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謝新茂

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是一方平常的山水, 有連綿的山, 蜿蜒的河, 錯落的水田旱地, 與江南隨處可見的丘陵水鄉, 並無二致。 村莊就在水之湄, 山之腳, 開軒面田園, 後顧有松林。 雞鳴狗吠相聞, 炊煙霧靄相映。 詩經有雲:“日之夕矣, 羊牛下來。 ”故鄉的人、動物、自然風景, 融洽地相處著。 幾乎每一個日子, 故鄉都在安靜中嘩嘩流過。 沒有喧囂, 沒有浮華, 就那麼靜靜地, 流過。

在湘西南這個叫做周家邊的鄉村裡, 我生活了將近十六年。 從呱呱墜地開始, 慢慢長成青蔥少年。 我用赤著的雙腳,

走遍了故鄉的每一寸土地, 也學會了一個農家孩子應該學會的一切。 在小河裡摸魚, 在山林裡掏鳥蛋, 採挖各種植物送到供銷社換零花錢。 扯豬草, 割牛草, 犁田、插秧、扮禾、鋤地、挑擔, 什麼季節下什麼種, 什麼時候種什麼苗。 我最初的人生夢想, 也從這裡開始萌發。 當“赤腳醫生”, 做“民辦老師”, 到供銷社當代銷員, 直至幻想著寫出令人著迷的故事。 這些夢想隨著年齡的改變, 搖擺不定, 直到高考恢復, 才開始清晰。 七九年夏天, 我還不滿十六歲的時候, 參加高考, 幸運地被湘潭大學錄取, 成了該校中文系的一名學生。

這年九月, 我打點行李, 離開故鄉, 前往湘潭讀書。 臨走的那一天, 青春年少的我並沒有回頭, 仔細端詳一下故鄉的模樣。

是的, 沒有回頭。 就那樣, 興奮而忐忑不安地, 走了。 有一絲“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豪氣, 懷抱著成為一名作家的憧憬, 沉浸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唯獨沒有的, 是對故鄉的留戀。

轉眼三十六年過去。

歲月是把殺豬刀。 當年的英姿勃發, 被歲月一刀一刀割去了, 只有根根白髮, 在雙鬢慢慢蓬勃起來。 當我驀然回望故鄉, 一事無成的我才發現, 故鄉與我, 已然越來越陌生。

我離故鄉並不遙遠。 三十多年來, 我工作的每一個地方, 都圍著故鄉打轉。 尤其是眼下, 交通方便, 想回故鄉, 一天的時間, 足可以打個來回。 而且, 因為父母至今還在那塊土地上生活著的緣故, 我每年回家的次數, 並不少。

對故鄉的陌生感, 什麼時候, 爬上了我的心頭?

仔細想來, 還是從當年離家求學開始, 故鄉就與我漸行漸遠。 求學的時候, 每年寒暑假, 都在故鄉度過, 家鄉的點滴變化, 仍然浸潤在心, 可是對農家的光景, 就沒那麼掛在心上。 後來工作了, 常年在外為生計奔波, 每年寥寥回家數次, 除了春節能夠住上三五天, 其他的時候, 都是來去匆匆, 一嘯而過。 開始的十年, 倒還不覺陌生, 回家看到的, 都是熟悉的面孔, 爺爺奶奶們, 叔叔嬸嬸們, 弟弟妹妹們。 只有那些剛出生的幼兒, 見到的時候, 問一聲這是誰的孩子。 然後, 慢慢地, 爺爺奶奶輩, 由風燭殘年而駕鶴西去, 一個接一個地見不到他們了。 然後, 慢慢地, 那些在我離家後出生的小孩, 一個一個長大了, 回家見到他們的時候,

除了模糊的印象, 很多就叫不出名字了。 直至近些年, 我的父輩們, 也已到了行將就木的年齡, 或者老態龍鍾, 或者隨風而逝。 而那些我離家後出生的小孩, 他們也已經有了小孩。 每次回家, 當父母告訴我, 某某叔叔“老了”, 某某嬸嬸“老了”, 心中除了唏噓, 還是唏噓。 而那些小孩的小孩, 他們見了我, 只管自顧玩耍, 連“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興趣都沒有, 我也幾乎不知道他們是誰家的小孩。 當他們在他們的父輩、爺爺輩的引導下, 怯怯地叫我一聲“伯伯”或者“爺爺”時, 賀知章的詩句自然而然, 在心頭湧起, 無限的鄉愁, 在不經意間充滿全身。 我清楚地知道, 故鄉, 不變的是田壟, 是群山, 是小河, 而故鄉的人, 已經換了一茬, 又在換另一茬。 我每年數次走過故鄉,
也僅僅是走過, 從我離開故鄉的那一天起, 我的生活, 就遠離了故鄉。 我內心關注的事物, 就遠離了故鄉。 我全身血脈的跳動, 就遠離了故鄉。

現在還好。 我的父母還在故鄉的山水間生活著, 那裡還是我的家, 回到那裡, 就有家的溫暖, 就有在父母身邊做兒子的溫暖。 想回家了, 挪個腳, 就可以回到父母身邊, 住那麼一晚, 兩晚, 和父母扯扯家長里短。 到村子裡走走, 到後山的松林裡走走, 到曾經勞作過的田壟裡走走, 到曾經摸過河蝦的小河邊走走。 也到年事已高的叔叔嬸嬸家坐坐, 噓幾句寒, 問幾句暖。 到當年一同玩耍、一同求學的小夥伴們家坐坐, 喝幾盅酒, 打兩手牌, 開幾句玩笑。 儘管相見陌生, 畢竟曾經熟悉。

可是再過些年呢?父母如今身體健康, 我惟願他二老長命百歲。然而不管怎樣,他們終將離去。一旦父母百年,我還會這麼勤回故鄉嗎?我想,也許會回,但肯定沒這麼勤,只是偶爾,回故鄉看看叔叔,看看堂弟,見一面,坐那麼三兩個小時,就走。然後,再慢慢地,當我老了的時候,這偶爾,也會終於沒有了的。

從我離家的那一天起,命中註定,故鄉,我是回不去了!

回不去故鄉的,又豈止我一個!

我的故鄉是周家邊。它早已如山脈一樣,聳立於我的腦海,與我的血脈一起跳動。從讀大學開始,每次填寫履歷表,填到“出生地”一欄,故鄉的面貌,就清晰地在腦海裡展現出來。

可是,這兒並不是我們家族的根。

還在我年少的時候,每到年關將近,我的父輩們,我的爺爺輩們,都會在勞作之餘,踏著薄暮,成群結隊地,趕往五裡外一個叫嚴村的村莊,練習舞龍舞獅,要到很晚才回來。春節了,他們會每天樂呵呵地,丟下家裡的客人,跟著嚴村的龍獅隊,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地,舞過去。

我曾好奇地問父母親,為什麼我們自己村不組織一個龍獅隊,春節期間到各個村莊去舞,幹嘛要大老遠地跑到嚴村去,和他們一起組成一支龍獅隊?為什麼嚴村的龍獅隊,在其他的村落前,舞得那麼起勁,可偏偏不到我們村落前來舞?父親笑呵呵地告訴我,周家邊的謝姓人家,是當年兩兄弟,遵從族長之命,從嚴村到這裡來種莊房(本家祠堂的公田),後來就在這娶妻生子,沒回去了。到父親這一輩,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還沒出五服呢。周家邊的謝家,是從嚴村遷過來的。嚴村,是我們謝家的祠堂。舞龍舞獅,都是同宗組織,到外村去舞,有個講究,凡有本宗姑娘嫁過去的村莊,就去舞,帶有向本家姑娘的婆家,炫耀其娘家勢力的意思。周家邊謝家和嚴村同宗,鄉里同姓不通婚,沒有本宗的姑娘嫁過來,所以不會來舞咯。

我明白了,我的血脈,來自於五裡外的嚴村。

在近些年回故鄉的時候,曾經有很多次,我坐在父母所住的土坯房前,凝望著故鄉的村莊與土地,想像著當年我的祖上來這裡耕種的情形。我知道,他們兩兄弟,出於無奈,才離開溫暖的故鄉,來到這兒種莊房。他們在嚴村故鄉的家,無田無地,一貧如洗,外出種莊房,是他們較好的一種活路了,除了上交族上祠堂的租穀,總會有些剩餘,讓自己糊口。可是,種著種著,歲月長了,他們也回不去了,惟有在這個叫做周家邊的地方,娶妻生子,繁衍後代。

他們兩兄弟,在明白自己終將回不去嚴村的時候,是否也和我一樣,無限的惆悵如傍晚時分的長嘯,掠過天空?他倆在老了的時候,肯定會告誡自己的子孫,嚴村,是他們的故鄉。可是,他倆對嚴村的繾綣的故土情結,他的子孫們會有嗎?我的父輩,我的爺爺輩,因為隔得近的緣故,也許會經常和嚴村的同宗兄弟相互往還,而我,除非身處嚴村,還會想起我的祖上來自於這裡之外,其他時間,我還會想起它嗎?

嚴村,只是他們兩兄弟的故鄉。他們兩兄弟因為回不去故鄉了,才讓我擁有了這個叫做周家邊故鄉。而一個新的村莊,也在他倆無邊的鄉愁中,誕生了。

可是。

可是我從小就知道,我們來自於鄰省江西。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我的更遙遠的祖上作為一個中層軍官,跟隨朱元璋的大軍,來到湖南,佔領寶慶後,奉命在城西北一個叫做樓底的地方安營紮寨,隨時準備抵禦北方山匪的劫掠。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的手下,一個個服完兵役,就回鄉了,唯獨他,兵寨的最高指揮官,一直在中軍帳裡坐鎮,然後在兵寨裡娶妻生子。到了暮年,他才驀然發現,他,已回不去江西的老家了。只得在這裡紮下根來,在兵寨的周圍,墾荒種地,給他的子孫,留下一個新的故鄉。從湖南寶慶到江西吉安,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已是遠隔天涯。我想,當他明白自己終於回不去故鄉的時候,是否也如我一樣,無邊的鄉愁伴隨他暮年的生活,繾綣不已充溢胸間?

前兩年,故鄉本宗修族譜。因為粗通文墨的緣故,主持修譜的本家長輩找到我,把本宗的全譜都帶了來,囑我為重修族譜作序。正是春上,在春天的陽光中,我沐浴淨手,如聖徒一般,虔誠地一頁一頁翻著那早已發黃、已被蟲子蛀去了邊角的族譜,一個字一個字閱讀著那些略顯粗糙地描述從先祖至我輩遷徙繁衍過程的文字。讀著讀著,我的內心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牽制著,很長一段時間,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根據族譜記載,我終於知道當年那位從江西來到寶慶生根發芽的祖上叫什麼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西吉安一個叫千秋鄉圳上村的地方(湖南許多的族譜都記載,他們來自于江西吉安千秋鄉。也許,千秋鄉只是一個代號,是當年他們遷徙後,對故鄉的集體記憶)。我還知道了在此之前本支謝氏的遷徙路線,先是在河南南陽有了封國,然後由河南而安徽,由安徽而浙江杭州,由浙江杭州而金華,由金華而湖南宜章,由宜章而江西吉安。我也知道了,當年他在這個叫樓底的地方生根發芽後,總共生了六個兒子,除了長子子承父業,其餘五個,分別遷往武岡、道州。第二代之後,又陸續有子孫遷往新化、四川。而嚴村的謝氏,是到了第五代上,一個子孫遷到這裡,才繁衍起來的。

然而,對江西吉安,我為什麼那麼陌生?對那些我的祖上曾經用活生生的血肉之軀,或悲過,或喜過的那麼多地方,我為什麼那麼陌生?甚至對於樓底,這個離我的故鄉只有區區十多裡地的村莊,我為什麼那麼陌生,至今連去都沒有去過?

我曾經去過江西吉安,去過浙江杭州,去過河南南陽。可是,無論我到哪裡,除了知道,謝姓人家曾在此地繁衍生息,引發一些感慨外,我壓根不會認為,那是我的故鄉。那些地方,只是我祖宗的故鄉,只是我祖宗的祖宗的故鄉。我唯一認定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一個叫作周家邊的村莊。而那些此後從樓底遷出去的謝氏子孫,他們也只會認定,他們的故鄉,就在他們正在生活著的地方,生他養他的地方。他們不可能把湘西南這個叫做樓底的村莊,當作他們的故鄉。

我的一代一代的祖先,為生計所迫,背井離鄉,到遙遠的他鄉去討生活。直至到了暮年,他們才悲涼地發現,故鄉,已經回不去了。於是在他們無邊的鄉愁中,為他們的後代,誕生一個又一個新的故鄉。

生我養我的地方,就是故鄉了嗎?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雪峰山下一座縣城裡的一所師範學校教書。在那裡,我認識了我的妻子,一個漂亮能幹的姑娘。她的出現,讓我的生活,單調中增加了許多繽紛的色彩。後來,學校搬遷到一座叫做冷水江的小城,我也在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後,修成正果。然後,在我大學畢業的第八個年頭,我的女兒出生了。

女兒出生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派出所上戶口。在和戶籍警說了一通客氣話後,她遞給我一張表格,要我把女兒的基本資訊填寫好。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籍貫”一欄,我毫不猶豫地填上了我的故鄉;“出生地”一欄,我卻有點猶豫。躊躇了一會,才把我工作著的這座城市,填寫上去。

女兒在我們的撫養下,慢慢長大。她一直跟隨著我們生活,唯一離開過的半年時間,是在她一歲的時候,將她送到老家的父母那兒,讓兩老幫我帶養。她的牙牙學語,就是從那兒開始的。我至今記得,當我和妻子一放暑假就到老家去接她回城時,她乍看到爸爸媽媽時涕哭的傷心模樣,以及和我們交流時標準的故鄉方言。可是,回城後跟著我們生活的女兒,轉眼間就把她牙牙學語時的方言忘記得一乾二淨。在家裡跟我和妻子交流時,她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外面和她的小夥伴們玩耍時,她講一口流利的冷水江方言。上學後,她慢慢地清楚了自己從哪裡來,在填寫履歷表時,籍貫隨我,出生地,就是冷水江。

可是,後來。

隨著我和她母親的工作調動,她跟著我來到了另一座城市婁底上學。

她很快融入了這個城市的同學圈子。她依然在家裡講標準的普通話,不過她迅速學會了這座城市的方言。然後,在中學畢業,填寫履歷表時,她的問題來了。

她問我:老爸,我的出生地,還是填冷水江嗎?

當然。我說。

她說:可那並不是我的故鄉呀。

我張口幾次,可是每次都欲言又止。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她說得對。那座城市,並不是她的故鄉。她在那裡出生並慢慢長大。可是,在那裡,她整天就呆在父母工作著的校園裡,每天見到的,只有她父母的同事,整天一起玩耍的,只有與她毫無血緣關係的夥伴與同學。除了她的父母外,她沒有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她對那方山水,並沒有那麼深的情感,她只是隨父母飄泊到那裡的一隻浮萍。父母恰好在那個地方孕育了她,於是那個地方便很偶然地成了她的出生地。父母工作調動,到了另一座城市,於是她又跟父母飄到另一座城市。而對她出生的地方,卻慢慢淡忘,並在內心並不認可,那是她的故鄉。

她的故鄉在哪裡呢?

在我的內心,我希望她認可那個叫做周家邊的鄉村,就是她的故鄉。可是,她對那個村莊是如此陌生。她每年跟著我,回一趟、兩趟故鄉,可是,按她的話說,是到那裡看爺爺,看奶奶。小的時候活潑些,她還和村裡一般大的兄弟姐妹玩耍,等到長大了,安靜了,除了窩在爺爺奶奶家裡,就哪裡都不去了。她仿佛就是來這兒旅遊的,那個村子的風景,看一回,也就罷了;那個村子裡的人,雖是血親,卻大部分陌如路人,在父母的引導下叫一次,就叫一次,叫過了,也就罷了。對她來說,那個叫周家邊的地方,她的籍貫地,只是一個概念,沒有血肉的抽象的概念,就猶如我對祖上的故鄉那種感覺一樣。

茫然四顧,她仿佛沒有了故鄉。

我回不去了故鄉,可是,我並沒有給我的女兒,催生一個新的故鄉!只是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給她留下一絲生活的痕跡。

我們調入婁底不久,我的妻子又調到浙江寧波去工作了。女兒的戶口,也已隨著母親,遷去了那裡。女兒高中畢業後,先是到湘潭讀本科,然後到長沙讀研。現在,她中國文學專業研究生快畢業了。畢業後,她總歸會找一個工作的地方。或在本省,或在外地;或在城市,或在鄉村。但是,她說,她不要再回婁底。她要去外地,哪怕飄泊。

她曾經很滄桑地帶著羡慕的口吻對我說:老爸,你還好,你有故鄉可以懷念,而我,已沒有故鄉可供自己懷念了。只有到處流浪,無所皈依。

女兒的話,是對我的拷問,也是他們這一代人,對我們的拷問。對此,我能給予一個什麼樣的答覆,才能讓他們,也讓我們自己聊以自慰呢?

是的,自古以來,人類的歷史,就是遷徙流浪的歷史,只是流浪的週期,沒現在這麼頻繁而已。謝氏一支,經歷了多少次遷徙,才到了這個叫做周家邊的地方啊。唯有他們的不斷遷徙,才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而現在,隨著工業文明的發達,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又有多少人,幾乎一輩子都在遷徙之中呀。就說故鄉那個叫做周家邊的鄉村吧,除了春節,其餘時間,就只有老人和小孩,守著它了。中年人,青年人,平常時間都在外地奔波,很多的人,已經在遠方的城市安了家。為了生活更加美好,他們註定,必須飄泊,甚至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只是,在越來越頻繁的遷徙中,一般概念上的故鄉,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從他們的後代的人生經歷中,消失了。他們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從哪裡來了。

我只能告訴女兒,飄泊,是人類的宿命。

七十年代末的時候,有一首三毛寫的歌,從臺灣傳過來,叫《橄欖樹》。在歌中,齊豫唱道: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

是的,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追根究底,我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我也不知道,我的後代,一百年後,幾百年後,他們會在何方。

惟一能夠確定的,是他們會在這個星球上,繼續飄泊。而且,他們肯定會比我們過得更好。

可是,我終究忘不了,我那生我養我的故鄉啊!

我惟願他二老長命百歲。然而不管怎樣,他們終將離去。一旦父母百年,我還會這麼勤回故鄉嗎?我想,也許會回,但肯定沒這麼勤,只是偶爾,回故鄉看看叔叔,看看堂弟,見一面,坐那麼三兩個小時,就走。然後,再慢慢地,當我老了的時候,這偶爾,也會終於沒有了的。

從我離家的那一天起,命中註定,故鄉,我是回不去了!

回不去故鄉的,又豈止我一個!

我的故鄉是周家邊。它早已如山脈一樣,聳立於我的腦海,與我的血脈一起跳動。從讀大學開始,每次填寫履歷表,填到“出生地”一欄,故鄉的面貌,就清晰地在腦海裡展現出來。

可是,這兒並不是我們家族的根。

還在我年少的時候,每到年關將近,我的父輩們,我的爺爺輩們,都會在勞作之餘,踏著薄暮,成群結隊地,趕往五裡外一個叫嚴村的村莊,練習舞龍舞獅,要到很晚才回來。春節了,他們會每天樂呵呵地,丟下家裡的客人,跟著嚴村的龍獅隊,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地,舞過去。

我曾好奇地問父母親,為什麼我們自己村不組織一個龍獅隊,春節期間到各個村莊去舞,幹嘛要大老遠地跑到嚴村去,和他們一起組成一支龍獅隊?為什麼嚴村的龍獅隊,在其他的村落前,舞得那麼起勁,可偏偏不到我們村落前來舞?父親笑呵呵地告訴我,周家邊的謝姓人家,是當年兩兄弟,遵從族長之命,從嚴村到這裡來種莊房(本家祠堂的公田),後來就在這娶妻生子,沒回去了。到父親這一輩,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還沒出五服呢。周家邊的謝家,是從嚴村遷過來的。嚴村,是我們謝家的祠堂。舞龍舞獅,都是同宗組織,到外村去舞,有個講究,凡有本宗姑娘嫁過去的村莊,就去舞,帶有向本家姑娘的婆家,炫耀其娘家勢力的意思。周家邊謝家和嚴村同宗,鄉里同姓不通婚,沒有本宗的姑娘嫁過來,所以不會來舞咯。

我明白了,我的血脈,來自於五裡外的嚴村。

在近些年回故鄉的時候,曾經有很多次,我坐在父母所住的土坯房前,凝望著故鄉的村莊與土地,想像著當年我的祖上來這裡耕種的情形。我知道,他們兩兄弟,出於無奈,才離開溫暖的故鄉,來到這兒種莊房。他們在嚴村故鄉的家,無田無地,一貧如洗,外出種莊房,是他們較好的一種活路了,除了上交族上祠堂的租穀,總會有些剩餘,讓自己糊口。可是,種著種著,歲月長了,他們也回不去了,惟有在這個叫做周家邊的地方,娶妻生子,繁衍後代。

他們兩兄弟,在明白自己終將回不去嚴村的時候,是否也和我一樣,無限的惆悵如傍晚時分的長嘯,掠過天空?他倆在老了的時候,肯定會告誡自己的子孫,嚴村,是他們的故鄉。可是,他倆對嚴村的繾綣的故土情結,他的子孫們會有嗎?我的父輩,我的爺爺輩,因為隔得近的緣故,也許會經常和嚴村的同宗兄弟相互往還,而我,除非身處嚴村,還會想起我的祖上來自於這裡之外,其他時間,我還會想起它嗎?

嚴村,只是他們兩兄弟的故鄉。他們兩兄弟因為回不去故鄉了,才讓我擁有了這個叫做周家邊故鄉。而一個新的村莊,也在他倆無邊的鄉愁中,誕生了。

可是。

可是我從小就知道,我們來自於鄰省江西。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我的更遙遠的祖上作為一個中層軍官,跟隨朱元璋的大軍,來到湖南,佔領寶慶後,奉命在城西北一個叫做樓底的地方安營紮寨,隨時準備抵禦北方山匪的劫掠。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他的手下,一個個服完兵役,就回鄉了,唯獨他,兵寨的最高指揮官,一直在中軍帳裡坐鎮,然後在兵寨裡娶妻生子。到了暮年,他才驀然發現,他,已回不去江西的老家了。只得在這裡紮下根來,在兵寨的周圍,墾荒種地,給他的子孫,留下一個新的故鄉。從湖南寶慶到江西吉安,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已是遠隔天涯。我想,當他明白自己終於回不去故鄉的時候,是否也如我一樣,無邊的鄉愁伴隨他暮年的生活,繾綣不已充溢胸間?

前兩年,故鄉本宗修族譜。因為粗通文墨的緣故,主持修譜的本家長輩找到我,把本宗的全譜都帶了來,囑我為重修族譜作序。正是春上,在春天的陽光中,我沐浴淨手,如聖徒一般,虔誠地一頁一頁翻著那早已發黃、已被蟲子蛀去了邊角的族譜,一個字一個字閱讀著那些略顯粗糙地描述從先祖至我輩遷徙繁衍過程的文字。讀著讀著,我的內心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牽制著,很長一段時間,我一句話也說不出。根據族譜記載,我終於知道當年那位從江西來到寶慶生根發芽的祖上叫什麼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西吉安一個叫千秋鄉圳上村的地方(湖南許多的族譜都記載,他們來自于江西吉安千秋鄉。也許,千秋鄉只是一個代號,是當年他們遷徙後,對故鄉的集體記憶)。我還知道了在此之前本支謝氏的遷徙路線,先是在河南南陽有了封國,然後由河南而安徽,由安徽而浙江杭州,由浙江杭州而金華,由金華而湖南宜章,由宜章而江西吉安。我也知道了,當年他在這個叫樓底的地方生根發芽後,總共生了六個兒子,除了長子子承父業,其餘五個,分別遷往武岡、道州。第二代之後,又陸續有子孫遷往新化、四川。而嚴村的謝氏,是到了第五代上,一個子孫遷到這裡,才繁衍起來的。

然而,對江西吉安,我為什麼那麼陌生?對那些我的祖上曾經用活生生的血肉之軀,或悲過,或喜過的那麼多地方,我為什麼那麼陌生?甚至對於樓底,這個離我的故鄉只有區區十多裡地的村莊,我為什麼那麼陌生,至今連去都沒有去過?

我曾經去過江西吉安,去過浙江杭州,去過河南南陽。可是,無論我到哪裡,除了知道,謝姓人家曾在此地繁衍生息,引發一些感慨外,我壓根不會認為,那是我的故鄉。那些地方,只是我祖宗的故鄉,只是我祖宗的祖宗的故鄉。我唯一認定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一個叫作周家邊的村莊。而那些此後從樓底遷出去的謝氏子孫,他們也只會認定,他們的故鄉,就在他們正在生活著的地方,生他養他的地方。他們不可能把湘西南這個叫做樓底的村莊,當作他們的故鄉。

我的一代一代的祖先,為生計所迫,背井離鄉,到遙遠的他鄉去討生活。直至到了暮年,他們才悲涼地發現,故鄉,已經回不去了。於是在他們無邊的鄉愁中,為他們的後代,誕生一個又一個新的故鄉。

生我養我的地方,就是故鄉了嗎?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雪峰山下一座縣城裡的一所師範學校教書。在那裡,我認識了我的妻子,一個漂亮能幹的姑娘。她的出現,讓我的生活,單調中增加了許多繽紛的色彩。後來,學校搬遷到一座叫做冷水江的小城,我也在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後,修成正果。然後,在我大學畢業的第八個年頭,我的女兒出生了。

女兒出生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派出所上戶口。在和戶籍警說了一通客氣話後,她遞給我一張表格,要我把女兒的基本資訊填寫好。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籍貫”一欄,我毫不猶豫地填上了我的故鄉;“出生地”一欄,我卻有點猶豫。躊躇了一會,才把我工作著的這座城市,填寫上去。

女兒在我們的撫養下,慢慢長大。她一直跟隨著我們生活,唯一離開過的半年時間,是在她一歲的時候,將她送到老家的父母那兒,讓兩老幫我帶養。她的牙牙學語,就是從那兒開始的。我至今記得,當我和妻子一放暑假就到老家去接她回城時,她乍看到爸爸媽媽時涕哭的傷心模樣,以及和我們交流時標準的故鄉方言。可是,回城後跟著我們生活的女兒,轉眼間就把她牙牙學語時的方言忘記得一乾二淨。在家裡跟我和妻子交流時,她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外面和她的小夥伴們玩耍時,她講一口流利的冷水江方言。上學後,她慢慢地清楚了自己從哪裡來,在填寫履歷表時,籍貫隨我,出生地,就是冷水江。

可是,後來。

隨著我和她母親的工作調動,她跟著我來到了另一座城市婁底上學。

她很快融入了這個城市的同學圈子。她依然在家裡講標準的普通話,不過她迅速學會了這座城市的方言。然後,在中學畢業,填寫履歷表時,她的問題來了。

她問我:老爸,我的出生地,還是填冷水江嗎?

當然。我說。

她說:可那並不是我的故鄉呀。

我張口幾次,可是每次都欲言又止。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她說得對。那座城市,並不是她的故鄉。她在那裡出生並慢慢長大。可是,在那裡,她整天就呆在父母工作著的校園裡,每天見到的,只有她父母的同事,整天一起玩耍的,只有與她毫無血緣關係的夥伴與同學。除了她的父母外,她沒有一個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她對那方山水,並沒有那麼深的情感,她只是隨父母飄泊到那裡的一隻浮萍。父母恰好在那個地方孕育了她,於是那個地方便很偶然地成了她的出生地。父母工作調動,到了另一座城市,於是她又跟父母飄到另一座城市。而對她出生的地方,卻慢慢淡忘,並在內心並不認可,那是她的故鄉。

她的故鄉在哪裡呢?

在我的內心,我希望她認可那個叫做周家邊的鄉村,就是她的故鄉。可是,她對那個村莊是如此陌生。她每年跟著我,回一趟、兩趟故鄉,可是,按她的話說,是到那裡看爺爺,看奶奶。小的時候活潑些,她還和村裡一般大的兄弟姐妹玩耍,等到長大了,安靜了,除了窩在爺爺奶奶家裡,就哪裡都不去了。她仿佛就是來這兒旅遊的,那個村子的風景,看一回,也就罷了;那個村子裡的人,雖是血親,卻大部分陌如路人,在父母的引導下叫一次,就叫一次,叫過了,也就罷了。對她來說,那個叫周家邊的地方,她的籍貫地,只是一個概念,沒有血肉的抽象的概念,就猶如我對祖上的故鄉那種感覺一樣。

茫然四顧,她仿佛沒有了故鄉。

我回不去了故鄉,可是,我並沒有給我的女兒,催生一個新的故鄉!只是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給她留下一絲生活的痕跡。

我們調入婁底不久,我的妻子又調到浙江寧波去工作了。女兒的戶口,也已隨著母親,遷去了那裡。女兒高中畢業後,先是到湘潭讀本科,然後到長沙讀研。現在,她中國文學專業研究生快畢業了。畢業後,她總歸會找一個工作的地方。或在本省,或在外地;或在城市,或在鄉村。但是,她說,她不要再回婁底。她要去外地,哪怕飄泊。

她曾經很滄桑地帶著羡慕的口吻對我說:老爸,你還好,你有故鄉可以懷念,而我,已沒有故鄉可供自己懷念了。只有到處流浪,無所皈依。

女兒的話,是對我的拷問,也是他們這一代人,對我們的拷問。對此,我能給予一個什麼樣的答覆,才能讓他們,也讓我們自己聊以自慰呢?

是的,自古以來,人類的歷史,就是遷徙流浪的歷史,只是流浪的週期,沒現在這麼頻繁而已。謝氏一支,經歷了多少次遷徙,才到了這個叫做周家邊的地方啊。唯有他們的不斷遷徙,才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而現在,隨著工業文明的發達,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又有多少人,幾乎一輩子都在遷徙之中呀。就說故鄉那個叫做周家邊的鄉村吧,除了春節,其餘時間,就只有老人和小孩,守著它了。中年人,青年人,平常時間都在外地奔波,很多的人,已經在遠方的城市安了家。為了生活更加美好,他們註定,必須飄泊,甚至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只是,在越來越頻繁的遷徙中,一般概念上的故鄉,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中,從他們的後代的人生經歷中,消失了。他們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從哪裡來了。

我只能告訴女兒,飄泊,是人類的宿命。

七十年代末的時候,有一首三毛寫的歌,從臺灣傳過來,叫《橄欖樹》。在歌中,齊豫唱道: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

是的,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追根究底,我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我也不知道,我的後代,一百年後,幾百年後,他們會在何方。

惟一能夠確定的,是他們會在這個星球上,繼續飄泊。而且,他們肯定會比我們過得更好。

可是,我終究忘不了,我那生我養我的故鄉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