

原來的所裡保育院,現在也變成了吉首二小。孩子們依然可愛,校長和老師都很敬業。也許,他們未必全都知道戰時兒童保育會,但有一種東西總是會薪盡火傳,就像那冬日裡懸崖上飛流直下的山泉。

山泉是在那天上午看見的。

當時天上下著小雨,我們來到吉首的一個景點。那是怎樣的壯觀啊:

深不可測的峽谷四面,群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削得筆直。

懸崖峭壁環繞之中,一座山峰孤零零拔地而起,有如摩天大樓。山頂上的觀景台,被當地人依屈原詩意命名為天問台。

站在天問台放眼望去,但見對面山上的苗寨隱隱約約,枯水季節的瀑布從周圍的峰頂跌落下來,雖是涓流,卻不絕如縷。

於是口占一絕:

是的,天地在變,世道會變,唯有母愛不變。

謹以此文此詩,獻給所有的母親和外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